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质实习报告 篇一
在杭州地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地下水资源研究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评估杭州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和质量,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实地考察、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杭州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杭州地区的地下水水位进行了监测。通过在不同地点的钻孔和井口安装水位计,我们能够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杭州地区地下水水位的年际变化规律。这些数据对于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和应对干旱等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进行了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分析。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钻孔中采集地下水样品,并进行水质分析,我们得出了杭州地区地下水的主要水质特征。结果显示,杭州地下水中主要溶解离子是钙、镁、钠和氯离子,整体呈碱性。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重金属的超标情况,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最后,我们对杭州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容量评估。通过钻孔和地电法等方法,我们测定了地下水层的厚度和面积,并计算出了地下水资源的总量。结果显示,杭州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的开采限制和保护需求。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建立地下水保护区、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和推广节水措施等。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地下水是可再生的宝贵水资源,但过度开采和污染等问题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和质量下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以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杭州地质实习报告 篇二
在杭州地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地震活动监测和预测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地震观测和数据分析,了解杭州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并提出合理的地震风险评估和预测方法。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参与地震观测、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等工作,对杭州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我们部署了多个地震观测站,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参数等信息,来了解杭州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通过实时监测,我们记录下了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地震事件。通过分析这些地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我们得出了杭州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其次,我们对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通过对地震波形和震源机制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等参数。通过这些参数,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此外,我们还对地震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了解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分布情况。
最后,我们利用已有的地震数据建立了地震活动的模型,并进行了地震风险评估和预测。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优化,我们能够较准确地评估杭州地区的地震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杭州地区的地震灾害防治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实习,我加深了对地震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我们应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测工作,通过科学的手段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并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地震科学的研究和推广,以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急能力。
杭州地质实习报告 篇三
第一章 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和裂隙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4、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5、理论联系实际
6、流水的地质作用
主要内容:
1、老和山,主要内容是通过老师讲解和实践下了解老和山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的特征,以及此处泉水的成因。
2、九溪十八涧、钱塘江,了解河流地质作用以及与桥梁选址的关系。
3、宝石山,观察宝石山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的特征,初步学会罗盘的使用,基本会用罗盘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
具体实习地点介绍:
老和山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西邻西溪湿地,东临西湖,南面可到灵隐景区。
山脚下坐落着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登上老和山,坐拥浙大,远眺西湖,钱塘江隐约可见,向北看还能清晰的看到浙大紫金港校区。
水乐洞,位于杭州烟霞岭东麓,烟霞洞与石屋洞之间,与烟霞、石屋两洞并称“烟霞三洞”。
该洞洞内幽深,全长约60米,有两处入口,中有巨岩相隔。
左入口有方形泉池,跨过池上石梁入内,为两入口交汇处。
往里走,空间逐渐狭窄,周围随处可见各式钟乳石。
洞口石壁上满是前人题刻。
该洞有山泉从洞中涌出,泉声琮琮,清新入耳。
北宋熙宁二年(1069),杭州郡守郑獬将该洞命名为“水乐”。
在杭州西湖西南面,南高峰翁家岭南部的山腰,有一个天然溶蚀而成的石灰岩溶洞,叫“烟霞洞”。
洞深约30米,洞壁顶部密布大小,阳光映入,宛如烟霞,故名烟霞洞。
宝石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北,这里的山岩呈赫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当朝阳或落日洒沐之时,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熠熠生辉。
山高78米,山体属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含氧化铁,呈赭红色,在日光映照下,如流霞缤纷,熠熠闪光,似翡翠玛瑙一般,因此取名宝石山。
西湖新十景评选中,被命名为"宝石流霞"。
九溪十八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景点西湖之西的群山中,上自龙井起蜿蜒曲折7公里入钱塘江。
