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教学主张有感 篇一
在读了《我的教学主张》这本书后,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本宝贵的教学指南。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些学生可能更适合听觉教学,而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视觉教学。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激励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指令性,而作者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激励者,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只有通过激励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力。
最后,我认为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教学主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会尽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教学方法,并且尽量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对学习也更加感兴趣。
总之,读了《我的教学主张》这本书后,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读我的教学主张有感 篇二
《我的教学主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指南。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的情感需求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无趣或者焦虑,他们的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并且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总体思考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发展和完善他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最后,我认为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教学主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需求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会尽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需求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读了《我的教学主张》这本书后,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需求。
读我的教学主张有感 篇三
上个学期,我初来大洋,在金老师的引领下,我加入了我们的先锋队组织(作文实验班),并购买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系列作文教学丛书。带着这次交流的任务,结合平时自己在班级作文教学的问题,我细品了管老师《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收获很多,感触颇深。以下我谈谈三方面的收获:
收获一:培养写作意志比兴趣更重要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学这么多年下来,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确实是少之又少。兴趣偶尔易得,却又难以持久。那么,该如何将这难得的兴趣持久下去呢?管老师认为,比培养作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意志,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必须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带班,每一天,每一周到每一月,每一个学期,整个过程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与激励来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联想到班里的孩子写日记,颇有同感。这学期,自开学以来,几乎每天都让学生写日记,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细想一下,除了认真批阅和周报刊出之外,还有激励措施:每次日记积分的累加,达到一定的数量,期末就可以获得一份礼物或满足一个切合实际的愿望。由于有了写的动力,学生的每日一记就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兴趣,写日记也就没那么怕了(当然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写作的兴趣)。前一星期,因为临近期末,我停下了每天写日记的作业,让他们一周一记,当时宣布这一个决定的时候,许多孩子开心得不得了,但也有部分孩子问:"这是为什么?写日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写我会觉得很难过的。"听到这样的质问声,我甚是欣慰,不为别的,就为"写作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已离不开写作"。
收获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金矿
对于写作,每一个孩子的敏感点、兴奋点和痛点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金矿。男孩和女孩的"写作金矿"不一样,文静的学生和调皮的学生的"写作金矿"也是不一样的。
在这方面,我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孩子,如汪运凯,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作文方面时好时差,刚开始有几次写小动物的日记,我甚至怀疑他写的作文是抄的,去网络上也查证过,结果没有找到雷同的作文。后来我又在想会不会是孩子在某一本作文书上抄的,网上还没有。直到有一次,我特意找他聊天,他告诉我,他家里养了好多的小动物,有鹦鹉、有刺猬、有松鼠、有小仓鼠……总之好多好多。我还是半信半疑,于是我让他回家后拍几张这些小动物拍的照片给我看看,当天晚上我果然看到了这些照片。从此,我再也不敢怀疑该孩子的作文了。
类似于这种情况的还有几个,一个特别喜欢写和家人打球类方面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都写得不错。一个特别喜欢改写故事或编写故事。一个特别喜欢写自己小制作方面的……原来他们的敏感点、兴奋点和痛点所在便是他们的写作金矿,写作范围只要是在他们的写作金矿里,他们便会侃侃而谈、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收获三:"我要改"作文系统中的"六次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三分写,七分改"。对于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我们都懂。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改"大部分都持排斥态度,所以将"改"贯彻到底真得很难。
管老师在他"我要改"的系统中,详细地介绍了"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的六次修改,让我为之震撼。第一次,周末写好稿件写"自荐语";第二次,周一同学间"互改"、"自荐";第三次,被初选回家修改;第四次,终选录用输入电脑;第五次,周报样张裁开校正;第六次,周报刊出后小组利用双休改。六次不同形式的修改,让原本单调、乏味的修改丰富起来,更赋予了它以"活力"。小小的一篇习作,历经六次修改而臻于完美,而负责修改的小主人们也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到一次次作文能力的提升。
"六次修改"系统,这一学期我们班还没有行动起来,下一学期,我将会带领我的孩子们一起行动起来,希望孩子们能在这一修改系统中成长。
之前,我不曾想过,也不曾听说过"写作意志"和"写作金矿"等词,读到这本书我才初次接触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我觉得参加作文实验班是我最正确的选择,有了大家的引领和示范,以及管老师的作文教学系列丛书给我带来了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法,让我有种拿到作文教学驾照,明明白白教作文的感觉。初拿作文驾照的我,还是新手上路,路上还有许多磕磕碰碰,今后希望大家多多指导,感谢作文教学路上有大家的陪伴!
