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 篇一
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状元就业压力大
根据最近的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我们发现高考状元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难。尽管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就业中却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高考状元在就业时常常面临着高期望值和重压。由于他们在高考中表现出色,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更高。他们被认为是社会精英,应该有更出色的表现和成就。这种高期望和重压常常给高考状元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感到极度焦虑和紧张。
其次,高考状元在找工作时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局面。尽管他们拥有出色的成绩和知识储备,但是在求职市场上,高考状元还是会遇到很多竞争者。很多公司更加看重实际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而忽视了高考成绩的重要性。这使得高考状元在求职过程中并不占据绝对的优势,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展示自己的实力。
此外,高考状元还面临着就业方向的选择困难。由于他们的成绩优秀,他们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陷入选择困难。他们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在哪里,这使得他们在就业方向上常常犹豫不决。
面对这些困难和压力,高考状元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高考状元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应该明白,高考成绩只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他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并且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他们不应该把太多的压力和期望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其次,高考状元需要积极寻找实习和实践机会。虽然高考成绩很重要,但是实际工作经验更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高考状元可以通过实习和实践来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最后,高考状元需要多方面地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他们可以通过实习和实践来了解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他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总的来说,高考状元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难。然而,只要他们调整好心态,积极寻找实习和实践机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一定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成功。
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 篇二
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状元就业前景广阔
根据最近的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我们发现高考状元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机会。尽管他们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是他们拥有突出的成绩和优秀的素质,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
首先,高考状元在就业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由于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和评价很高。这使得高考状元在求职时更容易被人们所关注和认可,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面试和录用的机会。
其次,高考状元拥有出色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他们在高中阶段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科素养。这些优势使得高考状元在工作中更加高效和出色,更容易获得晋升和提升的机会。
此外,高考状元在就业市场上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由于他们的成绩和优秀素质,很多公司和组织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一些重要的项目和活动中,积累更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
面对这些优势和机会,高考状元应该如何抓住就业机会呢?
首先,高考状元需要在求职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素质。他们可以通过简历、面试和笔试等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他们应该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其次,高考状元需要积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他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他们可以参加一些培训和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最后,高考状元需要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尽管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他们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的来说,高考状元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广阔的前景和机会。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和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并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高考状元一定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成功。
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 篇三
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
每年高考放榜后,“高考状元”因其特有的价值与影响赢得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都牵动着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在我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一起看看高考状元的就业情况吧。
第一部分调查实施
第1章调查内容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主要针对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就读大学及专业和职业状况等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高考状元的基本情况
2、高考状元就读高校情况
3、高考状元就读院系及专业情况
4、高校状元职业情况等
第2章调查对象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为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文理科状元的职业状况,其中港澳台等地区不在统计之内。
第3章调查方法
考虑到调查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调查对象的准确性,调查团队采用了“逐一采集并多次核对样本”调查方法。
第4章调查实施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与统计工作从20xx年1月1日开始,至20xx年6月30日结束。在调查实施过程中,“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配备调查人员和核实人员,对调查数据进行100%的审核,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考虑到调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次调查对调查对象以逐一进行采集并多次核对方式进行。