九溪之水发源于杨梅岭,途中汇合了青湾、方家、佛石、百丈、唐家、小康、云栖、渚头的溪流,因称九溪,溪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汇集了无数细流,所以称九溪十八涧。
古时候人们常喜欢用“九”字来表示数量的众多。
其实,这条山区溪流一路上穿林绕麓,不知汇合了多少细流。
十八涧,原是指这条山区溪流的源头----龙井一带的无数山涧泉流而说的。
所以,十八涧也是古时人们用“九”的倍数来形容山涧泉流众多的意思,并非只有十八条山涧。
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内,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南部黄山地区的青芝埭尖,流经14个县市,注入杭州湾。
第2章 地层岩性
2.1 概 述
总结实习地点的地层分布及其主要特点。
杭州市位于江南地层区,元古界由浅变质的碎屑岩、火山岩组成;震旦系和古生界由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中、新生界由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组成。
累计厚度16000~38000米。
早白垩世广泛发生串珠状中心式火山爆发及裂隙式脉状火山喷溢。
宝石山山体属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位于上侏罗纪黄尖组(J3h),含氧化铁,呈赭红色。
宝石山由块状熔结凝灰岩组成,岩石结构致密,岩性坚硬,抗蚀力强。
这类岩石在节理密集处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菱体。
风化作用沿着菱体周围的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使其岩块蚀去棱角,层层剥落(球状风化),年复一年,岩块渐趋浑圆状外形,最终把菱体雕塑成光圆突兀的怪石撂在原位。
老和山岩层为西湖组(D3x)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
厚度176~300米。
紫云洞,初阳台:劳村组命名地点建德劳村,岩性为紫红色砂砾岩夹流纹质玻屑凝灰岩。
产肩螺、中村蚌、延吉叶肢介、女星介、舌状耳羽叶、锥叶蕨等。
厚度25~1236米。
棋盘山的地层为西湖组,岩性是石英砂砾岩。
龙井附近地层主要是石英系黄龙洞组(C2h),石炭系船山组(C 3c),岩性是石灰岩。
九溪十八涧地层为栖霞组(P1q),下而叠统丁家山组(P1d),其岩性为细砂岩。
2.2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
主要地层有西湖组D3x、黄龙组C2h、船山组C3c、黄尖组J3h、第四系Q。
第四系合并描述。
在杭州市区,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均有出露。
奥陶系深灰色白云质或泥质灰岩,黄绿色粉砂岩、泥岩等分布留下、转塘、中村等地;志留—泥盆系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紫红色岩屑石英砂岩、白色含砾石英砂岩分布于北高峰、五云山、虎跑、半山等地;石炭—二叠系灰白色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深灰色含燧石条带灰岩分布于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石龙山等地,白垩系灰紫色流纹质—英安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和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等分布于葛岭、宝石山和梵村等地;第四系亚粘土、砂砾层等分布于钱塘江沿岸、西湖周围以及北部笕桥、上塘、祥符等地。
西湖组D3x 岩性为灰白色中至厚层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和泥质粉砂岩薄层组成的地层。
厚279米。
下与唐家坞组呈不整合接触;上与珠藏坞段整合接触。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见于龙井村等地,其岩性稳定,分下、上两部:下部,灰白色、浅红灰色厚层白云岩含燧石结核;上部灰白色、微红色厚层质纯灰岩,富含蜒类化石原小纺锤蜓、小纺锤蜓及珊瑚、腕足类化石黄龙多壁管珊瑚、莫斯科分喙贝等。
厚约30—180米。
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分布于飞来峰等地,厚度142米,为灰、黑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及含燧石灰岩。
下部具缝合线构造,中部含“船山球”,上部含燧石条带,燧石小而圆。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岩。
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
厚度47~150米。
黄尖组(J3h) 岩性为灰色~灰绿色流纹岩、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熔岩、角砾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
产苏铁杉、布列亚锥叶蕨。
厚度175~>4390米。
第四系(Q) 以杭州市区为界,可分为东北、西南两个地层区东北地层区,位于钱塘江河口平原和东苕溪平原。
更新统之江组、全塘组、嘉善组,为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棕红、灰黄、灰色亚粘土夹粘土、砂砾石。
之江组命名地点六和塔附近。
全新统滨海组为海湾、河口、湖沼相,黄褐色、灰黑色淤泥质粉砂粘土、亚粘土夹泥炭。
西南地层区,位于西南山地、丘陵。
更新统汤溪组、之江组、莲花组,为残坡积、冲洪积相,棕红色含砂砾亚粘土、网纹红土、黄棕色砾石、亚粘土等。
第3章 地质构造
3.1 概 述
总结实习地点的地质构造及其主要特点。
杭州地质含较多褶皱,主要是西湖复向斜,其中还有许多以西湖复向斜为主的次一级构造,例如棋盘山。
与此同时,杭州的断裂也较发育,包括天马山断层、老和山断层等。
3.2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断层的产状、两盘岩性与断层性质描述等。
栖霞岭断层走向NEl5°--25°,倾角∠55°--70°,均为逆断层。
自岳坟起 沿栖霞岭北上,至葛岭,我们可以判断此处存在一条断层通过即为栖霞岭断层。
1.由火山喷发旋回知两盘岩性不连续,底层缺失,且产状不一致。
2.沿栖霞岭一带发现多处断层擦痕面,倾向均为北西,据其连续分布特点,可能即为断层面产状。
3.地貌为一低凹的鞍部。
4.沿断层带存在一系列串珠状的泉水出露(栖霞岭近岳坟处居民使用的井水。
栖霞岭沿途出露的泉水,葛岭大擦痕面附近出露的泉水)
5.断层两盘节理交发育(紫云洞内)
推测该断层性质,紫云洞为上升盘,葛岭为下降盘,是一逆断层。
紫云洞岩熔结凝灰岩,葛岭为沉积凝灰岩。
断层性质:断层面舒缓波状,断层规模大,破碎带较宽,断层造成了地层的缺失、重复、直立或倒转,破坏了褶皱两翼地层的完整性,位于背斜向斜交接处。
断裂带中岩石均硅化破碎,形成构造角砾岩,角砾形态复杂,大小不匀,见构造透镜体。
3.3 褶曲
西湖复向斜描述等。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
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50°,倾伏角15°。
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
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
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
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
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4章 地质作用
4.1 西湖成因
总结西湖成因的不同看法,说明自己的认识。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
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
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
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
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
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除泄湖说,还有筑塘、火山等说法。
就目前发现证据来看,泄湖一说被普遍认同。
4.2 第四纪冰川
总结杭州地区第四纪冰川的不同看法,说明自己的认识。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关于我国西部高山区的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作用,自建国以来曾做过不少工作,看法比较一致。