读我的教学主张有感 篇四
最近,学生们的作文扣分很多,于是感慨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能力不足,便找来了管建刚老师的书开始阅读。
看着书,就让我联想到自己平日的工作过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就是等到了作文训练之前,再急急忙忙地说上几句没有深度有话语。
而管老师让我看到了在作文教学方面不一样的见解。他把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是呀,自己有没有想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是生硬地讲解,机械地批改,那还有什么提升空间呢?其实,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再去谈其他的。可是如今的课堂,自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于是,学生们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没有兴趣参加到写作文的活动中来。
管老师却进行班级周报的活动,把学生们优秀的习作进行改编,发到班级小报中进行有效地奖励。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家长们也都拭目以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是,要想得到不一样的成绩,必须走一条适合学生的道路,必须让学生们能够愿意去尝试,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去体验一下。
每一件事的解决地都不止有三种方案。是呀,自己每天被动地工作着,学生们每天也机械地学习着,我有时候照顾学生们的感受,往往少布置作业,可是学生们却并不领情,他们还经常耍小聪明,觉得有机可乘,于是,经常偷工减料,没办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有的孩子就是在偷懒,不是在认真积极地对待学习。有时候自己也很苦恼,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是顺其自然,还是狠狠批评,还是通知家长?我有时候也没有招儿了。是不是把学生们捆绑在一起,让他们有点责任感,这样的效果也会提升一点?是不是跟他们商量一下,让他们了解了写作业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责任?
今天,尝试了一种不同的方式跟学生们一起写作文,效果稍微好了一些。可是有些基础差的同学还是跟不上趟儿,总是在那里乱写一气。只写了几行字,还有的根本就不动了,无动于衷的样子。没办法了。实在是无语了。
有时候,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应对各种突发的事件。
有时候,只顾着找学生的毛病了,却没有想到如何让他们的内心真正喜欢上习作,真正让他们把心里想说的话诉诸笔端。应该让那些正在努力的同学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提升空间,让每个孩子者做他们最好的自己。
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可是,我们还是要坚守着心中那个梦想,勇敢地走着,走向那个心中的百花园。也许这条路并不平坦,也许还有很多路并未开辟,可是,我们只要努力地走下去,努力地朝着那个目标奋进,我想,最终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都会受到梦想的青睐,都会感受到坚持的力量的。
读我的教学主张有感 篇五
今天开始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浏览一遍后,我对管老师提出的这两个观点很感兴趣,一是“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一是“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有一种说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到底“三分”和“七分”,哪个重要?