第5章数据来源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数据主要通过有关新闻报道、网络媒体、高校网站、中学网站和杂志书籍等渠道获取。由于在数据的调查过程中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本报告的调查数据可能存在疏漏之处,对于那些无法获取调查数据的调查对象,基于宁缺勿滥的原则,本次报告暂不统计,等获取确切数据再纳入调查报告中。
第二部分 调查结果
第5章高考状元基本情况
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仅十分之一状元职业“有案可查”调查显示,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可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350多人,约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理科状元190多人,文科状元160多人。本次调查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主要分布在除新疆、西藏等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到的状元人数较多省份是江西、湖北、河北、广东、云南、陕西、广西、山西、山东、江苏等省市,各地区调查到状元人数均在15人以上。1977至1998年的22年间,每年调查到高考状元人数均在5人以上。
由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普遍实行文理分科考试,所以按理说1977—199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应该有1300多人。而本次仅统计到了350多名高考状元,其中能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约占1977—1998年全部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
调查工作困难重重四大原因造成高考状元职业“无据可考”
为了让公众较为全面了解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课题组尽最大努力去获取1977—1998年高考状元的资料,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调查工作困难重重,仅调查到350多名高考状元的信息,无法获取更多高考状元的资料。1977—1998年间能统计到的高考状元非常有限,大部分高考状元是“
无案可查”,而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更是“少得可怜”,90%左右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无据可考”。导致高考状元“无据可查”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我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行禁止炒作状元政策,导致这个时期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和资料非常少。其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水平低,很多培养出状元的中学都没有保留完整的高考状元资料,大学也如此。其三,大部分高考状元走向社会以后,没有做出引起社会关注的成就,而无法让公众了解高考状元的毕业后的状况。其四、部分高考状元已经留学并定居海外。其五、部分高考状元不愿意在媒体上公开毕业求学和工作等情况。
在我国1977—1998年可以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状元约占64%,女状元约占36%。1977—1998年可以调查到的高考文科和理科状元中,男状元均多于女状元,可以说这个时期我国高考状元呈现出“阳盛阴衰”的局面。其中理科状元中,男状元占绝对优势,约占73%,女状元约占27%,女状元不到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文科状元中,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53%,女状元约占47%,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
第6章高考状元就读大学与专业
6。1高考状元就读大学
北大清华成高考状元首选,中科大复旦大学表现不俗
调查显示,在我国1977—1998年可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可统计到其就读大学的有190多人,约占总数的55%左右。从表6。1。1可知,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状元最多,有85人,位居第一,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清华大学就读的状元有46人,位居第二,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高考状元合计约占总数的70%左右。选择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的状元有16人,位居第三名。选择就读复旦大学状元8人,位居第四名。选择就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6名状元就读,列第五名。位居前十的其他高校依次是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
可知,1977—1998年高考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清华大学最多,有46人,其次是北京大学有22人,位居第二,中国科技大学有16人,位居第三。其次是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从表6。1。3可知,1977—1998年高考文科状元选择就读北京大学最多,有63人,其次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6人,位居第二,复旦大学有5人,位居第三,其次是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由此可见,北大无愧为我国“文科重镇”,清华无愧于“理工摇篮”。
北大清华等堪与港校“一较高下”,“状元争夺战”将改变一流大学格局对比“1977—1998年”和“1999—2006年”两个时期调查到的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来看,1977—1998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2006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直深受高考状元的青睐,是高考状元的首选高校,而其他高校在不同时期情况则不同,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南京大学等1977—1998年是高考状元报考人数较多的高校,最近几年则少有状元问津。特别是2005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而与此同时,香港高校也对北大、清华发起冲击。相对来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则表现比较稳定,不同时期均有一定数量的高考状元选择报考。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国家政策、学校发展、录取方式和社会需求等都是影响高校对考生吸引力的主要方面。其一,由于国家对各大学的重新定位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有的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所降低,名校效应日益凸现,“名校情结”主宰了高考状元的行为。其二,“考前报志愿”导致了接受高考状元高校的多样化。1977—1998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采用“考前报志愿”的方式,对具备相当实力且对自身充满信心的考生来说,大都会选择自己心仪的高校和专业。而部分没有过高“奢望”的高考状元,在高校和专业的选择上则会保守些,因而没有被国内一流名牌大学录取。其三,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造成的“银弹效应”。2005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特别是港校采用“高额奖学金”政策后,北大清华等顶尖一流名校尚能凭借近百年声誉与实力经受港校冲击,国内其他一般一流高校面对港校的高考状元“银弹攻势”几乎“全军覆没”,部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深受状元青睐的高校则最近几年则基本无状元问津,风光不再。其四,高校所在地域和专业设置情况直接影响了高考状元对报考学校的选择。由此可见,近年来越演越烈的“高考状元争夺战”正在对中国高校重新“洗牌”,“状元归属”正在成为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风向标”,实力减弱的大学逐渐淡出高考状元的视线,实力崛起的高校逐渐受到高考状元的.追捧,“状元之争”最终势必逐渐改变中国一流大学的格局。
