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对某市的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报告旨在客观地呈现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对该市的教育设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市的学校建设得相对较好,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设施。然而,仍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相对较差,存在教室狭小、图书馆资源匮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的改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
其次,我们对该市的教育质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市的教育质量整体较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为突出。然而,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建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加强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我们对该市的教育管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市的教育管理相对较为规范,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较为有序。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管理不规范等。为了进一步改善教育管理,我们建议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总体而言,该市在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的改善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革,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为了了解某市的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本报告旨在客观地总结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对该市的教育投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高,教育经费的占比逐年增加。然而,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如教学设备老化、教材不完善等。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我们建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其次,我们对该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建立了教育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然而,仍有一些学校存在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如网络带宽不足、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建议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三,我们对该市的教育国际化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市的教育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然而,仍有一些学校存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不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我们建议加大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该市在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我们建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教育国际化程度。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革,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创建教育现代化市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教育现代化市创建的主要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创建教育现代化市既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民心工程,也是我市“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的重要支撑。自2012年全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启动实施以来,我市紧密结合“十二五”——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创建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市,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总目标,牢牢把握评估标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革创新”五大核心,努力积蓄创建优势,主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各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一)注重政策保障,大力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一是落实组织保障。在全省评估工作启动后,市政府全面开展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拟定《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创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实施意见》,从2012年起对全市镇(街道)进行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并与市对镇(街道)的目标管理考核并轨。二是落实经费保障。着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投入的优先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段免费教育。按规定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计提教育资金,并将各级各类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落实师资保障。认真实施各类教师培训计划,按规定配齐配足音体美教师,稳步推进城乡教师编制同比例配置。义务段已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非义务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正在抓紧落实。在宁波市范围内率先完善了幼儿教师、公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做到非在编持证教师工资达到社平工资;持证且有职称的教师工资达到社平工资的1.5倍。四是落实硬件保障。根据省教育现代化市创建需要,近两年义务段已撤并学校11所(初中3所、小学8所),有效推进了中小学布局合理化、校舍标准化。根据省最新标准,我市目前已有96所义务段学校创建成省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74.4%,在宁波乃至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校安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三年改造校舍开工率100%,竣工率93.7 %。慈溪中学迁建、龙山中学迁建等工程项目有序推进,预计到年底慈溪中学迁建工程将如期开工建设。
(二)注重素质教育,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内涵发展。一是强化德育首位,突出育人为本导向。建立和完善了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开设“慈孝”等品牌特色德育项目。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全市每所学校均有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体育、艺术特色项目。二是强化“减负”责任,推广轻负高质教学模式。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义务段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整治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深入研究区域性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育。三是强化教育督导,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按照“督政和督学并重、监督和指导同步”的工作原则,创新设立教学督导制度,制定实施《市政府督学工作职责》,新一届特聘督学来自市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多个重要部门。建立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和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四是狠抓平安校园建设,推进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确立了“抓安全也是抓质量”的教育工作理念,切实加强了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学生接送车安全、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上半年召开全市校园安全工作会议,与部分镇(街道)、市级部门签订学校安全综治工作责任状,全面落实了校园周边安全综治工作责任制。五是重视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学校文化品牌不断涌现,为“人文慈溪”、“文化强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注重均衡协调,大力推动教育事业促进公平。一是力促教育结构均衡,拉长学前教育短板。我市稳步推进《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普惠型公办幼儿园建设,2012年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被列为慈溪和宁波市政府“三思三创”难题破解任务。通过目标倒逼,部门联动,目前正力争完成年底70%的镇(街道)开工建设年度目标。二是加强弱势群体保障,实施圆梦助学工程。2011年我市帮困助学政策扩面到学前教育幼儿,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资助体系基本健全。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就读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就读比例目前已达到82.3%。建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三是规范招生收费,实施“阳光招生”政策。2012年我市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取消择校费规定。为确保民工子女学校办学稳定,把12所公办民营的外来民工子女学校纳入市财政保障体系。2012年在一年级新生比去年增加近1000人的情况下,义务段公办学校择校率为零,大班额班级数量大幅度减少。四是力促区域与城乡教育均衡。慈溪中学高中招生50%以上名额分配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和教育共同体建设,现城区公办义务段已组建了5个教育集团,举办了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市现有教育共同体24个,带动了农村薄弱学校的整体提升。较大力度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在宁波市率先出台《关于开展教师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又有100名教师参与轮岗。召开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并与17个镇(街道)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区域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努力实现以均衡促公平。
