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有感(优秀3篇)

时间:2017-04-05 05:43: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有感 篇一

内心的冲突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无论是在工作上,生活中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与他人不同,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利益与他人相冲突。无论是哪种冲突,都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痛苦。

在工作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上司或同事之间的冲突。比如,我们可能会遇到与上司意见不合的情况,我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好,但上司却不同意。这时,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冲突。一方面,我们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怕得罪上司,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这种冲突让我们很难取舍。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亲人或朋友之间的冲突。比如,我们可能会遇到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我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父母却不同意。这时,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冲突。一方面,我们想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怕伤害到父母的感情,让他们担心。这种冲突让我们很为难。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与伴侣或朋友之间的冲突。比如,我们可能会遇到与伴侣的生活方式不合的情况,我们想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伴侣却不同意。这时,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冲突。一方面,我们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怕失去伴侣的爱和支持。这种冲突让我们很为难。

面对这些冲突,我们常常感到困惑和痛苦。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如何解决这些冲突。但实际上,解决冲突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沟通和妥协。

在工作上,我们可以试着与上司或同事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听取对方的意见,并寻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试着与父母或朋友进行沟通,解释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的原因,理解对方的担忧和忧虑,并寻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试着与伴侣或朋友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理解对方的期望和希望,并寻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通过沟通和妥协,我们可以解决内心的冲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满意。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学会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观念。这样,我们的内心冲突就会得到解决,我们也会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有感 篇二

内心的冲突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这些冲突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无论是哪种冲突,都会让我们面临抉择和挑战,从而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

内在的冲突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纠结。比如,我们可能会面临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不一致的情况,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但又觉得自己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这时,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冲突。一方面,我们想要追求更好的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无能为力。这种冲突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助。

外在的冲突是指我们与外界环境和他人之间的冲突。比如,我们可能会面临与他人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我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好,但他人却不同意。这时,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冲突。一方面,我们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怕得罪他人,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冲突让我们感到矛盾和痛苦。

然而,正是这些冲突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和成长。通过面对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需求,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内心的冲突时,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自我探索来寻找答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觉得困惑和无助?我如何才能解决这个冲突?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面对外在的冲突时,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和合作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与他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理解对方的意见和立场,并寻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通过沟通和合作,我们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提高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内心的冲突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通过面对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需求,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观念。这样,我们的内心冲突就会得到解决,我们也会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有感 篇三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有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说得不错,既然不顺心,还不如去放飞自我。

  读过《我们内心的冲突》,不难发现,书中提到的三种人格,无论是顺从型人格、对抗型人格还是疏离型人格,其本质都是在逃避,他们逃避着真实的生活,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人生在世不称意”。

  我们的内心,因为什么才会起冲突呢?我想大概是因为选择吧。每一天我们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做选择就难免会有冲突。这些会使你的内心不那么痛快,就像听到天使和魔鬼在你耳边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你会因为正义而听从天使的建议,还是会为了利益而陷进魔鬼的诱惑?

  提到这个,让我不得不又想起性善论与性恶论,人之初,或许善恶都不是“本性”,构成一个人性格的因素有太多太多,我们每日的行为大部分取决于外在而非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就像在看医学课本那样,学到哪就感觉自己得了什么病,从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精神症,但是读到最后不禁释然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就像炒一道菜,不同的人拿着相同的食材还是会做出不一样的味道,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多半勺盐或者早出锅一分钟的差别。书中提出了很多贴近生活的问题,我也因此陷入这种冲突中感觉无法认清自己,但是最后才发现,这些本来就不需要弄明白,是什么味道,只有自己尝了才知道。

  既然我以那句诗当了标题,不如就让我们继续用李白来举例子。众所周知,这位大仙是出了名的随心所欲,可他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疏离型人格。面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盛大宴会,纵然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还是没有当场爆发,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体现了他顺从的一面。反之,他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勇敢,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畏,这里面包藏着他想要反抗的心。一个人的形象是立体的,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也会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的颓废,这并不矛盾,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就是这诸多矛盾的统一体。

