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调研报告 篇一:学校教育科研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教育科研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焦点。教育科研旨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校教育科研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向各地的教育机构发放了调查问卷,并与教育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了深入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二、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学校教育科研存在以下问题:
1. 资金不足:学校教育科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有限,无法满足科研的需求。
2. 人才短缺:学校教育科研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但目前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导致科研能力不足。
3. 缺乏合作机制:学校教育科研需要各方的合作,但目前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科研成果无法充分共享和利用。
4. 应用推广不足: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无法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
三、建议和措施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 加大资金投入:学校教育科研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2. 提升人才培养: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科研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3. 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应建立起与教育机构、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共享科研资源,开展联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效率。
4. 推进成果应用:学校应加强与教育实践的对接,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四、结论
学校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学校教育科研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合作机制不完善、成果应用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人才培养,建立合作机制,推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只有这样,学校教育科研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学校教育科研调研报告 篇二:学校教育科研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科研旨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校教育科研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向各地的教育机构发放了调查问卷,并与教育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了深入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二、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学校教育科研存在以下问题:
1. 研究内容单一: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方面,缺乏对学生发展、校园文化、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2. 研究方法简单: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缺乏深入的定性研究和实验研究。
3. 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转化率较低,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4. 学校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以论文发表和项目经费的获得为主,缺乏对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情况的评价。
三、建议和措施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 拓宽研究内容:学校教育科研应拓宽研究内容,不仅关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还应关注学生发展、校园文化、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2. 提升研究方法:学校教育科研应提升研究方法,加强定性研究和实验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 加强成果转化:学校教育科研应加强与教育实践的对接,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4. 完善评价机制:学校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应综合考虑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情况,不仅以论文发表和项目经费的获得为评价标准,还应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四、结论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对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创新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校教育科研目前存在着研究内容单一、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成果转化率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拓宽研究内容,提升研究方法,加强成果转化,完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学校教育科研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学校教育科研调研报告 篇三
学校教育科研调研报告范文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教育科研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还是“顺着教师思路”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则在于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常受到压抑,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是教师、家长的需要而非自我需要,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益甚微。其实,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基于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我们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入手,方能开辟出新的教改天地。为此我们在学校内部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该次调查的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
调研对象:万第中心初中教师与全体学生。
调研目的:教师必须适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改变陈旧的实践途径,大胆尝试新的课堂教学实践途径,积极探索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调研过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在一起,从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吸收兄弟学校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校的行动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操作模式。
一、存在的问题
1、把教学过程理解成“给予”的过程,部分教师的教学着眼点是教师的教、教师的自我表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的传递上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上,置学生于附属、被动的地位。
2、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上,多数教师表现出“求稳怕乱”的心态,在维持纪律方面,采取的是暂时严格控制学生的行动,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
3、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善于营造支持型、保护型的学习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暗示、激励和强化的正向作用。要营造和保护这样的环境,需要每一位教师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尽量不把批评带进课堂。
4、长期以来,评价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通常用语是“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实践证明,教师教得好,学生不一定学得好,学生学得好,教师就一定教得好。因此,要端正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坚持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主、以教师教的效果为辅来评价教师的教。所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使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可望而又可及,力求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都能展现各自的潜能。
二、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以上的四种表现,我们提出要落实“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必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动态的教学双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教学双主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性教育活动。“教”制约着“学”,“学”也制约着“教”,教学是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顺着或高于学生的思路进行导学,师生必须做到:教师要围绕“学”来教,才会教得主动;学生要围绕着“教”来学,才会学得主动。
