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一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纪录片,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感动,对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环卫工人,他在日常的工作中默默无闻地清扫街道,为城市的整洁做出了贡献。这位环卫工人不仅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付出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农民工的。他在外地打工多年,辛苦努力为家人赚取生活费用。虽然他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勤劳的精神。他不仅顽强地面对困难,还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位农民工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就能战胜困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志愿者的。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了去偏远地区做志愿者,帮助那些贫困的儿童。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关爱他人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这些普通人以他们的坚韧和勇气,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性的美好,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和勇气。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护士的。她在疫情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一线,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她们是最美的天使,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每一个生命,让我对医务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位教师的。他在贫困地区教书育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改变了很多学生的命运。他们不仅在教育上付出了很多努力,还关心学生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帮助和鼓励。这位教师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教育的力量,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企业家的。他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并没有忘记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商业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商业成功不仅是追求利润,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英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用行动去帮助他人。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的伟大和光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三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五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六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
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