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精简4篇)

时间:2017-04-01 05:20: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尽管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许多农民依然面临着低收入、贫困和不稳定的生计。本调查报告将探讨农民收入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农民收入问题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平衡有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逐渐减少,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并没有跟上步伐。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无法满足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低廉,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其次,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是农民收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租赁费用、农药和化肥的价格不断上涨,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也在增加,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这些因素使得农民难以在农业生产中获得较高的收入。

第三,农民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好的市场定位和更高的收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例如,通过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价格,提供补贴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鼓励农民组织合作社,共同购买农业设备和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国家一直在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本调查报告将分析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根据统计数据,大部分农民的年收入仅为几千元人民币,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第二,农民收入的稳定性有待提高。许多农民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但受到天气、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收入波动较大。第三,农民的收入分配不均衡。富裕地区的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收入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其次,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土地租赁费用、农药和化肥的价格不断上涨,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也在增加,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第三,农民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育新的农业产业和拓展农产品的市场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例如,通过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价格,提供补贴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鼓励农民组织合作社,共同购买农业设备和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三农”问题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当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仍不稳固,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悬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仍未有效形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的的问题。苏仙区农民究竟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20XX年3月上中旬,我局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全区11个乡镇、20个村组和100余农户,采取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苏仙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进入“十三五”规划以来,苏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步入快速增加的轨道,连续4年呈二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尤其是2009年,苏仙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66元,增长13.0%,增长速度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2756元,增长14.2%;家庭经营收入3611元,增长16.6%。

  二、苏仙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原因

  近几年来苏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在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3611元,占总收入的51.84%。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在调查中发现,具有区位优势且有特色农产品的村民生活富裕,收入较高,如良田镇井冲村的杉苗、乌梅种植,仅这两项特色产品能为该村每户每年增收8500元左右。坳上镇田家湾村的蔬菜种植、食品加工,使每户每年增收7000元左右。

  (二)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在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756元,占收入总量的39.56%。当前农村完全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数以4050人员和妇女为主,18-30岁的年轻人大都从事务工、运输、经商等工作。据调查,农民工资性收入每个月可达到1500-2000元左右。据我们从农村住户调查中得出数据,2010年一季度平均每户农户工资性收入为875元,占到全部收入的42.6%,较上年同期增长2.1个百分点。

  (三)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也成为苏仙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家实施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9年,全区共发放到农民手中的各项补贴达3796.8万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金243.4万元,水稻良种补贴金352.5万元,粮种等综合补贴金1494.5万元,移民补贴金156.8万元,家电、摩托、汽车下乡补贴金501.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金743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金305万元。这些补贴金的足额发放到位,平均为苏仙区每户农户增收670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另外由于城市扩容建设和道路扩建、修建高速公路涉及到征地拆迁的农民都获得了相应的土地补偿款和拆迁费,这些都成为农民增收的原因。

  三、苏仙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农业具有产业特殊性,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劳动生产率较低,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业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而且又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容易造成劳动力分配不平衡等。苏仙区农民进一步增收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收益较低。据测算,农民种1亩稻谷,需付出的成本达557元左右,即种子80元,化肥120元,农药70元,机耕需农用柴油30元,劳务支出257元。每亩收入768元,扣除成本得纯收入211元。即使加上国家发放各种综合补贴每亩110元左右,每亩净收入也只有300元左右。较多群众反映,种一亩稻谷最多能赚三、四百元,还不如出去打工几天划算。而且,由于成本与产出价格倒挂,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

  (二)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利润空间不大。调查发现,随着生猪产量的快速增加及外销受阻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生猪供过于求的状况在加剧,目前新一轮“卖猪难”凸显。其主要原因:一是扶植生猪生产发展的有力措施。2008年受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影响,生猪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二是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生猪的发展壮大。三是由于金融危机,大量农民工回流,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一些农户又重新饲养起了生猪,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2009年,苏仙区全年生猪年存栏量同比增长33.2%,出栏量增长11.1%。 2010年一季度苏仙区生猪生产仍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期末存栏30.76万头,同比增长15.51%,出栏19.27万头,同比增长1.96%。受生猪供给持续高位运行、猪肉消费需求季节性下降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呈现持续走低态势。目前,生猪价格每斤5块左右,成本在6块左右,如果未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养猪增收致富已成空谈。

  (三)小农意识积习难改。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使大批农民小农意识积习难改,守株待兔思想较重,一些农户天天巴望有征地、拆迁这样的好事。如我们调查的塘溪乡塘溪村,该村共有劳动力310人,外出务工的才100人左右,大部分闲散在家。乡政府几次组织他们外出务工,都觉得千元左右月收入偏低,宁愿在家坐着,“等、靠、要”意识还很重。

