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 篇一
冬残奥会开幕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开幕式充满了喜庆和活力,让我感受到了运动的力量和残疾人的坚强与勇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幕式的舞蹈表演。舞蹈演员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服装,优美地舞动着,配合着炫目的灯光和激昂的音乐,给人一种无比炫目的视觉享受。他们的舞姿流畅而有力,展现出了运动员们的活力和激情。特别是那些残疾人舞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残疾并不能阻挡他们追求梦想的步伐。他们用舞蹈向世界展示了残疾人的坚强和勇敢,让人为之动容。
开幕式上的灯光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灯光的变化和闪烁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尤其是当灯光投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炫彩的图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中。这些灯光不仅增加了开幕式的氛围,还展示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最让我感动的是运动员入场的时刻。他们身着各自国家的队服,骄傲地走在赛场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勇气。特别是那些残疾人运动员,他们或用轮椅、或用假肢,或用助行器,尽管身体有缺陷,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勇气和毅力让我深受感动,我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整个开幕式充满了正能量和希望,让我对残疾人运动员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不仅在运动中超越了自己,也给其他人带来了鼓舞和启发。通过观看冬残奥会开幕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运动的力量和残疾人的坚强与勇敢。
观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 篇二
冬残奥会开幕式让我震撼不已,我从中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
首先,开幕式的舞蹈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蹈演员们身姿优美,舞动着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感。他们用舞蹈表达了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敬意和祝福,也展示了人类的团结和和谐。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精确而有力,给人一种震撼和激动的感觉。它们向世界传递了一种信息:残疾人也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也有权利追求幸福和成功。
其次,开幕式上的灯光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灯光的变化和闪烁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特别是当灯光投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炫彩的图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中。这些灯光不仅增加了开幕式的氛围,还展示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它们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最让我感动的是运动员入场的时刻。他们身着各自国家的队服,骄傲地走在赛场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勇气。特别是那些残疾人运动员,他们或用轮椅、或用假肢,或用助行器,尽管身体有缺陷,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勇气和毅力让我深受感动,我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整个开幕式充满了希望和团结的力量,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和钦佩。通过观看冬残奥会开幕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的团结和和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会坚持、学会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观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 篇三
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精选6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1
与冬奥会的火种取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希腊不同,冬残奥火种来自多个地点。根据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和残奥火
种的基本理念,任何个人、组织或城市都可以为残奥做出贡献。因此残奥火种通常采集自城市之间、社区之间,由多个火种交汇在一起成为残奥会的官方火种。本届北京冬残奥会设计了9路火种,其中1路采集自残奥运动的精神发源地——英国曼德维尔,其他8路为在北京市盲人学校采集的“光明之火”、在望京街道温馨家园采集的“互助之火”、在中国盲文图书馆采集的“希望之火”、在大运河漕运码头采集的“源流之火”、在八达岭古长城采集的“和平之火”、在张家口“创坝”园区采集的“‘氢’洁之火”、在黄帝城采集的“文明之火”、在天坛公园采集的“夏奥之火”。这些火种采集地涵盖了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助残地标,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标和现代科技园区,以及2008年北京夏残奥会的火种采集地等。每一路火种采集后,都在采集地进行不超过20棒的城市火种火炬接力。3月2日下午,天坛公园将举行火种汇集仪式,9路火种共同汇聚生成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官方火种。火种汇集仪式后,火炬接力将继续在以“九天之火”为主题的天坛公园进行。
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2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共有14名手语老师,这些老师被分配到了各个不同的环节中。其中一位就是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14级毕业生荆小笛,她将带领残疾人表演者同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共同排练好开幕式的表演工作。
“孩子是靠我们的手语去理解这个作品,给他们讲解这个作品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很耐心地给他们讲这个作品的理念。在课下的时候大家都会一遍一遍重复,其实孩子们也会有疲惫,我们会一直给他们鼓劲儿加油。”荆小笛说。
