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观后感(最新6篇)

时间:2018-08-09 01:41: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爆裂鼓手》观后感 篇一

《爆裂鼓手》是一部由达米安·查泽雷执导的电影,该片以爵士乐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激情和疯狂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以下是我对影片的一些观后感。

首先,我要说的是影片的音乐。作为一部以爵士乐为主题的电影,音乐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影片中的爵士乐表演令人陶醉,每一次鼓点的击打都仿佛敲击在我的心上。主人公安德鲁的鼓技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表演充满了激情和呐喊,每一次的鼓点都像是他内心深处的释放。通过音乐,影片成功地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使观众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

其次,影片展现了一个关于追求梦想的故事。主人公安德鲁是一个对音乐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渴望成为一名成功的鼓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安德鲁不惜放弃一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在音乐学院中接受严格的训练,每天都要进行长时间的练习,甚至放弃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他的追求梦想的决心和坚持令人钦佩,他的坚持也给观众带来了鼓舞和启示。

最后,影片展现了一个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主人公安德鲁经历了许多艰难的选择和挑战。他面对着严厉的音乐导师和残酷的竞争,他的身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渴望成功,但同时也害怕失败。他不断地追求完美,但又陷入了无尽的挣扎和痛苦之中。通过影片,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内心的脆弱和坚强,他的故事让人动容。

总之,《爆裂鼓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音乐、追求梦想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影片的音乐令人陶醉,主人公的追求梦想的故事令人钦佩,他的内心的挣扎令人动容。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追求梦想的艰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音乐。我相信,《爆裂鼓手》会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追求内心的激情和追求。

《爆裂鼓手》观后感 篇三

  昨天看了2部的高分电影一个(爆裂鼓手)一个是(模仿游戏)。本人来说下观后感。

  个人比较喜欢(爆裂鼓手)多一些。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让你看了心悦澎湃的电影,看完后还能久久回忆最后高潮部带来的快感,其实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说说电影吧。电影的主演应该是美国的一个小生,长了一个美国典型内向性格的脸。在电影里多处能看出来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做起事情来不管朋友和亲人自己一个人钻进自己的世界。这在吃饭的那场戏最为突出。在我看来这类电影主角一般都是这种性格,往往这种人让人看到他专心做一件事来那么可爱,那么执着。

  主演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他想做一个最好的鼓手。但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想当最好的,所以就出现了竞争。以至于到后来因为不是核心鼓手做出了一些疯狂举动。

  这里的先说说老师,老师在这个剧中是个至关重要的人,而且这个老师是个非常严厉和脾气暴躁的人,所以这里的乐手都惧怕他,很怕那做错了被他辱骂甚至于赶出乐队。同时也能看出他是一个真伯乐,从第一次出场听到主演演奏就能看出来,他是一个会挑千里马的人。但是这个人追求的是完美,不允许乐队有一点失误,所以找乐很多替补。这让主演看了非常生气,于是为了强到这个核心的鼓手,主演付出了艰辛的训练。老师是个靠实力说话的人,从3个鼓手最激烈的竞争就能看出来。所以主演为了这个核心的鼓手上演了最疯狂的演奏,得到了核心的鼓手。但是演出的迟到和乐器的丢失,能看出老师的偏激性格,到后来主演和老师的大大出手终结了大学的生活。

  老师后来在酒吧和主演相见说:英语里再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其实说的就是人如果不听到严厉的管教和辱骂的激励是不会激发最大的潜能的。应该说这是老师自己梦想的说辞,老师一生的梦想是想看到一个他培养出来世界级的大师,来达到他对音乐的梦想。老师知道主演是个有潜力的人,但是有潜力和成为世界级的大师是两个概念,所以老师邀请他参加最后的演奏。

  在主演眼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自己不能没有离开音乐,于是就参加了老师的演奏。当他做在爵士鼓前时,老师说:别把我当傻子,我知道就是你。其实老师就是看出他的潜力想培养他成世界的大师。演奏时给了他不一样的乐谱,主演当时就傻了,只能随和大家随便打打,演奏结束了他才明白老师的用意。所以走出台和他最爱的父亲一个拥抱,应该是个心灵上的鼓励,然后走上台。再次做在了鼓前,老师刚要讲话,就被主演打短了。高潮部分开始,主演陶醉在自己的音乐里,没用乐谱没有伴揍,随心所欲的击打的拍符。在一阵剧烈的击鼓中主演找到了自己的节拍,让旁边的人给他伴奏,激发了自己的潜力。主演让老师跟着自己的拍子走,最后高潮部的奏乐真是看的人心跳加速,最后结局的画面老师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似像个得了奖的孩子。

