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一
《末代皇帝》是一部由贝纳尔多·贝图奇执导的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溥仪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电影以溥仪的童年生活为开端,展现了他是如何被选为末代皇帝的。从小溥仪就被人们视为神圣的存在,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监视和控制。然而,溥仪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缺乏亲情和友情,生活在宫廷的冷漠和虚伪之中。这让我对他的遭遇感到心痛,也让我对封建帝制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电影展示了溥仪成年后的生活。他在被推翻后,被关押在故宫内,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然而,他并没有过上享受优渥生活的日子,反而被迫学习日本语和日本文化,成为日本的傀儡。溥仪的命运让我深感他的无奈和悲哀,他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这也让我反思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最后,电影展示了溥仪的改变和觉醒。在被俘期间,溥仪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愚昧,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并试图改变。他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尝试去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和觉醒,也让我为他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
通过观看《末代皇帝》,我对中国历史和溥仪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历史的痛苦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思考。我相信,这个故事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让我更加珍惜和思考现在的生活。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二
《末代皇帝》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帝制时代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权力、责任和自由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展示了权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溥仪从小就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宫廷的严格控制。然而,这种权力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满足,反而让他感到孤独和沉重。溥仪被迫成为一个傀儡皇帝,失去了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这让我深思权力对一个人的束缚和影响,以及权力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
其次,电影中展示了责任对一个人的影响。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溥仪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然而,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担当这个责任,反而沉溺于享乐和追求个人的欲望。这让我反思了责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如何承担和理解责任的能力。
最后,电影中展示了自由对一个人的追求。溥仪在被俘期间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愚昧,他开始追求自由和真理。他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尝试去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也让我思考自由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观看《末代皇帝》,我对权力、责任和自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思考现在的生活。我相信,这个故事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让我不断追求自由和真理。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三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四
我想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仪那样经历了60余载的人生,从清末登基,到伪满登基,再到建国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驹过隙,回顾起来历历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场梦。
终其前半生,溥仪都在皇权笼罩下不得逃脱。小时候被困在紫禁城,长大后被困在新京长春,皇帝这个名号就像是一条麻绳,把他捆绑得紧紧的。
我又想起溥仪小时候,周围的太监都是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个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黄的封建气息所禁锢。在这种近乎变态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会生出一副极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却几乎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终究只是个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锅,再替日本人背黑锅。他做着那个主宰者的梦想,却终究无法企及。
电影中的那个蝈蝈是个喻示,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满身青绿。在电影的最后,溥仪拿出了他曾经藏在龙椅下面的小笼子,小红领巾打开笼子,蝈蝈爬了出来,早已变成了一身枯黄(先不谈什么科学不科学)。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位曾经做了大半生皇帝梦的人,早已化身成蝈蝈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五
亡国之君总需要一个人去扮演,幸与不幸,历史选择了他。从生到死,是历史的牺牲品,命运之神的玩物。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十二岁复辟,十二岁退位,十九岁被逼离宫,二十六岁成为傀儡皇帝,三十九岁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十三岁被特赦,六十一岁逝世。一直想要改变斗争,却从未改变的了什么。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深深感受到他被历史驱赶的无奈。想要的从未拥有,想实现的只是幻梦。
有些人评论说他不如早早死了的好,对于这样一个身份的人,似乎只能说死了的好,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小孩,我们也许会想着不如多活几天,或许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但对于溥仪,从他三岁登基的那刻始,他就被强行推到了一条灰暗的历史轨道上,军权势力下,他的个人特征尽数淹没,从那刻始,真的不如早早死了好。但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不同年龄段的特质,有他的欲望,一个人不到他所有欲望都实现或都幻灭的时候,总是想活着看看的。
是否人在出生伊始所处的时空已定义了其生命的原点,终生不得解脱?以此为原点,在往后的岁月与空间中不断扩张着自己的世界,却也始终只能在原点所限定的时空附近徘徊,并由此定义个体生命的价值。是否个体价值衡量的标准可定义为在其所延伸的时空中其在每一点所注入的能量的积分?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六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
。”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