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篇一
《论人的成长》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通过作者对人的成长过程的深入探讨,我深刻理解到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个人的意志力、情感、知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同时,我也意识到成长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对于成长的重要性。意志力是一个人坚持不懈去追求自己目标的动力。没有坚定的意志力,一个人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无法实现自己的成长。我深有体会,当我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只有靠着自己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因此,我会更加珍惜和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让它成为我成长的助力。
其次,作者还强调了情感对于成长的影响。情感是一个人内心的驱动力,它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让他充满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在读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只有内心充满爱和温暖,才能够积极向上地成长。因此,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感恩,让爱和温暖充满我的内心,推动我不断成长。
最后,作者还强调了知识和社会环境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知识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而社会环境则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它能够为一个人提供机会和资源,让他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因此,我会更加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和改善自己的社会环境,让它更加有利于我的成长。
通过《论人的成长》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意志力、情感、知识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下功夫。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篇二
《论人的成长》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作者对人的成长过程的深入剖析,我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成长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我们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才能够成长。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成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不畏挑战,坚持自己的梦想。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知识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这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成长。因此,我会更加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建树。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成长需要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让他充满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正确的价值观则能够指引一个人的成长方向,让他有所追求。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也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的成长更加有方向和目标。
通过阅读《论人的成长》,我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牢记这些,不断努力成长。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篇三
《论人的成长》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关于心理学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从个人到团体,从眼下到未来,论述了罗杰斯的看法和观点。
在文中,罗杰斯经常坦承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隐私,有时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比如,妻子生病后夫妻关系的疏远。这种坦诚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关系,获得别人的好感,是罗杰斯最厉害的杀手锏。这就好像一个人对你全不防备,你有什么必要与之为敌呢?罗杰斯秉持的一个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交流,坦诚相待,只要做到最基本的信赖和交流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份坦诚是他贯彻这个观点的最好利器。现代人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冷漠与隔阂,所以罗杰斯取得那么大的成功绝非侥幸。按说心理学实践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但是罗杰斯的工作越作越出色,在后期能够组织不同国家、参加人数多达几百人的活动,仍然能够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有所收获,实属不易。
这本书还对人本主义在教育,企业,政治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有精彩的阐述和预言。比如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育者不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人,而转变成资源提供者,一个完整的人的榜样,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自己的内心需要为中心的。对于教育领域内容,罗杰斯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反对“脖子以上的学习”,而提倡“完整的人的学习”,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有感受的成分,更需要有经验的成分——谨慎、自我修养、自信等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教师培训的意义,体现了他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最初关怀,也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通过对《论人的成长》阅读,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找到了让自己不快乐不幸福,总是错过,总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算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没有感觉的原因,我想我知道了,原来我有着孤独的模样,要改变这一现状,我想是要培养独立的自我,用真实的自己和这个世界沟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面对生活,不断调整情绪和心态,做不孤独的自我。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篇四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成长,有的时候不经历一些磨难摔几个跟头,有些收获是拿不起来体会不到领悟不深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必须经历过程经历痛苦,然后修成自己的正果。
也许到了这个年龄才是收获的年龄,现在看到一些话,感悟就特别的深。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两位杰出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理论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强调人的正面价值。
他们认为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合理的心理氛围,实现人的自我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也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
罗杰斯归纳了在实践操作中实现个人中心取向的三要素,分别是:真诚一致;积极关注;移情式理解。
我们学习之后会明白,这些要素不仅可以用在心理治疗中,也适用于一切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为目的的情境。
比如在教育领域,就可以借助这些要素来让学习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环境对于每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孟母三迁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但是你考虑过这个环境的组成吗?我们只用一个宽泛的环境就得出这个结论,怎么具体操作呢?我们会强调一个好的幼儿园,一个好的小学,包括一个好的初中和高中在人的成长成材过程中的作用在人的成长成材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你不觉得最初的环境的重要!