但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性质、规模和分布范围,近半世纪以来还是众说纷纭,有许多学者认为在东北大兴安岭、北京西山、长江中下游都有很多有关古冰川的证据,甚至纬度相当低的两广,以及沿海地区600-700米的低山,也有古冰川遗迹发现。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
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杭州纬度比福建低,平均气温也比福建低,所以发生过冰川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也有一些中外学者认为中国东部较低的山地未曾有过第四纪冰川作用。
争论结果到底如何,还有待考证。
第5章 其 它
5.1 罗盘使用方法
详细说明罗盘的使用方法。
(1) 走向:水平面和层面交线所指的方向。
用罗盘仪长边紧靠层面,并使罗盘水平(即水准泡居中),此时罗盘上的N—S线和走向线平行,读指北针所指度数。
(2) 倾向:沿层面所作的走向线的垂线在水平方向上投影所指的方向。
量倾向时要用罗盘的短边紧靠层面且与走向线平行或重合,并使罗盘水平,此时罗盘上的N-S线垂直走向线,读指北针所指的度数。
必须注意,N端必须指向岩层倾斜方向。
(3) 倾角:是层面与水平面夹角。
罗盘直立,长边靠真倾斜线,沿层面左移动罗盘,调整底部的活动扳手,测斜水准居中,读针尖所指度数。
5.2 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关系分析
根据教师所讲内容,说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关系的研究方法。
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想要做好工程建筑就必须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做出认真的实地考察及判断。
为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所需勘察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这些通常称为工程地质条件。
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按工程建设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一般分为规划选点至选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或手段,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实验室或现场试验、长期观测(或监测)等。
5.3 地质作用成因探讨
根据教师所讲内容,总结说明河流地质作用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① 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
河流侵蚀一方 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
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② 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
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
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
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 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5.4其它(滑坡及其治理)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2008年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地矿部地质灾害勘察规范)。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
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
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第6章 结束语
包括对实习的看法、意见、感想、建议等。
教师将仔细阅读本章。
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次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痛并快乐着”最贴切不过了。
每天爬山、暴走、和蚊虫的抗争为工程地质实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在挥汗如雨的旅程中、在一片抱怨唏嘘声中,我们渐渐发现原来苦逼的实习日子也有那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接下来就来盘点我眼中实习过程中的“七宗最”
最深刻的印象是林老师健步如飞翻山越岭,数十里山路对其来说不过小菜一碟,面不改色心不跳,体力之好令众人大跌眼镜。
最感动的瞬间发生在老和山半山腰处。
当时队伍停下,老师讲解地层岩性。
窄小的台阶因承载人数众多而更为拥挤。
可能很多人没注意,老师和很多男生站在台阶旁的泥地上,把不容易滑倒更加安全的地方留给了女生。
谁说我们土木系汉子整体质量不行,明明各个具有绅士气质,风度翩翩。
最痛苦的一天对我来说果断第二天。
翻了两座山,下午又不知死活的逛了西湖。
实在高估了自己的脚力。
现在中国青少年体质整体不好,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最晴天霹雳的消息。
有这么一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最是西湖浪漫行。
烟雨蒙蒙的杭州,一只油纸伞,一场流传千古的旷世奇缘。
明知人妖殊途,就算生死一线间,让我如何与你说再见,千年修行不敌入你怀的瞬间。
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实在太美,容不得任何东西的玷污。
可是最初的传说却是这样的:白素贞小青姐妹共侍一夫。
白的儿子是文曲星下凡,青的儿子是武曲星转世。
最悲剧的罗盘使用。
第一天下午,老和山裂隙发育情况的测量,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最后一个完成。
充分论证上课听讲的重要性。
最纠结的心情。
不知不觉三天结束,坐上回上海的火车,开心的是终于结束了,不舍的是怎么就结束了呢,纠结过后不得不承认好吧确实结束了。
最灿烂的风景。
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确别有一番风情。
但是最灿烂的风景却并非是单纯的景。
当一鼓作气势如虎的爬上山顶,回眸山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成就感油然而生,最灿烂的风景便在脚下。
杭州地质实习报告 篇四
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
1实习区概况
2实习主要内容
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一、实习区概况
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
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
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
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
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
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
1、元古界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
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
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
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
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
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
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
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
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