  李白的`诗句体现的是道家的处事风格,在道家那里,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道”,所以,无论是驯服的猫狗还是凶猛的野兽亦或是在无人之地绽放的花朵,它们都是“道”,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一个有着奇妙性格的活生生的人,但其中道理太过玄妙,那么现在我们还是来重点谈谈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

  儒家的思想有明显的积极入世的态度,而且强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等级关系)处理社会内部问题,这明显的体现了卡伦霍妮理论中“顺从型人格”的特点——“亲近他人”的特点,当然,这种亲近是建立在等级观念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之上的:父慈子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亲近必然也是不平等的,对低等级人的“仁”也抱有一定“施舍”的味道。

  再说等级关系,等级关系实际上是强弱关系,取决于实力强弱,利益分配的多寡。而维持这种不平等关系的需要是控制和被控制。卡伦霍妮说顺从型人格需要一位“能够控制他,并满足他所以需要”的“伙伴”,而显然,儒家思想中不乏这些“伙伴”的身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孔子这里没有过分强调被控制和被压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思想的初期中,这些“伙伴”的作用并不明显,各阶层的人都要依正理,不过到了后期被某些政治投机分子的篡改下,变成无条件的服从和被控制,沦为政治工具,官方哲学。利用儒学的地位和教化作用,将一代代人塑造成顺从型人格。

  卡伦霍妮认为,顺从型的人,最重视的就是他和别人在情趣和爱好上的共同点,不在乎不同点。而在这方面,儒学似乎体现了对抗型人格的特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当然这种对抗型的比率不高,没有激烈的对抗,甚至最后还是落在共同点上,因为儒家还是强调友善待人,求同存异,同还是站在重要位置的。

  儒家的仁和中庸之道也十分体现卡伦霍妮关于顺从型人格的描述:“他建立的基础是仁慈、怜悯、爱、慷慨、大方和谦逊等”;“他可能是为了和别人和谐相处,免得双方出现矛盾

,所以做人一点都不张扬”因为“这些需求的核心,其实都是心中对于亲密关系和归属的渴求”超脱于社会规范的束缚会使他感到不适,中庸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不过这条道路上也有着缺乏创新批判精神、“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问题。中庸之路走向极端,就成了不中庸的中庸。顺从型人格的对归属的渴望被过分放大会带来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虽然我们现在所学到的知识是多元化的,可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受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影响,还是习惯顺从的,因为儒士是顺从型人格的典型代表,哪怕早早的就受到了新思想的感染。不过从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感谢儒家思想的,它在客观上稳定了社会秩序,让生活中的“好人”更多了,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我们在塑造理想形象的时候,不会有人塑造出杀人放火的恶魔形象。拿我自己来说,在与人意见不合的时候,我常常会选择屈从于大多数,不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尽管我每次都在为要不要说出来而作斗争。就像书里说的,脾气特别好的人也有过掐断别人脖子的念头,可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念头,它会好好的藏在心里,不会表达出来,所以从外界看,我还是一个接近于顺从型人格的人。中国人是有反抗意识的,只不过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这才有了鲁迅笔下麻木无情的看客,可是,一旦这种反抗意识被激发出来,就会有强大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反抗恶势力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哪一种人格不是一种逃避呢?亦或者说是一种压抑。我们因为害怕生活中即将也许会遇到的“恶意”,从而压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顺从、对抗或疏离的方式保护自己。而根据前面提到过的,不仅仅是顺从型,任何一种人格过分突出都会给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而这当然不是要让我们摆脱所有的内心冲突,去像庄子那样抱着葫芦去追求什么“绝对的精神自由”,而是要正视这些冲突,让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

  当然,我想卡伦霍妮并不是想让我们完全想明白你喜欢的人是“真正喜欢”还是“应该喜欢”,而是希望所有人可以“找到自我并成为更好的自我”。

  做出选择是有风险的,我们也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都保持理性,那么不如就让我们理直气壮的放出我们感性的一面,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在人生种种“不称意”后,做个决定,比如:明朝散发弄扁舟。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有感(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