  本片最后的演奏真是层次很强,从乱奏到独奏再到伴奏最后完美的演奏,看的人真是有种冲动快感。最后看到鼓上的鲜血,真的看出每一个成功的音乐的都是辛苦得来的。

《爆裂鼓手》观后感 篇四

  《爆裂鼓手》看之前以为是一个励志故事 ,一个少年在魔鬼老师的带领下,最终成才。但是看完之后,特别是电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时,我的思绪停了十几秒才反应出电影结束。

  可以说电影非常真实,也非常夸张。看到鼓手在刚进乐队被魔鬼老师打耳光,摔东西发泄,语言羞辱时,同情的流泪了。但是电影不是讲一个小白兔的故事。鼓手在成为core drumer后,渐渐自大,以需要更多时间练鼓从而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为由甩了女友;在因比赛迟到,不得已出了车祸影响比赛而被退学后,出卖了魔鬼老师从而使老师被开除;到后来遇到老师却不道歉也不觉得羞愧,都表现出鼓手心理一点点的变化。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看其他影评说鼓手最后被老师逼出极限,魔化,才会有最后的爆发。在老师的影响下,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的人。其实我想说,鼓手当时未必是被魔化,因为鼓手在演出前得知想要挽回的前女友又有了新的男朋友,而自己在当时这场纽约十分重要的演出中,由于老师的陷害,彻底毁了,根本毫无前途可言。在这样的极限下,做出最后的爆发也可以理解。毕竟最后魔鬼老师眼中也有了肯定,鼓手最后的发挥和老师最后的指挥共同呈现了完美的爆发。这本来可以理解是一个happy ending,鼓手用自己的努力征服了老师,从而一释前嫌。

  是不是这样呢?导演给出了他的解释,他认为电影是一个悲剧结尾。

  那就很清楚了,鼓手终于从一个小白兔,变成了和魔鬼老师一样的,打着艺术的名头,不顾旁人感受,疯狂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事上。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被鼓励的太多,从而不会一直进步,所以人们才会总是叫jazz退步了。所以他的魔鬼教学,就算导致学生自杀也没有什么不对。鼓手认为就算背叛了老师,但是也没什么不对,老师对不起他在先,无需道歉就可以参加演出。这样发展下去,鼓手最终会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这也是影片想要传达出的背后的意义吧。

《爆裂鼓手》观后感 篇五

  《爆裂鼓手》是我近期想推荐给大家的一部优秀的影片,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切的能够体会到安格鲁的紧张、失望、欣喜若狂,期待被认可、疯狂的练习只为那传奇的老师撇过一眼,迫切的想成功而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心理。成为一位老师,清清楚楚的明白弗莱彻爱才心切,在严厉的教导下自己的乐团绝对不能输的信念,他是天使、更是魔鬼,他优秀、严厉、认真并仍旧努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大家看到的是万众瞩目的天才,但是天才背后那双殷切只带一丝慈爱的眼光却常常被粗鲁的言语及严厉的责罚所遮盖,有影评说弗莱彻是魔鬼,他一定要赢,所以他才要毁了安德鲁,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安德鲁在小酒馆碰到弗莱彻时,已经放弃了做一名鼓手的信念,因为弗莱彻步步紧逼,才有了安德鲁最后在林肯中心那震惊四座的SOLO表演,而影片的最后是师徒二人的相视一笑,弗莱彻成就了安德鲁,也成就了自己...

  望古固有“严师出高徒”之赞誉,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箴言,影片客观的陈述了一个19岁谢尔佛音乐学院学生安德鲁—从单亲家庭长大下自卑孤僻的男孩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在魔鬼导师弗莱彻教导下能够成为偶像鼓手一样的奋斗过程,高压教学下安德鲁不时在高喊下血肉模糊的进行练习,他太想赢,有韧性,弗莱彻第一眼就看穿了安德鲁,他想要这个学生,他知道他行,影片中期弗莱彻的学生西蒙自杀,其实他是悲伤的,这种悲伤更多的可能是他最好的学生差一点就可以做到完美了,但是仍然没有做到,我并不承认弗莱彻没有人性,相反作为教师我深深的理解JK诠释的弗莱彻的内心,在他心里,完美高于一切,也是唯一标准,这对于艺术来说,是偏执的疯狂...弗莱彻在小酒馆与安格鲁的对话让我感慨万千,“在英语中,没有任何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了”,我至今仍回味着弗莱彻对教学无穷无尽执着变态的教学方式,说他是魔鬼也好,说他没有人性也罢,抛开一切,弗莱彻如此作为是对完美水准的虔诚跪拜...他不是魔鬼,他是一名偏执的导师而已...

