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读后感 篇一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其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王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本性即是善良的,只是在与外界的交往中被一些因素所扭曲。这种观点让我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这些问题和挫折往往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困惑。然而,王阳明心学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善良和正直的力量。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迈向更好的未来。
另外,王阳明心学还强调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感应的。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建立起联系和互动。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王阳明心学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王阳明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修养,我们才能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王阳明心学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体系。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同时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我们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王阳明心学的读后感 篇二
通过阅读王阳明心学的相关著作,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他认为人的本性即是善良的,只是在与外界的交往中被一些因素所扭曲。这种观点让我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些困难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迷茫。然而,王阳明心学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善良和正直的力量。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迈向更好的未来。
另外,王阳明心学还强调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感应的。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建立起联系和互动。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王阳明心学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王阳明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修养,我们才能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同时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我们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王阳明心学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心学的读后感 篇三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
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阳明心学的读后感 篇四
克己需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传习录》
我们常说,心灵,如同一间房;而眼睛,如同一扇窗。
试问自己,多久没有“充电”了,即使“充电”,也是偶尔的一瞬间。夜晚,说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本书;可电视剧一响,忍不住在客厅里看电视。说好的不玩手机,又一次拿上自己的手机刷上了朋友圈。
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常常在想,科技导致了我们精神文明的堕落,还是是一种属于文明进步的标识。回想起孔子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颜回,活的是那样的洒脱。五柳先生,一碗酒,就可以呼朋唤友。做事论道。有些上班的前辈们常常在说五十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还不如现在富裕,然而他们却说,那时候的人,真好。
是社会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社会。现在的我,坐在书桌前。关闭于外界的一切渠道,安安静静的看着书。想起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心灵,进行一趟远游。
有时候,书是最好的远游方式。翻看一本书,像似云游九州,上可摘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所以,我选择在晚上,安安静静地泡上一杯茶,开启一盏昏暗的灯,我要去泛黄的历史中去遨游。在这里,我的心,得到了归宿,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若您看到我在看书,麻烦您,别打扰我,因为那是我心灵停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