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一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描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痛苦和困惑。他提到了许多教师常常面临的问题,如教学压力大、学生不听话、家长的干预等等。通过这些例子,作者深入地揭示了教育中的一些隐患和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跪着教书”的理念,他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让学生在尊重和理解中成长。他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权威的存在。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我意识到,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注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教育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
这本书给我启示很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在尊重和理解中成长。同时,我也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我相信,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改变人生的作用。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二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启示。通过这本书,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以及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描述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痛苦和困惑。他提到了许多教师常常面临的问题,如学生不听话、家长的干预、教学压力等等。通过这些例子,作者深入地揭示了教育中的一些隐患和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跪着教书”的理念,他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让学生在尊重和理解中成长。他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权威的存在。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同时,我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帮助他们在尊重和理解中成长。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动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在尊重和理解中成长。同时,我也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我相信,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改变人生的作用。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三
最近,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而随波逐流。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
“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是啊,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四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地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这是吴非老师在其《不跪着教书》中的一句话,读完后颇多感慨,虽然没机会拜读完全文,但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我对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
以前总以为当老师稳定,端铁饭碗,这也是爸妈从小就灌输给我的思想。所以自上初中起,潜意识里似乎已经认定了将来一定要当老师,当老师就能拿稳定的工资,就可以生活无忧,以至于现在走上工作岗位,心里依然有这种思想,把老师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这也许就是意识的巨大作用,它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人的灵魂。
读了吴非老师的话,我自问,究竟为什么当老师?如果仅仅为了谋生,那老师的工作跟鸡肋又有何异。
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为自己有这种可怕的思想而懊悔。每当听到孩子们喊“老师好”时,我就从灵魂深处重新思考了老师的意义。
经常在学生作文里见到这样形容老师:“老师就像我们的指路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以前只是粗浅的理解,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老师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她更是传授知识,更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足可以让人一生受用。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五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的很古朴,淡黄的底色让人感到温馨,靠上方是水墨画成的写意。看上去像小桥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细一看,又像杨柳构成的树林。水墨很淡,形象模糊,令人产生不尽的遐想,那淡黄的空白处就成了平静而宽阔的湖面。封面就可以使人心情沉静,感受到作者的志趣高洁。细读起来,那涓涓的细流便流入你的心田,语言那样清新,对问题的思考是那样的深入,是如此的贴近每一位教师的心呐!
人文精神的呼唤