《爆裂鼓手》观后感 篇六

  刚看完《爆裂鼓手》的时候,竟然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我猜中了结局,没猜到过程,如此爆裂。这是一个关于教义的故事,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如同《死亡诗社》般的春风化雨,而是类似《黑天鹅》经历剧痛然后裂变破茧的黑色童话。

  记得当时还暗想,由于人性本能趋向心灵舒适区,我们还是更希望被慢慢启发然后受到感召开始走上康庄正途吧,谁希望天天被辱骂折磨?再转念一想,会不会就是因为没有被真正地逼过,才如此平庸,或许自己90%的天赋就被如此温吞的生活埋没了也说不定呢!之后好几天都在懊悔和愤恨,看看,都怪我妈当初心软最终没有逼我继续学琴,不然以当年的乐感,那必须能去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啊!也怨自己,读书的时候每天竟然趴在桌上睡觉然后回家看电视,为什么没有多看看书,再多点有意义的活动,可惜错过了最黄金的时间,不然现在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啊!……

  诸如此类的悔恨太多,萦绕了好些日子。直到前两天无意中看了《最强大脑》中日对抗赛的重播,才恍然大悟,“狠”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能代表国家参加《最强大脑》的自然都是脑中佼佼者,脑力上非我等凡人所能企及。不过看着这些异人冷静地以各种匪夷所思的形式完爆我们的常识认知,除了惊叹,似乎也不能再有多余的动作。那一期中最后一轮决定胜负的数字心算,日本队那个叫笹野健夫的男人已经是世界心算冠军,在自述中了解到他是在一次意外之后发现自己突然在记忆和数字方面有了某种惊人的能力,并且在训练之下夺得了日本的全国冠军,片尾他以日本人特有的方式表现他的决心和努力“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努力。我一定会努力的!” 当时看到这里觉得有点隐隐的不妥,但是说不出哪里有问题。随后的比赛中年纪最小的9岁日本小女孩辻漥凛音却几乎以碾压全场的姿态为日本队拿下赛点。她实在太快,在其他三位选手还在算的时候,她已经得出结果甚至进行了验算,按下抢答器的时候把其他几位吓得不轻,继而引爆全场惊叹。这是怎样的天才和速度。

  到了他们这一步,比拼的还会是努力吗?天才之所以被人膜拜艳羡,就是因为这天赋的才能只临幸那极少数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人则庸常如尘,只能仰望。而即使身为天才,也有大小之分。因此即使是作为世界冠军的笹野健夫再怎么努力,应该也很难赶上那个九岁的小女孩。她还那么小就已经初露惊人的天赋,如果再训练一番,很难想象别人如何超越。天赋异禀的人,永远让人望尘莫及。

  莫扎特不就是这样的天才吗?才华凛冽得叫人叹为观止,死对头萨利埃里即使要了他的命还是不得不拜服于莫扎特的天才之下。其实普通人眼里作为首席乐师的萨利埃里已经很优秀,而只有萨利埃里自己知道,他终其一生也比不上莫扎特,那些鬼斧神工的音符又岂是努力能得出来的,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毁掉这个奇迹。最恨和最欣赏莫扎特的,都是萨利埃里吧,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莫扎特的好。

  试想,如果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天才和裂变的潜质,小鼓手就算打断自己的手,也不会出现灵光乍现最后惊艳全场的时刻。真正的大天才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即得到上帝手把手的指点,继而出现神迹,小天才可能还要靠极致的努力和近乎疯狂的执念才能走进光圈,而凡人如你我,或许终此一生也未必靠近过那光芒。

  所以,没有鸡汤,没有热血,事实就是,如果你不是天才,其实努不努力,有多努力,最后只是决定了你能在多高的地方进行仰望罢了。

《爆裂鼓手》观后感(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