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一
故宫,是一座庄严而神圣的宫殿,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最近,我有幸在故宫修文物观,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博大精深和厚重庄严。
进入故宫之后,我首先被它的规模所震撼。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质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它共有9999间房屋,让人难以想象其宏伟壮丽。在修文物观的过程中,我有幸进入了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地方,看到了更多珍贵的文物和宫殿。无论是精巧的玉器,还是华丽的龙袍,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许多文物都经过了数百年的岁月洗礼,已经损毁严重。而我们修复文物的任务,就是要还原它们的原貌,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展示。这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丝不苟地修复每一个细节。在每一次修复中,我都能感受到文物的呼吸,仿佛它们有了新的生命。
在修文物的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修复工作的艰辛和繁琐。每一件文物都需要我们精心处理,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修复过程中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时刻保持对文物的敬畏之心。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是每一次修复完成后,看到文物焕发出新的光彩,我都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通过修文物的经历,我对故宫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它们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修复文物的过程,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物,才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二
故宫,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地方。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故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最近,我有幸在故宫修文物观,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独特魅力和无比庄严。
进入故宫的瞬间,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代的宫廷。高大的红墙,金碧辉煌的屋顶,以及精美绝伦的雕刻,无不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在修文物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比如那些精细的玉器和瓷器。它们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让我叹为观止,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我领略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许多文物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损毁严重。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它们修复到最佳的状态,让它们继续展现出它们的价值和魅力。这需要我们耐心和细致的工作,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要求。在修复的过程中,我时刻保持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力求做到最好。
修复文物的过程虽然繁琐而艰辛,但是每一次完成后,我都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满足。看到文物恢复了原有的光彩,仿佛焕发了新的生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物的魅力和力量。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件静静地摆放在展柜里的物品,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民智慧的见证。
通过修文物的经历,我对故宫和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故宫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它们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保护好这些文物,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三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宫一直是我国一个著名景点。和故宫有关的纪录片很多,但是和故宫中的人有关的,却寥寥无几。而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其一。其他纪录片往往是大段大段地向观众灌输事实,而这部影片,传达给观众的却是有情节、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巍峨的宫殿里,在红砖绿瓦间,在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后,有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们。他们是大师,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份。他们是艺术家,却见证着历史。
他们是文物修理者。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文物修好以便于展出和保护。在保证文物质量的前提下,还需要尽量还原和保留文物本身的`特点。
在展馆里的文物,都散发着庄严肃穆甚至高不可攀的气息,那一块块冰冷的玻璃,仿佛把它们和我们隔绝了好几个世纪。但在他们的手中却是那么近,那么真实与亲切。而他们,也给予了文物最高的待遇,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使一件件文物在他们手中再现英姿,重放光彩。这一来一往,形成了一次次跨越历史的交流。
他们彼此影响着,给对方留下自己的印记。一个在表面,一个在内心。就如同木器组科长屈峰先生在雕刻一件佛像时所说:“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以玉比君子’,玉就一块儿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行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是啊,一件文物,只要真正接触到它,体会它,感知它,就会发现,“物”只是它的载体,而它承载的文化,是活的,且不朽的。
对历史与文物感兴趣的,难道只有那些喜欢怀旧的老年人吗?在这里,这种想法不成立。因为这里每年都会招聘四五十位应届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在一些老师傅的指导下,感受着蕴涵在文物中的生命,感受着历史中的鲜活。他们耐心、负责、诚恳、专注地工作,却又不时地散播欢乐与青春。这儿仿佛是个与外界隔绝的新世界,没有大城市特有的那种焦虑、紧张的工作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执著和从容。工作之余,他们也可以去院子里栽几棵树,收获一些果实,喂猫,养鸟,与同事们一起享受生活。这样平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这份有意义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啊。
他们改变了故宫,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相信他们在故宫度过的每一寸时光,都是他们毕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有幸光临故宫时,看到展馆里那些完好如初的文物,是否还会想象它们曾经历的所有故事和默默为它们付出的所有人?是否能感受到那种鲜活且强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故宫那些充满意义的文物,以及故宫那些有着不平凡的工作与生活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