“跪着”与“站着”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不是具有人文精神,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分清自己所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姿势中。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当我们为了取得所谓的成功,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任意的加班加点时,拿着用巨大的牺牲换取来的点点分数,本以为自己站的挺直,腰杆挺硬,但这样的获得在学生的心里,在有良知的人们的眼里,他是跪着的。那些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的家长们只知道让孩子好好读书,争取好的分数,至于做人的道理,则不很重视,只要孩子比别人强,不管孩子如何为人处事,都认为是成功。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自私自利的种子,以自己为中心,做事不顾别人的感受,到头来,这样单纯得可爱的家长只能饮下自己酿下的苦酒。一桩桩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都是在孩子们心中那个冷酷的恶魔出来犯下的罪行,为什么他把别人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他面对一点小小的责任就不敢承担,竟能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而遗恨终生。
大学里的情形吴非先生很是失望,原因也是由于人文精神的缺乏,到处被铜臭所浸染,追名逐利,沽名钓誉,有的竟不惜造假欺骗。应为人类崇高精神的代表的大学,目标不是放在培养青年人的崇高品质,而是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不管这个专业前途,不管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都能演绎出一种种交易。大学中的“骄子”成了现在的“娇子”经不起风雪,有的竟连基本的内务都不会做。虽说都是高智商,但在情商却低的可怜,不懂世界上还有他人,只认为别人是他生命中的陪衬。人类需要精神的追求,需要大学把崇高精神传承与发扬,本应属于一方静地的大学,一旦受到污浊之气的侵害,人们又到哪里去寻找精神的依托。
关于制度的沉思
教育现行的体制和行政是一种依附关系,它的管理并没有形成独自的体系,教师的身份也是干部。这就能知道为什么校长实际上就是官员,提升的机会要看创造出的政绩。即便教育是慢的艺术,校长也是等不了那么久的,急着出成绩,忙着搞关系,这种急功近利能说与我们的管理制度没有关系吗?吴非先生思考的很深入,由于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才使得教育者难以静下心来搞教育,做学问。大家都在热衷于竞争,效率优先,时间就是金钱,但能说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智慧吗?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需要慢,需要静,需要悟性,所以有学者提出教育要回归农业,这就是看到了教育的对象如同庄稼一样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当看到有的高中生表情木讷,目光漠然时,你应知道已经经不起题海的风浪,他要坚持不住了。再别说那些标准答案对于学生思维的束缚,面对试题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死记硬背下答案,以求万无一失。长此以往,无论什么事他都会先考虑是不是有标准答案,面对问题不敢做出选择。不论大学、中学、小学,是否以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成长为目标,现实中是不是又把想当然的成绩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教育环境何时能达到容纳下教育的慢、静和悟性。期待着,那使智慧生成的土壤的形成。
吴先生在书中也谈到了待遇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关于体制的问题。教师的收入现在只能是糊口,养家都谈不上,为此在自己的学生来看望老师时获得了许多同情。吴先生也谈到民国时一个教授的俸禄能养活一百个人,接下来追问现在的教授可有那位教授的威望与品质,这不仅让人思考,难道我们现在的教授就没有一个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为何不弹铗而歌?”也突出反映了教师面对待遇的无奈,说起来潇洒,实际在制度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从目前的情形来说,教师的作用只限定在知识的传承上,教师的定位也只是工匠而已,而教育的教化功能很少涉及。因此说关于许多的责任现在的教育者也很难担当,到了有的人犯了重大的错误,寻找其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在此思路没错,责怪道具体的教育者就错了,因为教育是一种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吴先生的思考是深沉的,是智慧的,读着他的文章如同与智者心贴心的交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六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部在中国几十万老师都在传看的书,作者就是一位在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名字。它如电光石火一般,让我的心豁然明亮。翻开书,作者自撰的序言让我动容,让我震撼。简单的文字透露着作者深深的隐忧,有无奈,有困惑,当然,更有立场,有态度。很久以来,真的觉得我们的教育是变了味的教育。原来,我们奉行的是师道尊严,信仰的是严师高徒,遵守的是礼义道德。而现在,随着很多状况的改变,原本应该最有立场、最有风骨的教育似乎已没有了理想中的那般纯净与圣洁了。混乱的教育现状确实让人唏嘘,让人忧虑。
静静地翻开书,吴非老师记叙的一则则教育叙事、一篇篇教学随想都很普通,也很真实,几乎在我们身上都发生过。我觉得吴非老师是一个有真性情、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师。他不粉饰太平,不伪装,不做作,不虚荣。他敢于撕下蒙在我们的教育神圣面纱上的虚假的面具,敢于直面我们甚至有些不堪的教育现状,敢于说出那些在我们心中深埋已久我们想说却不敢说,可即便我们不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他的文字,让人深思,也让人沉重。教育兴衰,关系国运苍生,关系历史未来,这早已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一面有这样的认识,一面却又在做着与这种认识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的事;一面心怀愧疚遗憾,一面又满腹抱怨无所作为;一面谴责别人的种种不尽人意,一面又在以各种各样牵强的理由原谅自己与他一样的碌碌无为。当我低下头静下心,面对我自己的时候,我经常问我自己:是否我就是在这样应付着我的事业,敷衍着我的人生。我的答案令我汗颜。
所以我庆幸,在我还在工作岗位上、在我还没有完全陷入迷茫还有药可医的时候,邂逅了吴非老师,邂逅了他的坦诚与真实,感受了他的努力与追求。做教师近二十年,我经历过太多的酸甜苦辣,我幸福过,我也失落过,我欢笑过,我也哭泣过。所以,我越来越感觉到从师之路的艰难。这种艰难,不只来自于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包括我自己的内心,渐渐产生的困惑与浮躁。所以,我感谢吴非老师,他为我的迷茫拨开了云雾。