在我国1977—1998年可以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可调查到就读大学专业的情况有150多人,约占总数的44%左右。在调查到就读大学专业情况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考状元最多,有38人,选择就读法学的有15人,位居第二,选择就读物理的有13人,位居第三。位居前10名的其他专业是计算机、生命科学、土木建筑、中文、自动化、电子工程、外语等,可以看出这个时期高考状元专业选择明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理科状元最钟情物理,经管成文科状元最爱
调查显示,在调查到的1977—1998年150多名高考状元中,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最多十大专业是:物理、计算机、土木建筑、生命科学、自动化、电子工程、数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等。文科状元选择就读最多的十大专业是:经济管理、法学、中文、新闻、外语、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哲学、历史、心理学、外交学、社会学、考古、教育学等。相对而言,这个时期的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理性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受益,与当代高考状元纷纷选择热门专业形成鲜明对比,这与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一致的。
设立“国家奖学金”吸引状元等高分考生报考国家急需专业
对比1977—1998年和1999—2006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专业情况,我们发现,如今高考状元纷纷选择热门专业是与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对于他们的这种行为无可指责;要反思的是政府。既然高考状元不愿报考能源、交通、环保、国防等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重要传统的基础专业,那我们政府为什么不利用市场经济这个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调控呢?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国家的奖学金呢?奖励、鼓励那些高分考生去报考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专业,如医学、天文、工程类专业,特别是工程类中的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材料等专业,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专业。你到那里去,政府就给你奖励。建议政府将“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重心下移至本科生层次,设立“国家奖学金”吸引优秀的高中生报考能源、交通、环保、国防等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重要传统的基础专业。具体做法可参考长江学者评选办法,每年招生前,对外公布当年设立的“国家奖学金”高校、专业名单和评选办法。不仅如此,高校等相关单位还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研究和工作条件。
第7章高考状元职业状况
7。1高考状元职业分布
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
调查显示,在我国1977—1998年可以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可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约占总数的38%左右。高考状元作为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的第一名,高考的优胜者,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了适合其本人的学习方法。调查发现,状元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在大学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高考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从数据可知,在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130多名状元大学毕业后,约有40%的高考状元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可以说,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的首选。
高考状元职业选择多样化,投身学术界成众多状元“职业最爱”
分析本次调查到1977—1998年130多名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见数据)发现,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职业分布比较广泛,职业地位较高。在调查到的130多名状元中,在学术界工作的高考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22%,学术界成为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7%。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企业管理的状元约占总数的10%。从事金融、证券工作的状元约占总数的9%。在新闻界工作的约占总数的5%,在党政机关工作约占总数的5%。22%左右状元在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另有一部分状元还在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而从事以上职业之外的高考状元占到了总数的7%,当中包括中学教师等职业。
高考状元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消极后果亟待检讨
分析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130多名高考状元大学所学专业与他们毕业后所选择的职业,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大学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7。2高考状元职业发展
社会期望高考状元不仅是“考场状元”,毕业后更应成为“职场状元”调查显示,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高考状元集万千希望于一身,按理说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业。在社会公众心理,高考状元不仅是高考的佼佼者,更应该是毕业后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成为“职场状元”,比如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法律专家和学术大家,成功的商界精英、政界翘楚、媒介大腕、文艺名人或社会名流等,高考状元应该有这样的期望和抱负。
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
从数据可以发现,高考状元职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并且通过核查“20xx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见表7。2。1和表7。2。2),我们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1952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当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名单、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聘请的1108名长江学者及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专家学者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群体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
关于20xx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
20xx年1月4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20xx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除发布“20xx中国大学排行榜”等榜外还特推出“20xx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20xx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包括中国高校杰出科学家校友榜(包括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榜和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榜)、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榜等多个子榜,榜单从多个角度反映1952年(含)以来我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的状况。
