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观后感(最新6篇)

时间:2019-08-01 04:15: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一:人性的边界与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肯·凯西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一位自由主义者麦克墨菲的视角,展现了疯人院中的悲欢离合和人性的边界。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电影中的疯人院是一个映射人类社会的微缩模型。在这座疯人院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疯狂与痛苦,但他们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相互依存和共处。主人公麦克墨菲被送进这个疯人院,他并非真正精神错乱,而是因为他拒绝接受现实、追求自由和真理的信念使他与社会格格不入。这使他成为了疯人院中的异类。

在疯人院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病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疯狂。有些人被束缚在铁链和铁丝网之中,有些人被药物束缚住思想,有些人则过着自己幻想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疯狂使他们与社会的常规和道德观念相脱离,他们在疯狂中寻找自己的自由和真实。

麦克墨菲的到来打破了疯人院的平衡。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激发了其他病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他们开始追求自由和真理。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是病人们集体脱离疯人院,他们冲破了围墙,像自由的鸟儿一样飞翔在大自然中。这一幕象征着他们从疯人院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自由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这种追求自由的行动并没有以预期的方式结束。在逃亡的过程中,一些病人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的社会环境而选择了返回疯人院,他们害怕自由和不确定性。而麦克墨菲则选择了自杀,他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反思自由与疯狂的边界,以及追求自由的代价。

《飞越疯人院》通过对疯人院的描绘,让观众深刻思考自由和疯狂的边界。电影中的病人们或许是疯狂的,但他们却在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自由。这引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自由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它不仅仅是身体的解放,更是对自我的探索和追求。同时,电影也提醒我们,追求自由并非易事,它需要勇气、智慧和坚持。

观看《飞越疯人院》后,我对人性的边界和自由的追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电影通过疯人院的设定,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揭示了自由与疯狂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疯狂”,追求自由就是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冲破束缚,追求真实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意义。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二:人性的探索与社会的反思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通过疯人院中病人们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探索和社会的反思。影片中的疯人院成为了一个隐喻,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对疯狂的态度。

电影中的疯人院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病人们受到了社会的边缘化和压迫。他们被视为疯子,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然而,正是在这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他们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性和情感。

电影中的主人公麦克墨菲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他拒绝接受社会的常规和道德观念,追求自己的真实和自由。他的到来在疯人院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激励了其他病人,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疯狂和渴望。这些病人们开始质疑疯人院的束缚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是病人们集体脱离疯人院,他们冲破了围墙,以追求自由和真实。这一幕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他们的行动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自由和真实的权利。

然而,电影并没有给出理想的结局。在逃亡的过程中,一些病人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的社会环境而选择了返回疯人院,他们害怕自由和不确定性。这让我产生了对社会的反思:我们的社会是否能容纳那些不同于常态的人?我们是否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飞越疯人院》通过对疯人院的描绘,引发了我对社会对待疯狂和疯狂者的思考。疯人院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地方,病人们被社会排斥和遗忘。然而,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却挑战了社会的常规和道德观念。电影通过疯人院中的故事,让观众反思社会对待疯狂者的方式和态度。

观看《飞越疯人院》后,我对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偏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疯狂和渴望,我们应该尊重和关爱那些不同于常态的人。正如电影中的病人们一样,他们追求自由和真实,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包容和进步。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三

  影片时长133分钟,因为年代久远,清晰度大约是150度近视的样子,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疯子---麦克墨菲被送进疯人院,一直想要逃离向往自由,经历众多之后,被医院方切割了脑额叶,而另一位从头至尾沉默装傻的“酋长”最终杀死麦克墨菲并成功逃出疯人院。分析来分析去,结果的不同和引发的思考源自于一个选择:究竟是选择大张旗鼓还是低头走路。