(四)注重改革效益,大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一是统筹设计改革。坚持走改革创新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做好区域教育改革工作。着力强化镇(街道)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在招生政策、学校布局、教育民生实事工程等重大问题上,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和创建进程。去年以来,我们努力在中高职衔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中高端教育领域探索突破,为我市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谋划打造新的“增长极”。二是职能部门认真落实改革。相关职能部门在办学体制、招生体制、校园安全、人事管理、督导评估、帮困助学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形成诸多改革亮点。今年开始在义务段公办学校全面实施“零择校”政策。取消公办高中招收“三限生”[1]全市6所职高均为省一级重点职高,多次在全国职高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是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规定,停收“三限生”费用。城区三所高中首次尝试自主招生,招生实行网上录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确立首批6所学校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学校。三是学校自主创新激发改革,引导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改革探索与创新试验。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中职办学模式“改革试验田”,成功举办慈溪职教办学体制改革论坛。2012年周巷职业高级中学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慈溪首个产学研基地,实践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新模式。
二、创建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是项系统的攻坚工程,标准高、难度大、任务重,对照创建评估标准,经研究梳理,系统分析,当前有“五大瓶颈”需要着力予以突破。
(一)经费增长比例瓶颈有待突破。根据评估标准要求,要求“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2]”。2011年我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未达到省下达的20.6%这一比例。,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达到或超过省下达的比例,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近3年均做到3个‘确保’的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二)学校班额控制瓶颈有待突破。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增加和公办学校“零择校”[3]政策双重影响,小学教育资源呈现较大缺口,全市小学班额普遍超标。根据最新统计,小学段班额符合国家标准(每班45人)的班级仅占63.2%。而省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标准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小学98%的'班级班额控制在35人为达标,98%以上班级班额控制在40人以下的为基本达标。
(三)民工子女就学瓶颈有待突破。我市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今年我市共接纳外来民工子女47966人,其中公办学校接纳率为82.3%,离创建标准基本达标要求85%还有一定距离;此外,民工子女学校目前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学生多、班额大,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等问题,全市还有15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达不到基本办学要求,占外来民工子女学校的68.2%。
(四)学校布局优化瓶颈有待突破。随着新住宅小区的不断建设和零择校政策的实施,城区学校布局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新建板块的学校规划和建设进程明显滞后。龙山、观海卫、周巷、横河四个镇的整体教育规划制订尚未完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五)教育协调发展瓶颈有待突破。在学前教育层面,公办幼儿园建设进程还需加快,各级各类公办幼儿园仅18所,目前只有50%的镇(街道)建有公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层面,到2012年6月,我市义务段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4.4%,但离省创建基本达标要求尚缺10.6%。在成人教育层面,成人学校标准化建
设尚达不到要求,还有白沙路街道、崇寿镇、古塘街道3所成校未达标。
三、下步工作打算
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下步,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优先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创建。按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要求,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占比目标达到考核要求,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同时,我市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优先做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各项创建工作,确保在2013年6月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验收,从而奠定省教育现代化市的创建基础。
(二)进一步落实整改措施,着力缩小各项创建指标差距。一是积极缓解外来民工子女就学压力。从办学的基本条件入手,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从提高公办学校接纳率着力,组建若干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条件的镇(街道)要将部分民办学校转为公办,通过“撤、并、建、增、转”等方式增加学位,切实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二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积极调研出台优化学校布局方案并抓紧实施,在城区北部新建板块抓紧启动新建、扩建学校项目建设,及时完成教育规划制定工作,确保全市优化学校布局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协调各类教育发展。紧盯公办幼儿园年度建设目标,确保2013年完成公办幼儿园既定建设任务。增加义务段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明年争取再撤并两所条件相对薄弱的民工子女学校,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评估目标要求。加快部分镇、街道成人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达标。
(三)进一步强化制度刚性,努力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根据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程序和要求,群众教育满意度,将是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关键的指标。针对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的热点难点,如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部分民办学校招生不够规范,无证培训机构管理乏力和个别教师师德师风不佳等问题,努力构建长效机制,拟制定出台《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实施意见》、《慈溪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达标(示范)学校评估标准》、《慈溪市民办培训机构管理规定》、《慈溪市民办培训机构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及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意见,确保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将大力做好创建宣传工作,争取更广泛的工作配合和民意支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有效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工委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领下,于9月中下旬就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听取了市教育局和掌起镇、横河镇、周巷镇的工作汇报,先后召开了由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镇(街道)分管副镇长(副主任)、教育局各科室及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部分镇教办主任、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代表、部分教育系统市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7次,还实地察看了部分学校和幼儿园。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和改革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创建基础较为坚实。我市作为省首批教育强市,有着比较扎实的教育工作基础。一是教育基础不断提升。一些衡量地区教育水平的基础性评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优质教育资源逐年丰富和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日常教育管理稳步推进。二是教育质量平稳提高。素质教育扎实推进,积极探索轻负高质教学模式,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广泛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教改实验取得较好成效。三是各类教育呈均衡发展态势。优化市域校网布局,统筹城乡学校建设,推动教育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创建活动,全市公办义务段学校实现了入学零择校。鼓励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帮扶结对,近两年共有168名教师实现了轮岗。尽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学生和残疾儿童少年平等享受教育权。四是教育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地方产业、企业及创业就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全市拥有3所国家级重点职校、2所省一级重点职校,职高学生多次在全国职校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