20xx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的“杰出企业家”是指国内外上市公司、国资委直管中央企业、国有重点企业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等企业领导者,中国富豪榜上榜者。“杰出科学家”是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带头人等。杰出政治家”是指国家级正职领导、国家级副职领导、省部级等正职领导,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0xx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所指“杰出校友”均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术研究、商界和政界等领域内精英人才等,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我国主流行业的杰出人才,他们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着突出贡献或杰出成就者,可是说是各个领域内的“职场状元群体”,是目前我国各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
通过对“1977—1998年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和“20xx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分析我们发现,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的那么“理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一扫当初高考状元的风光和辉煌,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已变得“泯然众人矣”,这些高考状元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做出的成就,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
知名大学要践行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高考状元应牢记“马拉松精神”比较“1977—2006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大学”和和“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发现,北大和清华在“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中的比例占70%以上,而在“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中的比例只占13%。这样大的反差使人感到震惊,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是高考状元高分低能吗?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师水平低吗?是状元扎堆被淹没了吗?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师的水平是无庸置疑的。是“状元扎堆被淹没了”的说法又似乎太冤枉了。这就让我们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流行的顺口溜:一流的本科生毕业后出国,二流的本科生毕业后到外企,三流的本科生毕业后读硕士、博士。这里显然是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人才外流了,“留学”变成“学留”了;连用引进人才的办法也无法把他们请回来。这样惨痛的教训要牢牢记住。应该将“进口”的各类考生,变为“出口”的一流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成长为“杰出人才”作为评价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效率状况的最公正标尺。鼓励高校培养出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大师级人才”是每一所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大学的战略任务,务必牢记在心。
另一方面就看看马拉松赛给我们的启示:往往在开始时跑在前面的不能得冠军。这里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定而远大的志向。一个有志向的人,国家要你去做什么,你在哪一个领域里面,一定能为人类,或者为祖国做出贡献。有志向的人,就会有一种好心态,摆在你前面的那点中学成绩,大学成绩,和那个志向相差很远,你自然就不会那么飘飘然了,人家再吹捧你,也不会飘飘然。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志向了,一开始得到那点荣誉,就沉醉其中。考上高考状元以后,这个给你戴红花,那个给你奖金。一下子就像变成了神那样的人了,也不再努力了,那怎么行?
大学评价研究人员应改进评价标准,重点考核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评价方面“重量轻质”。科学研究方面,用论文数量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用“在校学生数量”或“考生入学分数”来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用毕业生出国率或考研率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追求所谓的世界一流和中国一流的研究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上仅重视研究生教育,忽视本科生教育质量,本科生在进入大学后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指导和建议,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采用中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忽视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一方面,现有大学评价研究人员及机构应与时俱进,改变“重量轻质”的评价理念,另一方面,高校更应重视作为大学之本的本科生的教育,鼓励教授和博导们,特别是知名教授和博导给本科生上课。
对此,我们呼吁:要改变对教育及教育机构的评价方法。对中学:用成才率代替升学率;对大学:用成才率代替优秀学生录取率,用留学回国率代替留学率。中学要把优秀的中学生送进大学深造,而不仅仅是关注培养了几名状元;大学应将优秀的中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宣传用“状元奖学金”招到了几名高考状元;同时,社会和国家一方面不仅要让优秀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为杰出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让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做出贡献。
高考状元要改变大学学习策略,力争成为专家型人才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要靠到社会上去打拼和实践来证明。我们都知道,高考状元的所取得成绩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考生要想成为高考状元,必须做到门门功课优秀,只有各科学习都比较均衡和优秀,才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否则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是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门门优秀可能就无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门;同时,高考状元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科发展较为平衡,因而很难做出选择去精通一门,虽然他们都能顺利地毕业,且几乎都有机会留校或出国深造,这也从侧面证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较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都有能力成为普通的教授、科学家、商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但他们却很难成为一流的创业者和科学家。因此,我们建议,高考状元进入大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改“平衡学习”为“专一学习”,努力成为专家型人才,毕业后成为“职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