  和很多人一样,在鸣人和佐助的偏好中,我喜欢前者,因为热血活力,激情甚至是一根筋。很多热血漫都喜欢塑造如此的主人翁,但是,大张旗鼓的说出自己要成为火影,然后事情朝希望的方向顺利进行,或许那更应该称之为幸运。《飞越》影片中酋长用枕头闷死麦克墨菲时我的震撼,不亚于《肖申克》中安迪在雨中张开双手那一幕。窒息感告诉你,很多时候并非悲观也并非偏激,只是得认清事实,果实可口得先抱住树干。并不是嚷嚷着要逃出精神病院就真的可以逃出去,并不是大叫着要统治地球万物就会乖乖跪倒在你的脚下,并不是喊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口号”野生动物就会停止灭绝,并不是喊着未来无限美好就可以等着一切飞进手心。故事,之所以好听,是因为与现实的骨感对比之下的美好。有时候,单凭一腔热情,真的还远远不够,得低头看看路。

  虽然都是一无是处,但换个角度想,好在还拥有家人朋友,还好没有掉牙只能吃稀饭,手还能动脚还能跑,盲目站在教室的桌子上吼叫是张扬青春不是牛逼闪闪。如果真的自命不凡,就现在开始做点什么,踩着泥土规划一下蓝图畅想眼前的未来,时而做个“酋长“,拿好手中的窝窝头吃饱了再打架,想好一些什么看准时机下手,才能够真真”逃离“想逃离的那个疯人院。

  希望中的结果,是在酋长要闷死麦克墨菲时,麦克跳起来:上帝!你在干什么?!我他妈要自己自己逃离,我才是主角好么!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四

  一部有名的片子,据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西早闻大名。

  不是疯子的男主角,因为误会被抓进劳改农场,又因为不好管理被送到疯人院,请医生鉴定是否疯,是否是逃避劳动的借口。

  于是,一个不疯的人进了疯人院。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欢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我想做的。因为帮忙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我想做的,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终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期望和生机,酋长最终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励着我们往前走。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五

  影片一开始,平淡的情节似乎并不能激发我的兴趣,因为看惯了感情戏,好像没有感情故事,就觉得没意思。可是看到后面越来越感到震撼。

  刚开始时,我并不喜欢麦克默菲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好像惟恐天下不乱,总是不断的惹麻烦,还跟其他病人赌博、带他们出去疯狂等。可是,到之后才发现这一切都是他们逼迫的,一切都是对社会的抗争。

  麦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谈话时,总是带着一种不屑,总是给那个护士长以尖锐的回击。虽然有时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须吃药,但他也能逃脱,因为他将药含在嘴里不吞下去,觉得他真的很聪明,好像他代替自我讽刺了护士长的专制,真是畅快。

  为观看世界棒球锦标赛的首场比赛的抗争,这一场戏着实让我振奋,那种不屈不挠的坚持打动了我,看着那一群人都对着空白的荧屏欢呼雀跃,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痛……这时的护士长在隔壁看着这一群疯狂的人,脸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没有一丁点感情。

  比利口吃、胆怯、文弱,这个主角也给了我很大触动,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多少人喜欢他,可是麦克默菲却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圣诞节之夜,麦克默菲和病人们在住院大厅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又跳舞又喝酒,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为了满足比利对他女友的爱意,他将女友与比利安排至一个屋子后,准备在比利尽兴后完成他的逃跑计划并把比利也带走,第二天,比利在护士长的逼迫下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时,麦克默菲正准备逃走,如果他决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机会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没有逃,而是飞奔去了比利那里,他被护士长的行为彻底地激怒了,直朝护士长扑了过去,双手紧紧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护士长的脖子就有多紧,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愤怒,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发现自我从来没有如此痛恨一个人。但最终,他被医院护卫打昏,之后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当他被放在床上后,印第安人“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死一样寂静的黑夜,“酋长”的泪水肆无忌惮的涌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痛。我流泪了为麦克默菲的善良、勇敢

  和担当,也为了他的被现实扼杀的心愿、更为了那个“吃人”的社会。

  最终“酋长”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带着麦克默菲的愿望逃走了……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六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能够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仅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证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所以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一样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向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欢乐。

  7、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终,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必须能够拥有完美的明天!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