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一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电影。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教师苏明玉如何在贫困山区的学校中用爱和耐心改变了一群学生的生活。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困境和学生们的渴望。苏明玉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面对贫穷和困难,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热爱。她不仅教会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去爱和关心他人。通过她的引导,学生们懂得了友情的珍贵,懂得了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让观众深受触动。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也十分饱满和立体。苏明玉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善良心灵的女教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在苏明玉的帮助下逐渐成长,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影片还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乐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贫困山区的景色虽然贫瘠,但是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和色彩搭配,展现了一种恬静而美丽的氛围。音乐也在影片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通过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爱的伟大。影片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同时,影片也唤起了我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和关心。我希望能够像苏明玉一样,用自己的力量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二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教育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的柔软。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讲述一位年轻女教师苏明玉在贫困山区的学校中的奋斗和付出,传递出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
影片中的苏明玉是一个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教师形象。她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工具,更是学生们的朋友和依靠。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改变了学生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和勇气。在苏明玉的引领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去关心他人,学会了如何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影片中的每一个学生形象也都十分鲜明和立体。他们来自贫困的家庭,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难。然而,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向上的态度,在苏明玉的帮助下逐渐成长。影片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特点,他们的形象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塑造,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乐,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恬静而美丽的氛围。贫困山区的景色虽然贫瘠,但是通过导演的巧妙处理,这些景色显得宁静而美丽。音乐也在影片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通过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同时,影片也唤起了我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和关心。我希望能够像苏明玉一样,用自己的力量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三
前几天,我看了部经典的教育电影,是张艺谋导演于1999年拍摄的《个都不能少》。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主人公是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看过之后我感悟颇深。
电影的主人公魏敏芝只有13岁,小学毕业,没有上过初中,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小学做代课老师,这里地方偏僻,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定要把学生看住,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班里有个名叫张慧科的同学,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到了陌生的城市,她遭遇了连连碰壁,吃的是剩饭,喝的是路边水龙头的自来水。晚上,要么睡在路边,要么睡在拥挤的车站里。她写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却又写错了,听说电视上找人快,又在电视台等了天半,每个人经过都问声“你是台长吗?”她不辞辛苦、风餐露宿地想尽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只为坚守“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及作为名老师的责任。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
严格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像珍惜生命样珍惜粉笔,她将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她的质朴和执着让人感动。
并且,令我感动的还有水泉小学原来的老师高老师。在半年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母亲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我动容。其中,在学习委员张明献的日记里,写着高老师有多珍惜有限的物资,再小的粉笔头,高老师都舍不得扔掉这段更让我感动。日记内容大约是:我记得有次,我把个已经拿不住的粉笔头丢到墙角,高老师又把它捡回来,他用两根手指的指甲捏住,在黑板上又多写了个字,最后的笔是高老师用大拇指抹上去的。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大,我告诉自己,要向里面的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学习,学习她坚定的信念及作为名老师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以后争取成为名好老师!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四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些景象: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个人的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根筋,但她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五
这是部令我至今难忘的电影,我真想不到有那样穷的地方,有那样穷的学校,有那样爱学生的老师,更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个调皮的学生因为被老师所感动而认真学习。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不禁流下了热泪,那儿有个穷的学校,学校有个老师,他母亲生重病而在床上无法起来,并去看望母亲,老师去找代课老
师,却没个人帮他,最后,找了个小学没有毕业的十三岁小女孩代课。张慧科是个调皮的孩子,因为家穷,所以把他送去城市打工。老师知道了这个消息,决定去把他找回来。但因为没钱,所以走路去找,后来发现张慧科走失了,又去报广播,都报了六次了,还没找到,她又去电视塔,当张慧科在电视上看到代课老师时,流下了泪。
当时,我也流下了泪,老师,是个好老师,虽然,只是个代课老师,个小学生,可是,少了个学生也不行,因为,她知道教好学生是她的责任,哪怕只当个月的代课老师。为了个学生,而从个很穷的地区走到个富有的城市,那多么的费力,哪天,我能去那里捐给她们万元钱,那该多好啊!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六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
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所以,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