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
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
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
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
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
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
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
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
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
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
厚约112m。
中统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
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
含有三叶虫化石。
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
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
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三叶虫化石最丰富。
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厚130m。
上统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
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
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
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
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
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
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
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
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
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
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
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
厚92m。
《2》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
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
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
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
属浅海沉积。
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
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
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
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
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
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
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
白云岩具"刀坎痕"。
层厚101m。
《3》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
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
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
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
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
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
瓦家山剖面厚48m。
《4》二叠系
下统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
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
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
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
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
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
由三个韵律组成。
属湖泊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
层厚115m。
上统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
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
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
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
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
厚150m以上。
-----4中生界,新生界,第四系--------------
(二)岩浆岩
柳江想写内部与边缘存在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火成岩岩体。
盆地西侧有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耸陡峭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岩墙一般偏酸性,向斜动东翼为规模不大的中性岩脉,岩墙等,中生代的火山喷出岩(鞍山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1.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岩
(1)花岗岩所见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
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
西部花厂峪一带的花岗岩,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
岩体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
2.花岗斑岩
潮水峪村和沙锅店等地出露花岗斑岩岩墙。
3.灰绿岩
比较集中于亮甲山采石场,岩石呈暗绿色,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
喷出岩:安山岩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丰富,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三)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
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柳江盆地地处秦皇岛市北,其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
(1)褶皱:
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
(2)断层
(3)地质构造发展简史分析
(四)地貌
(五)矿产
(六)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