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共有500名学生参与。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问卷中的问题涵盖了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大部分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近90%的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品质,超过80%的学生认为友善和乐于助人是应该具备的行为习惯。这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对于道德规范有着较好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在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回答在某些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对于是否应该帮助他人,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认识的人或亲戚朋友有困难时才需要帮助,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无论是否认识,只要遇到困难都应该伸出援手。这表明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三,一些学生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中,有约20%的学生承认他们在学校或家庭中存在不良行为,如说谎、欺骗、偷窃等。这些行为的存在说明一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还有待提高和规范。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力度。学校应该将道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判断能力。同时,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最后,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中小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重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共同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过去几年,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备受关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共有500名学生参与。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我们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大部分中小学生具备较好的道德观念。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品质,近70%的学生认为友善和乐于助人是应该具备的行为习惯。这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对于道德规范有着较好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问卷中,有约30%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存在不良行为,如说谎、欺骗、偷窃等。这些行为的存在说明一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还有待提高和规范。
第三,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表示在学校中遇到过欺凌和排挤,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学校应该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中,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判断能力。同时,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减少欺凌和排挤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最后,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中小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共同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近期,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
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选。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49.4%,农村为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48.2%,农村为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状况的调查应当经常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教育者应当更加虚心,对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要报有宽容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新旧道德对话中的一方,而胜利永远属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新道德的缔造者。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不意味这悲哀,在师生双方的矛盾斗争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教育也就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