在我看来最初环境就是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为孩子筑牢的基础怎么样,如果这个基础好,好环境会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即使后来环境有一些不理想,但孩子有牢固的根基,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然而如果没有牢固的根基,其实后来的环境再好,这颗小树还能顺利地成长吗?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结果,取决于他的性格;他的态度;他的习惯。说的悬一点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最初这些的幼苗都要靠家庭和父母去播种、呵护……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篇五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自以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座位按高矮个排序坐好定期轮换、课代表由学生和任课老师自由结合,就是在布置完学校的任务后,也忘不了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当读完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后,感觉自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与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还相距甚远。
卡尔·罗杰斯认为:生命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回想自己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其中有多少是学生主动的?很多时候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行事,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实,前半学期做的相对好一些,大多数时候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班级生活。后半学期,也就是期中考试以后,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学习。这与我的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有关,看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心中甚是着急,于是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强迫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现在看看,效果也不甚理想。
有时,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要求更换走廊内的文化展板,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邀请大胖来帮忙。大胖甚是高兴,忙的不亦乐乎。二胖等同学看出了好事,纷纷过来帮忙粘贴。他们从没有过的认真、仔细、规范,比我要求的强多了。并且他们还主动负责了“售后服务”,只要是有一点点破损,便及时维护。
平时大胖上课老是害困,叫也叫不醒,下课比谁都精神,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谁成想,五大三粗的身材,一百多公斤的体重,竟是心灵手巧之人,手工、粘贴样样在行。
二胖人缘不太好,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总是打闹,还时不时地欺负小同学,是同学、老师眼中的“害群之马”。但他对小动物却情有独钟,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开辟成了动物园:乌龟、青蛙、鸽子、蛐蛐、金鱼、各种小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养不到。在校园内,也时不时地捉个蟋蟀、找个蝎子,天知道,这些小动物他是从哪儿找到的。有一天还制作了一个蝎子标本,说是要送给我炒炒吃,被我婉言谢绝了。
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生命系统不只存在一种倾向,它是整个宇宙蕴含的更强的形成倾向的一部分。这在任何水平中都会存在。”只要有了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是惊人的,往往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通过阅读《论人的成长》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感悟到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想营造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情换真情,以真心换真心。千万不要以为学生小不懂事,分不出好坏,真是大错特错的。别说初中生这个年龄,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分辨出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接纳、关心、重视每一个孩子。也就是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无条件的积极接纳”。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很是顽劣,不讨人喜欢。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凭一己喜好而区别对待学生。无论学生以何种状态出现,教师都应该持有积极的接纳态度。只有接纳、关心、重视,积极地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三、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理解问题,要能准确地感知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学会积极的体察式倾听,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才会有真正地效果。
积极成长的氛围会使学生成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强化者,学生将会更自主地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篇六
一、关于自己
拿到书就看到封面有这么一句话,“生命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其实挺打动我的,我觉得我心里非常赞同这句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到处都充斥着呼吁“做自己”的口号。好像每个人都是无奈地扮演着不是自己的角色。曾几何时我也是那么认为,觉得自己的角色都不是真实的自己。可后来慢慢知道那是极大的误区,接纳自己,又努力做好自己,就是成为自己。这句话给到我的提醒是:我都那么渴望做自己,我身边的人也一样。我的家人、孩子、朋友、同事……我应该允许别人做他自己,尤其是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我不该让她们成为我渴望的样子,而应该让她们成为她们自己渴望的样子。我相信没有谁会天性渴望自己是“差的”“不好的”。不能让我的期待束缚了他们的成长。正如作者所言,允许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与我有不同想法、目的和价值观,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成为与我完全不同的人,成就他的自由发展。不能借由爱的名义控制他。二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努力做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有缺点有不好的情绪,但要接纳那时候真实的自己,尽力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二、关于沟通
在本章中,作者讲述了沟通的技巧:
1、细心倾听的能力
真正的倾听是能听见一个人的内部世界,能够与他达到共鸣。倾听不是给对方建议,不是附带评价,或者尝试分散别人的注意力。有时候认真的倾听就足以给别人带来温暖和美好了。别人会觉得“谢天谢地,真的有人懂我了,有人体会到我的感受了”
2、被人倾听的喜悦
当自己体验到恐惧、内疚、绝望、迷惘等情绪时,有人真正倾听你,没有想改造你,自己就能够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很多不可解决的事情得到了解决,很多看起来不能解释的困惑也变得清晰。所以在被认真倾听的时候是非常愉悦的!
3、做更真实的自己的能力
真实真诚的做自己,也是和别人良好沟通的前提。真诚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用恰当的方式疏解,若是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感,会的以扭曲的、带有攻击性或伤人的方式爆发。
4、更加自由的给予和接受爱
爱别人要像喜欢落日一样,不是因为它是我们控制的样子而喜欢它,而是喜欢它本来的样子。重视和喜爱一个人,是充满欣赏的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在一个团体中,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关怀的人。
三、关于死亡
对于死亡一直是我忌讳谈论的人生课题,好像一说出来就真的会沾染晦气。我一直认为我就是惧怕死亡。但作者说,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是否害怕死亡,直到真正的死亡来临的时候。在关于死亡这一章里,作者似乎和中国“轮回转世”的观点相同。他说: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连续而永恒的,偶尔会投胎成人。其实看到这一句我想选择相信的,似乎这样,对未知的死亡就少了许多恐惧。好像生命的终点仅仅只是对肉身的告别,它只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却可能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就像小溪流向大河,大河流向海洋。不是小溪的结束,而是大河的开始。作者还有一个观点:生命是跌宕起伏的,不是静
止不动的。让我想起田维在《花田半亩》中的句子:生命是跌撞的曲折, 死亡是宁静的星,归于尘土, 归于雨露, 这世界上不再有我, 却又无处不是我。
四、关于现实
读了本章,小结几句话
1、你所认为的“现实”就一定是真实的现实吗?
2、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现实
3、世界之大未知的太多,不急于肯定自己的认知,因为自己的认知未必是真知。
4、包容观点“与众不同”的人,也许他们看似荒谬的想法才是真的,正确的。
小结:无论身为什么角色,我想都需要了解一点心理学,不仅有助于妥善安放自己所有的情绪情感,也有助于帮助身边更多的人,要知道精神上的病痛并不比身体上的病痛轻松。希望我们每个人既有自愈的能力,又有治愈别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