管老师认为,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个把语文书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将“语文书”的教学等于“语文”的教学,直接孪生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七分”。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杯水车薪,缺得太多了。一个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本教学”。拿着薄薄的语文书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也折磨了学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折腾到最后,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枯燥无味。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处理“七分”的“课外”,即开发语文课程和使用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
语文书太薄了,开发语文课程太迫切了。开发语文课程,开发好课外的“七分”课程,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第一教学能力。开发语文课程,是发展语文老师、成就语文老师、幸福语文老师的重要途径。只有自我开发,教师才有作品感,才能走向“教自己的东西”,教学才会充满老师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教学才能烙上“我的”色彩。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课堂教学能力,那毕竟只占“三分”。一个语文老师用自己开发的“课程”来教,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用“他的”莎士比亚来教学生,教师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有个人的、个性的影响。
语文学习要“课堂小阵地”,更要“课外大舞台”。课堂,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不是教材解读,而是“两个”开发,一是课程开发,二是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方法和手段的开发,使学生主动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将“读”和“写”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读了管老师的以上论述,让人感到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也很多一线老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一是认为“语文书”就是“语文课程”,把语文书当做“圣经”,抱着语文书死死不放,不把它读通读透决不罢休。一是认为“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课堂是个大舞台,谁都可以进来”。窦桂梅老师不是提出三个超越吗?其中就有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还有课内海量阅读的推广人韩兴娥、常丽华和薛瑞萍,不是已经把课外书搬进了课堂吗?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的作者,她仅用四个星期就教完课本,节省下来的时间全部带领学生读课外书,畅游书的海洋,读了一本又一本,她所教班级语文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遥遥领先。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一本语文书,不是靠大量的做题,让学生大量阅读,才是当务之急,老师不能禁锢于“一亩三分地”,学生,不能禁锢于“课堂小天地”,要到书的海洋中畅游。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课堂,学生才真正做到“营养均衡”。
读我的教学主张有感 篇六
如果一本教育方面的书能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深刻的实际的影响,那么这样的书一定是一本好书。我认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本书中,作者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学主张,它们是:“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可以说,他提出的每一个主张都让我深有触动。
触动之一:“讲评”重于“指导”。管老师对作前指导的看法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说:在我看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样说来,对作文难道就一概不指导了吗?指导况且写出歪瓜裂枣的文章,不指导的文章长什么样,我都不敢想。再往下读:写作没有自由,世上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家,也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品。写作,要那多的“裹脚布”干什么!是啊,想想我们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要表达的,是外力强加给你的,你能写出活生生的好文章来吗?学生的每日故事是我最想看的,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也好像走进了他们丰富的童年世界,喜怒衰乐,这样的文章有人指导吗?再想想每个单元的单元作文,读起来千篇一律,原来是我指导造的孽啊。学生作文前,套用林语堂的说法,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宁要真实的贫穷,也不要虚假的繁荣;宁要不完美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这是对待一切问题应该秉有的求真态度。作前指导,你还没见到学生的作文呢,你还没给病人把脉呢,也没给病人做化验,想当然地给病人吃药,这是什么逻辑?杀人不见血的庸医的逻辑。丢了“作前指导”,写作最需要的,不是技巧,不是知道,是自由,是自在,是自我。重视“作后讲评”吧,它“绿色无公害”,它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偏偏,嘿,偏偏作后的“讲评”在作文教学界,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关键是怎样操作讲评,每个人的都讲评吗,这在50多人的大班可是一个不太实际的问题。也许读书读出来了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且往下看:小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用心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那段写得好,段落就该这么写;那篇的结构好,结构就该这么处理,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号召没有这些问题的同学,一起来帮助解决。潜存这些问题的同学,由此也获得了潜在的教益。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老师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由学生的作文现头,引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原“指导”。
学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欢快地小跑,老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地方,告诉学生,停下,慢慢走欣赏啊。学生摔了个跟头,老师后面喊,停,有人受伤,原地休息,包扎一下,调整一下。后者,就是以“讲评”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收获:本学期作文在还没学之前就让学生把单元作文写好,教师系统看完,从中找出精彩之处,叫学生看,学生之间互改,不足之处让大家帮忙改正。作前不指导,作后重点讲评。这一章节写得最好,把操作讲评课的方法写得很明白,易于效仿,但须反复琢磨,怎样才能和自己班情况有机结合。在这一章节的最后,管老师说:唯一的遗憾,作后讲评太累。这次备好的课,下一届带班派不上“现买现卖”的用场。但,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尽管多么遥远、多么艰难,作后讲评,就是那颗遥远的星星,我正搭着摇摇欲坠的梯子,擦那颗灰暗的星。
触动之二:“多改”重于“多写”
学生作文,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老师们“知道”也只停留于“知道”。切中要害,老师会改还不行,关键的是得让习作者本人会改,要让他们知道改哪,如何改,这个是最难的。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却都是在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一次的写作,都到达写作的极限区域,进入写作的潜能区域。“改”,几乎是进入的唯一途径。我在疑问了:这样的改有时间吗?学生还有这样那样的作业,且别说别的,光是语文基础知识就已经占走了多少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