  (四)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民增收缺后劲。近年来,由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靠天吃饭”这一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制约苏仙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如:廖家湾乡黄家湾村地处山区,全村1340人,1200亩水田,由于山高坡陡,稻田呈梯田分布,不能够实现机耕,甚至连过路施肥收割都成问题,导致农产品运输难,生产成本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村组干部及村民迫切希望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对机耕道进行改造修复。

  (五)农业结构调整较慢,产业化发展不高。当前,粮食生产依然是苏仙区大部分农户的主要生活来源,“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经济仍是主流,大都没有形成协会组织,即使有优势项目,优质产品也不能形成集群优势和产业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方向还仅仅处于萌芽阶段。例如:坳上镇田家湾村的传统特色农产品蔬菜、粽子、糍粑等,虽然小有名气,但都是农户分散经营,提篮小卖,每户都要经过包(摘)、运、卖的过程,浪费时间、工日,农民不能投入到更多的生产中,如果形成一个协会组织,由专人组织收购、运输、销售,省去了农户这些中间环节,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借地生财,积极扶持城镇发展。借助郴州建设“两城”和发展城东新区、打造卫星城镇的契机及修建厦蓉高速公路、槐万公路、扩建郴资桂高等级公路的有利时机,在有拆迁征地的地方,政府是否能够考虑当地群众的利益,可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出面与工程指挥部协商沟通,在同等条件下,适当考虑当地农民利益,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和维稳工作,不能让农民漫天要价,更不能阻工闹事,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让各方互利共赢。

  (二)采取措施,有效遏制土地抛荒,增加粮食播种面积。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遏制这种现象进一步蔓延,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一是加速土地流转。把土地抛荒的耕地统一上收,交于种粮大户耕种。采取耕地连片承包方式,进行连片耕作,使农户得到租金,集体得到收益,种粮大户得到回报,一举三得。二是发挥村组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村、组干部带头进行耕种,比对群众口头宣传效果更好。三是财政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应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对耕种大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既可拓宽就业范围,又可增加就业人员收入,是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发展稳定增长的有效之路。增强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功能,小城镇发展好,就能为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苏仙区目前已有1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企业需要大量用工,这也为周边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

  (四)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能够使农民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实现“双赢”,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吸引农民投入生产。例如:廖家湾乡黄家湾

村的种烟大户已连续多年种植200亩烤烟,他采取的模式是直接与烟草公司签订合同,由烟草公司出资建好烤房,烘烤是全电脑操作,也就是说只要把种烟的这一技术环节掌握好了,烤烟的技术及烟叶品质就不用操心,农业科技化含量不断提高。因为有烟草公司负责收购销售,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考虑在当地发展一些农户参与种植烤烟,形成一片上规模的烤烟基地,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

  (五)发挥资源优势,推广农村循环经济,兴建生态农场,改变传统的种养思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利用沼气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沼气池建设。沼气生产使人畜粪便变废为宝,促进农村圈、厕、厨的改造,既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又开辟了新的能源,遏制农民乱砍滥伐树木的现象,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优化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四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以及怎样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和ss机遇?02年4月份开始,我所在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历时2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市10个镇处、50个村庄和500个农户,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节器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长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长10.4%;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长8.7%人均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152元,与上年持平。其主要特点是:

  1、全市农民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连续三年下滑的情况下,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有所反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6%,99年6.6%,2000年6.3%,2001年反弹明显,达到9.8%。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面,

  一是非农收入增长较快。据对10个镇处、50个村庄、500个农户抽样调查来看,2001年500个农户非农获得的收入为171.5%万元,人均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5%,比上年增长6.2%。其中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迅猛,总收入达125.2万元,占农民非农收入的73.1%,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2.3%。

  二是畜牧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据抽查500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畜牧业收入137.8万元,占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长17.5%,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4.5%。三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据抽查的500个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28.1万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1%。关于农民收入现状调查报告由华当教育网提供!

  2、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据调查,由于自然环境、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差异等原因,造成农民低、高收入农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以从事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户164户,占调查总户数32.8%,家庭人均纯收入1298元;以从事果业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51户,占调查总户数30.2%,家庭人均纯收入2431元;以从事疏菜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16户,占调查总户数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从事养殖业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33户,占调查总户数6.7%,家庭人均纯收入3120元;

  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36户,占调查总户数7.2%,家庭人均纯收入5213元。再从他们的收入结构来看,同是第一产业,收入不同。低收入户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高收入户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得较为合理,粮经比例适当,产出效益较高。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低收入户一产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户的2.5倍;高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户的3.1倍.

