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的读后感【精简6篇】

时间:2014-06-07 08:44: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阿Q正传的读后感 篇一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发了我许多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贫穷愚昧的民工,他虽然是个懦弱的软蛋,但总是自以为是地标榜着自己的“英雄”地位。他虽然是个悲剧人物,但我却对他产生了一种同情。因为阿Q的懦弱和软弱并非天生的,而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在那个封建社会,贫穷的民工们没有地位,被压迫被歧视,阿Q只能通过自欺欺人来维持自尊心。他身上的软弱和自卑感让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也是被社会压迫和伤害的弱者。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让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的认识。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公然的,而农民却只能低头受气。小说中的地主阶级和乡绅们虽然没有出现太多的镜头,但他们的存在感却无处不在。他们的压迫和剥削让阿Q和其他农民无法摆脱贫困和奴役的命运。阿Q的软弱和自卑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他的自尊心只能通过打骂别人来满足。这种讽刺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的黑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阿Q的悲剧结局让我对人性的丑陋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阿Q虽然是个软蛋,但他在小说中的表现也是一种对抗和反抗。他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通过自欺欺人来维持自尊心,通过打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最终,他还是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这让我思考到,人性的丑陋是如此深入人心,如此难以改变。阿Q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小说虽然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写就,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却是沉重而深刻的。阿Q的悲剧不仅让我思考了人性的丑陋,更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压迫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阿Q正传的读后感 篇二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描写,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阿Q是一个贫穷愚昧的农民,他虽然软弱懦弱,但却有着自己的“英雄”地位。他通过自欺欺人来维持自尊心,通过打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种自欺欺人和虚荣心最终也无法改变阿Q贫穷和悲惨的命运。阿Q的悲剧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他们也是被社会压迫和伤害的弱者,他们也通过自欺欺人和打骂别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阿Q的形象让我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让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深入的认识。小说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地主阶级和乡绅们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以权势为倚仗,肆意欺压农民,让他们无法摆脱贫困和奴役的命运。阿Q的软弱和自卑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他通过打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讽刺手法让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地主阶级和乡绅们的残暴和无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的悲剧结局让我反思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尽管阿Q是个软蛋,但他在小说中的表现也是一种对抗和反抗。他通过自欺欺人来维持自尊心,通过打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些自欺欺人和虚荣心最终也无法改变阿Q贫穷和悲惨的命运。阿Q的悲剧告诉我,人性的丑陋是如此深入人心,如此难以改变。阿Q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让我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阿Q正传的读后感 篇三

  出自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以喜剧形式开头却以悲剧收场的复杂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主要讲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过日子,备受欺辱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度日的故事。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农民形象,开头就写到赵家老太爷不允许他姓赵,还随意打骂他,可以看出赵老太爷的蛮横,但同时也看出阿Q虽然勤劳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随便欺负他。挨打了却说自己终于被儿子打了,人们嘲笑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他因此忌讳说光,明明自己没有老婆,却还吹嘘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些都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体现。但是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能够对自己产生心理安慰,但是却显得很卑微,很懦弱,这是说明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磨难,而选择了逃避,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次逃避与自我安慰才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直到死,他也没有喊出“救命”这两个字,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被处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有一种韧劲,这种韧劲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靠自己解决,自己承受,无论是精神胜利法还是偷萝卜,自己追女孩子,进城打工等等,虽然偷萝卜,偷东西来卖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没有因为走投无路而向别人摇尾乞怜,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错了方向而已。

  从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来看,阿Q是革命期间有病态心理的中国国民的象征,同时,阿Q充满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说中出现的阿Q的“革命梦想”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进城的日子里,亲眼见过新鲜的“砍头”事件等等,大开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为村里人的“统治者”,在读书人面前佯装很有见识,为了向村民们炫耀一番,宣称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军之中,而革命的人却将他视为草芥。阿Q本来就是粗浅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这也正说明了,目光短浅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农民无法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个道理,这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当时人们战争失败却还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现实,同时意识到农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创作出来阿Q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看清中国备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残害,希望国民能够正视失败,痛定思痛,这样,才能够挽救中国。

阿Q正传的读后感 篇四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

  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的读后感 篇五

  看了鲁迅写的《阿Q正传》,发现鲁迅写的《阿q正传》是旧社会堕落中国人的典型。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觉得他只是想发泄一下对人性弱点的看法!所以鲁迅用反讽的手法写出了中国人的病态社会和人性的善与恶。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阿q践踏人权和他觉得永远正确的“精神胜利法”。这真是个馊主意,所以想从这方面讨论一下。“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各种挫折后发明的。说得好听点,简直就是鸵鸟心态。遇到困难的时候只在地下演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只能转身就跑。

  当今社会如果有人想靠精神胜利生存,我觉得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一个老板想用这样的员工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他在工作或者再学习的时候有这种心态。我觉得这种心态的人以后应该会很惨,甚至在他同学中也可能站不住脚。文章中,为了缓解外力带来的压迫和虐待,阿q只能通过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正因为如此,阿q用自负安慰自己,所以越陷越深,让阿q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精神上的胜利是缺乏自信的弱者的人生哲学,他们显然处于劣势,但因为种种外在的损失,他们只是用精神上的胜利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被抛弃的表现。

  还有就是因为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他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在文章里,他以短工的身份给别人写信,割麦子,割米,撑船。可是阿q连基本的生命权都没有,没有自己的土地,连房子都没有住。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无奈。今天的社会似乎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社会上好像有钱人就是老大,没钱的只能在有钱人手下当玩具玩。在一个没有人权的社会,这些做法能给予同情吗?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经历和思考比较深的一些地方。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停滞不前,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对别人太自私,否则我们永远不会进步。

阿Q正传的读后感 篇六

  “阿Q”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而“阿Q精神”也是无人不知。《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受人欺负、若小的穷光蛋,而提到阿Q精神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也是“阿Q精神”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胜利法”。俗话说:精神食粮。我想这也许就是支撑阿Q活到被枪毙那一刻的唯一的大堤,很难想象当这道大堤被冲垮后阿Q会是什么结果。文中的阿Q将这“精神食粮”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有人打他而他无力对抗时,他总是说“这是儿子打老子”,而当他实在出不了气时,便会自己打自己几巴掌,心想:这是我在打别人。然后他便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昂首阔步、心满意足。还有一些小细节,如文中阿Q曾说:“见过杀头吗?好看!”和最后阿Q被处死时,人们觉得好看,都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麻木心里。鲁迅先生就是要表现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革命党人为革命、为民主虽然不惧怕抛头颅、洒热血,却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理解,愚昧的人们却在他们牺牲时看热闹。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腐败的清政府几百年的统治下思想受到的禁锢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不知道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只是见谁得势就听谁的罢了。阿Q精神也是当时人们思想的反映。

  “阿Q精神”固然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如果我们从正面看它,会发现他还是有一点有点的:其实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应该看开些的,是需要精神胜利法来解压的,当然阿Q的不思进取是不可学的,他每次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新时代的人有时是需要自我嘲讽,精神胜利的,然而过后要知耻后勇。如果我们为一点小事而郁郁寡欢、心急成病是得不偿失的。

  读过《阿Q正传》后,我再一次重温了那段历史,并放眼未来。真的,向有句话所说的:“历史是一个人终生终世的眼睛。”

阿Q正传的读后感【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