对于听障演员来说,一支舞蹈的编排最难的不是动作而是节奏,演员们编排一支舞蹈,要做到同一颗心脏,同一个呼吸,同频共振,与音乐无缝对接。“这个工作最需要就是爱心和耐心,我就是他们的‘耳朵’,他们的‘嘴巴’。舞蹈需要借助手语老师来为演员传递信息,用手语告诉演员舞蹈的一招一式,我的手就成为听障演员的‘耳朵’,我的手语传达出音乐节奏,听障演员便在‘节奏’中,展现出最优美的舞姿!”荆小笛这样描述这项工作。
经过近两个月的磨合,她已经跟导演组和演员们形成了良好的默契。为了让开幕式演出达到最好的效果,荆小笛在用自己的努力架起残健融合的桥梁。
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3
在天坛公园圜丘进行城市火种火炬传递的第一棒是来自厦门的侯斌,他曾蝉联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也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主火炬手。
昨日,记者电话连线侯斌,他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传递火炬起,他的心就一直在传递着圣火。为了昨天这神圣的一刻,他在酒店做足了准备工作,小到帽子手套如何戴等细节,大到活动现场的地图下载,并在地图上将路线考察了一遍。
不过,到了火炬传递现场,还是有“意外”情况。侯斌说,现场的地面非常光滑,运动鞋踩在上面都打滑,原计划慢跑一圈的他最后选择了缓缓步行,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结束后他深情地亲吻了手上的火炬,“这件事真的特别有意义,拿着这个沉甸甸的火炬,我觉得它燃烧的是胜利的火焰。”侯斌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他也希望大家能关注和热爱冬残奥会,让更多人借此了解残疾人运动员。
侯斌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但已定居厦门多年,对厦门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为2022北京冬残奥会拍摄《冬奥值日生》宣传视频时,他特地建议将拍摄点改为厦门,与奋斗在体育路上的厦门小运动员们一同出镜。
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4
位于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承办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的比赛,针对两项赛事中的视障组运动员,场馆准备了盲文阅读材料和可触摸式盲文地图,为视障人士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整合经理刘里里说:“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群中的视力障碍人士使用需求,我们准备的材料包含中英文和盲文的对照版,呈现形式包括海报版和手册版。”
完善的设施和贴心的服务让运动员赞不绝口。“延庆的高山滑雪中心条件非常棒,冬奥村的设施也很好。我已经期待着在这里比赛了!”来自挪威的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彼得森在“雪飞燕”训练后对记者说,“我有信心在北京滑得更快!”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高山滑雪队领队王响平说:“队员们非常珍惜这次在家门口参赛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要从第一场比赛就开始拼。近年来中国残疾人高山滑雪队伍迎来跨越式发展,从平昌冬残奥会只有一人参赛到这次创历史的22人,我们将努力追求更大突破,充分展现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与赛场风采。”
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5
距离北京冬残奥会开幕还有一天时间,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盛会的气氛更为浓厚。场馆内随处可见的残奥标识和无障碍设施、冬残奥村里无处不在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以及训练场上紧张备战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无不在向我们发出一个讯息——冬残奥会,我们准备好了!
“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只有短短十几天的转换时间,这些天来同事们加班加点,进行了景观标识更换、雪场赛道调整、无障碍设施设置等多项工作,只为能在开幕前完成所有准备。”刘杰说,“我们有信心在赛事期间为各国(地区)残奥健儿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和最细心的服务。”
在群山环绕的张家口赛区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供暖维保工作人员张荣彬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调试供暖机房,检修供暖管道。“虽然北京冬奥会已经闭幕,但我们还不能放松,现在正在为北京冬残奥会做准备。”张荣彬告诉记者,在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他所在的供暖维保团队全力保障了20万平方米涉奥区域的供、采暖设备稳定运行。冬残奥会上,他们会继续坚守岗位,以同样的高标准完成工作,为赛区人员送去温暖。
观看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00字6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各国运动员已陆续入住冬残奥村。无论在冬残奥村,还是冬残奥赛场上,各种无障碍设施细节满满,为运动员及相关工作人士带来了友好而温馨的体验。
比如,在“冰立方”,除了10间永久的运动员更衣室外,工作人员还改造了10间集装箱式更衣室灵活补位,更衣室内部坐便器、洗手池、淋浴设施应有尽有;“冰之帆”则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分散在各个场馆的入口处;而在高山滑雪比赛场地,“雪飞燕”里的饮料柜每排各种饮料都放一点,可以让不同高度的运动员都能拿到自己想喝的。
正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残奥整合经理刘杰所说的,“我们希望尽量不要借助人抬等外力帮助残疾人运动员行动,而是努力形成一个包容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行,这体现了平等与尊重。”
这份尊重,也收获了运动员们的好感,不少外国运动员变身冬残奥会“夸夸团”。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的教练尼基称,在他参加过的三届冬残奥会里,“北京冬残奥会的设施是最好的”;美国运动员诺亚·艾略特则称“北京冬残奥村的生活像做梦一样”。
每一处体贴细节的背后,都是“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的体现。从居住、餐厅、交通,到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所有的服务与设施都为方便残疾人运动员生活与比赛而设计,让他们感受到“运动员之家”的温暖。
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致入微的设施,并非临时安排部署。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雪飞燕”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两个奥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份“提前规划”中,蕴含着我们对冬残奥会的重视和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