  3、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喜忧参半。据500个农户调查统计来看,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长14%。生产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生产消费支出占农民家庭总支出近三分之二,达到62.6%;缴纳各种税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生活消费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减少10.6%;衣着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2.51%。用于居住消费、医疗保舰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项目的消费继续呈上升趋势。居住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6%、3.5%、5.6%和8%。

  二、制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通过调查来看,我市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下步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据500户居民家庭调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1182.4元,到2001年下降为777元,下降了34.5%,这相当于每个农民比1997年少获农产品现金收入405.4元,相当于70万农村人口减少收入2.84亿元。即使如此,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还高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20%—40%之间,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将面临国外优质、价廉农产品的冲击。在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且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农民增加农业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仅以小麦为例,据调查来看,2001年小麦亩产成本255.03元,较上年增加8.8%,较1999年增加13.2%。分项来看,2001年小麦亩(亩产400公斤)费用188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子、农药、化肥、排灌、收耕费分别为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通过调查来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上升等客观原因外,农户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是目前影响农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仅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例,据调查,在生产条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群众种植粮食,每亩纯收入约400元;种植牧草,每亩纯收入约800元;种植每亩纯收入约2500元;林业育苗,每亩纯收入约4000元;大棚蔬菜,每亩纯收入约8000元。同是一亩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这说明了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发,非常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结构调整滞后问题反映仍较明显,仍与国际、国内市场要求不适应。

  通过调查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信息闭塞,对市场需求不摸底,不知道种什么好,种什么能够挣钱,农民对市场的变化感到束手无策,农民和基层干部存在观望、畏难和埋怨情绪。同时,各村、户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选择趋同、结构层次较低现象比较普通,再加上资金不足,水利设施老化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小城镇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镇发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镇建设具规模,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78——2001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从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农业转移人口被城镇吸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农化,小城镇发展仍显缓慢和滞后。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不足,影响了农业收入的提高。通过调查来看,农民增收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菜有农村劳动力35.8万个,从事第一产业的21.7万个,仍有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多个需要转移。

  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可通过让一部分农民转向经营非农产业和进行劳务输出,使这部分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并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同时,把一部分农民转出后,可相对增加农村人口的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经营农户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实践表明,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或外出务工,始终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据统计部门统计,今年一季度,农村闲散劳动力走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了农民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据调查百户农民,外出从来人员23人,同比增长77.8%,收入为43042元,同比增长85%,其中从第三产业得到的收入为26460元,同比增长80.1%。关于农民收入现状调查报告由华当教育网提供!

  5、农业标准化水平低。随着WTO的加入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绿色壁垒”的加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由于我市农业档准化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配套、不完善,农业监测建设滞后,我市农产品无标生产现象严重,造成部分农产品药、肥残留超标,重金属、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严重,使我市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屡次被拒收、扣留、退货或索赔,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据调查,今年1—4月份,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额575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3%,仅这一项农民减少收入7500余万元。

  三、下一步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确保农民民入稳步增长,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的形势,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总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市农业适应入世挑战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内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70%。入世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国陆军廉价优质农产品将大量涌入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此相反,我市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一些农产品如:蔬菜、果品、畜产品等生产成本低、价格大大低于国陆军市场价格,在国际上则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的一大优势。因此,在具体的结构调整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民展畜牧业为轴心,以扩蔬菜、优果品为主线,以发展经济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一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做大做强。畜牧业是实现农产品转达化增值,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拉动消费的中轴产业。目前,我市畜牧业发展与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据统计,我市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而我省经济发展较好的诸城市所占的比重为50%,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为60%—70%。

  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奶、蛋需求量的增加,发展的空间和潜巨大。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粮食转化增值,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调查分析表明,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的轴心产业来抓,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在民展猪、鸡、羊养殖的同时,农村出了展奶牛生产,尽快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步伐,进一步壮大奶牛生产龙头企业,加快开发新产品(如学生奶),创出自己的名牌。要发展奶牛生产,良种是关键。而通过调查来看,奶牛良种是制约我市奶牛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应尽快建立奶牛良种繁育中心和示范点。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莱阳农学院的优势,运用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周期短、见效快、品质优的新技术,加快我市奶牛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要借鉴新疆塔城市财政每年安排奶牛品种改良周转金和农业小额贷款的做法,采取政府扶持、龙头带动、院企联合等方式,由市畜牧局牵头,建立奶牛良种繁育中心,依托本市公司建立奶牛良种繁育示范点,建立肉牛良种繁育示范点。同时,也要以我市庞大、春雪等企业为依托建立猪、肉鸡良种繁育中心。

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精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