书中说:教师的工作就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这样的说法让我觉得真实亲切,他道出了教师工作的艰辛。每天带领着一群少不更事、性格各异的孩子,我们消耗的精力与体力都太多,我们的大脑一直在不停运转,眼睛要紧紧关注学生,我们牵挂着学生、班级、学校,有时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可即便这样,有时回馈我们的依然是他人的不理解、指责甚至诋毁。所以,我很反感有些教育专家动辄满篇引经据典、高深莫测的教育理论,或类似于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之类的缺钙的理论,我很反感那些“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论调,我觉得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这是脱离教学一线的所谓专家一种想当然的教育谬论。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携带着千差万别来到这个世界,也造就着这个千差万别的世界。如果,经过老师的教育就都能达成所愿,那么只要培养一批精英的老师像复印机那样去复印学生就好了,社会就该繁荣发展了,时代就该阔步前进了,那么社会上有些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实际上,教育,教师,只是这个社会分工中的一个职能与职业,不要对教师进行神话般的道德绑架,老师也只是食用人间烟火的普通人。当然,我这样说,绝不是为教师开脱责任,身在教学一线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有时真的让我觉得教师的无力与无奈。教师的努力,有时会创造奇迹,有时也只能空留遗憾与叹息。
书中说:人没有信仰是可悲的,如果人的信仰是假的,则很可怕。我深深赞同这样的观点,他道出了我们的现状,指出了我们的弊病。我觉得我们多数人就属于这样没有信仰的人。尤其让我觉得可悲的是担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的年轻人也是这样盲目、麻木地活着。在这个娱乐化蔓延的时代,很多学生,包括很多成年人都在盲目地生活,漫无目的地在人生中流浪。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每当我看到拿着手机就像掌握着人生命脉一样而对其他一切都熟视无睹;看到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潇洒地驰骋而在现实的生活里却一无是处;看到对明星津津乐道却不知道邓稼先、袁隆平是何许人也时,我都会觉得我的心很痛,我为这样的人深深地忧虑,我为这样的社会现实深深地忧虑。打开我们的微信群,朋友圈,卖大枣的,卖阿胶的,卖内衣的,卖化妆品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却唯独缺少了对我们的职业与技能的研讨和交流。我们有耐心去跟客户或只是潜在客户去讲解产品的优势与作用,极力地去争取他成为我们的客户,而面对学生、面对我们服务的对象呢?我们有几人能做到这样的耐心与恒心,做到这样的有问必答,热情洋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利益,因为欲望!而这就是一种人格的跪下与屈服,这就是我们最缺少的一种道德与底线:也是人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精神,那就是我们的理想与信念!其他人缺少信仰也许并不那样可怕,而教师缺少了理想与信仰,又怎能在课堂上激情洋溢,神思飞扬,与学生进行触及灵魂的沟通与交融?又怎能让学生感觉到站在讲台上的是值得他们敬重的老师,而不是一个机械冷漠的传声筒!教育需要尊严,教师需要站立,需要有尊严地站立,教师需要用理想和信念滋养自己,使自己成为道德与做人的表率,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指责,然后冷漠地离开。教师,自始至终都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论别人如何非议,我们都要保持我们自己做人的尊严与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精神脐带向我们的学生输送精神的营养,以滋养我们的未来,培植我们的希望。
一棵大树没有深扎于地下的根输送营养与水分是不会枝繁叶茂,绿荫如盖的;一个人没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信仰与原则是不会目标坚定、步履铿锵的。很多人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却迷失在腐败的路上。是什么让他们忘却了当年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是什么让他们背叛了人民期盼的目光?是因为他们丢掉了理想和信仰,践踏了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利!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需要回归,我们需要发掘,我们需要在暗淡的历史光阴里找寻被我们遗失的珍贵与美好。只有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只有我们行动起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才会找到源远流长的根脉,才能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找到我们的信仰与目标的源泉,找到我们最初的出发点,以及我们要遵循的航线。
书中还有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教师的风格就是教师的生命力,风格受观念的影响,也体现着教学的原则;比如教师应理智地与家长保持距离;比如语文老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样的观点让我们警醒,让我们豁然开朗。我欣赏吴非老师的态度与立场,在反思中前行,更在前行中反思。而对我们而言,不只是简单地学习,我们也要做这样有思想、有立场、有态度、有行动的老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树立一种信仰;教育者,更该在自己心中培植起深厚的信仰,让传教者与受教者的信仰相接,就如树的根系在地下紧紧相握,传递营养,滋养绿荫如盖,从而延续不朽生命。
世上没有一条道路是容易走的,但也正是这艰难才能创造奇迹与感动。只要你的脚步是坚定的,你的内心是火热的,你的情感是真诚的,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复兴,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强盛!不要强调艰难,不要渲染失望,时代给了我们奋斗的机遇,我们就要接受挑战,重整旗鼓,让教育引领中华民族再一次走向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