(二)模式基本结构。
在实验中,我们所构建的教学双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准备定向,激学引欲——借助学案,尝试自学——暴露问题,合作解决——总结突破,探究规律——分层练习,差异发展。
(三)要素内涵。
1、准备定向,激学引欲。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短、平、快”的学习热身运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矛盾,提出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缩短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
2、借助学案,尝试自学。在学生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后,教师顺势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运用学案(学案指的是与通常所说的与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独立自学教材。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期间,教师要不断巡视和辅导,督促学生看书思考,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3、暴露问题,合作解决。完成“依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报告已知和未知的问题,现场自我暴露知识和能力等问题,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困惑和”愤”、“悱”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强听讲的方向性和选择性。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对学习重点、难点的理解,及时检查自学效果,重新调整教的策略,做好“导”的准备。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知的东西,教师就大胆不教,而着力把共同存在的问题交给各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议论解决。一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每四人一组进行小组自学讨论;有较大难度的教学难点,全班一起讨论。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疏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总结突破,探究规律。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机智,掌握好契机,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自我总结出学习规律。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坚持从类的方面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才能保证所总结的学习规律叫得响、立得住、易掌握。
5、分层练习,差异发展。由于知识基础及智力能力的差异。同一教学班的学生难以在同一教学目标及要求下同时得到各自应有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多体验一点成功的欢乐,少体验一点失败的痛苦,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教学双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动态的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来调整模式,即环节和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或增、删、补。
总之,我们认为,广大教师只有具备模式意识,主动建构和掌握以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主动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模式,才能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内化为师生的教学实践行为。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构建与灵活应用教学模式,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模式构建者要注意对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把握理论前沿,善于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某种假设之前,必须先想清楚要针对什么问题、体现什么思想、突出什么观念,要弄清指导思想是什么。
2、运用某种教学模式,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追根溯源,搞清楚这种模式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根据,把握住其理论内核,明确它最适宜解决什么问题、容易出现什么弊端及如何克服弊端的措施,然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运用或移植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正、补充和再创造,使教学模式适应自身的需要。不能简单模仿、生搬硬套。
3、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反对模式化,但不排斥模式。
另外,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提出了三点尝试:
(1)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精心设计学习方案,创设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
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多讲。要让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师必须给学生制定一套学习程序(包含学习技法的提示),让学生围绕这些程序进行。德国著名学者瓦根舍认为,教学的过程是这样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宝石(指知识)。当学生突然发现“闪光”的东西,就会被其吸引住,也决不会放过它,会跪在地上把它拾起。因为这是由他亲自寻找到了它,所以,他永远不会忘掉。学生的学习就应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得到训练。基于上述思考及理论依据,我们实施了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的实验,即从学生“如何学”角度,精心设计每一节新授课的学习方案。每一个学习方案都努力体现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活动的过程结构。积极构建“学、教、作”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堂作业三个过程结构,并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每节方案如同一份知识地图、学生自己凭借这样的地图、主动探索,就能到达知识的目的地。因此,教师要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就要根据每一节学习方案编制相应的教学方案。
(2)变“顺着教师思路教学”为“顺着或高于学生思路导学”。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有利于问题解决,但又不符合教师既定的问题解决思路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导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不利于问题解决时,教师则不能被动地迁就学生,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问题导引,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及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如及时组织学生直接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上完成所设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借助《学习方案》所提出的问题导引,开展课内自学等。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不会的新内容,在助学本或自学本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组或老师提出问题,积极寻求援助;在自学时间内,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有意识收集来自优等生、中等生和暂时落后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问题,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根据学生思维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好“导”的准备,针对自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不用讲;需要老师教的,才予以施教。
(3)面向全体,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优化组合学习小组。优化组合学习小组,能提高学习效率,有力推进课堂教与学的进度。学习小组进行优化组合的做法是:
①静态组合法。在课堂教改实验中,实验教师主动与学校领导、班主任商量,按学生综合能力(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等)强弱将实验班学生按相对好、中、差三个等级进行划分。然后按“一二一”的组合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即每小组由一名优生、二名中等生、一名暂时落后生组成,将较好的同学委任为学科学习小组长,设置一名小组记录员。前后相邻两桌的同学编成一个学习小组。另外,建议教师尽可能把暂时落后生坐位安排在走道旁,便于教师课堂辅导。
②动态组合法。实验教师根据学生某学科几次单元测验和平时的表现,将学习成绩差的和好的互相搭配,把全班同学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由成绩最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设置一名小组记录员,以群体为主进行教学。
当然,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学校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推动学校总体改革的小系统,它必须要与学校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相配套,还要结合学校目前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在抓好常规的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学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