(二)教育保障显著提高。市、镇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能积极统筹各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充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一是依法保障投入。建立了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把教育经费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各类教育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能基本达到“三个增长”、“三个确保”的要求。二是强化教师保障。城乡按同比例配备教师编制已分年实施逐步到位,在编教师占核定编制比率达98.3%;建立并实施义务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年提升教师培训经费标准,有效实施各类教师培训计划。三是完善资源保障。将城乡教育设施布局纳入了全市整体规划,各类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合理,大力推进校舍安全三年改造工程,校舍改造开工率达100%,竣工率达93.7%。
(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改革探索和创新实验。一是职业教育办出了新特色。通过对全市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调整和学校布局调整,较好地整合了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有力推进内置式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和课程改革实验,还加强与香港、台湾等地区教育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全市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二是社区教育跻身了新行列。全市形成了以市社区学院为龙头、镇(街道)社区教育学院(中心)为骨干、社区市民学校(村民学校)为基础、家庭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户)为补充的四级网络。开通了全国首家“市民学分银行”,在线注册学员达16万人。我市率先被认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成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个“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示范基地”。三是民办教育呈现了新气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多元化办学路子,设立了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民间投资办学超过10亿元,全市共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60余家,在校学生(幼儿)超过8万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客观地说,近几年来我市的教育事业得到了优先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对照省教育现代化市评估标准和要求,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高期待、严要求,我市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市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去年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目标,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也在去年11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的通知,市委的总体目标和省评估标准已经明确,但调研组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落实还存在一定距离:一是创建工作尚未形成明确的组织领导体系。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和省教育厅要求各级建立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落实情况,目前,我市该组织领导机构尚未正式建立,影响了各部门参与创建的合力。二是创建工作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省有关文件要求各地能结合实际制订创建规划,科学制订创建工作路线图,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由于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创建规划文本,制约了对基层的创建指导。三是基层对创建工作的目标要求还不够明确。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对创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尚不明晰,影响了整个创建工作的启动实施。市政府办公室于今年2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慈溪市教育现代化镇(街道)督导评估的通知》,由于当时省评估要求尚未下发,致使其中的一些指标没有与省评估标准相对接,此后也未作调整,影响了镇(街道)创建目标的确立。四是教育系统内部创建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提供的材料涵盖面不够广,教育系统科室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落实存在不平衡现象,创建氛围不够浓。
(二)创建差距依然较大。尽管我市的教育事业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对照创建评估标准,还有一些较为薄弱的环节。一是各类学校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到今年6月底,我市义务教育段学校省标准化学校比例为74.4%,未达到85%的基本达标标准和95%的达标标准;城区部分街道的成人学校至今还没有校舍,个别镇的成人学校移作他用后未能达标,全市成人学校的标准化率仅为85%,离基本达标的95%和达标的100%的标准都有很大差距。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化压力很大。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增多,班额问题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市小学45人以下班额为63.2%,初中50(含50)人以下班额为91.8%,未达到“98%以上的小学、初中班级班额分别控制在40人、45人以下”的基本达标要求和“98%以上的小学、初中班级班额分别控制在35人、40人以下”的达标要求。同时,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离创建标准尚有一点距离,有15所民工子女学校未能达到基本办学标准。三是学前教育短板明显。虽然市政府开展了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但由于前期办学体制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等因素,使我市学前教育的总体水平提高不快,许多地方幼儿园呈现出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在个别镇还依然存在不少的无证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的规定没能严格执行。
此外,在一些学校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的有效利用率不高、数字化校园推进速度较慢等问题。
(三)教育管理尚欠规范。调研中,一些人大代表和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反映我市教育管理中还有一些需要关注和规范的地方,一是教育质量管理方面,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但这套评价机制主要由教育内部自我评价,缺乏开放性,使得评价结果有一定局限性。新实施的课程改革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保障和教育科研力量支持。二是在招生管理方面,群众对部分民办学校无序无计划招生及高额收费行为反响很大,对高中段招生的政策和办法的多变性不甚理解,特别是对今年实施的高中段招生办法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三是在队伍管理方面,调研中有基层教师和人大代表提出,慈溪教育急需要造就一支悉心教育研究、潜心教育管理的教师和管理者队伍。区域之间教师余缺情况存在不平衡性,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部分学校存在超编现象,边远地区教师缺口较大。义务段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后还有一些消极影响存在,非义务段学校教师对尚未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意见很大,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民办学校任教的在编教师的岗位职务聘任等一系列待遇还未得到较好落实,已开始影响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四是在学生德育管理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德育研究还不够,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上还需要加强探索和实践。
三、意见和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事业,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通过创建教育现代化市,可以促进我市教育全面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率先在全省实现教育现代化。针对当前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组织保障。要充分认识创建教育现代化市的重要意义,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创建工作。一是要抓紧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检查工作推进情况,为创建工作提供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二是要及早制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根据省评估标准,结合我市教育现状和潜力,按照立足实际、积极创建的原则,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步骤及各阶段工作重点,使整个创建工作能有序稳步推进。在市级总方案统领下,市级有关部门和镇(街道)都要形成与之配套的部门和地方方案,便于抓好创建工作重点。三是要对创建工作作一次宣传发动。建议市政府在适当时候召开一次创建教育现代化市动员会议,对全市创建工作作专门部署。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强化创建教育现代化市工作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共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二)夯实创建基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市创建工作的不利因素,积极加以改进,争取创建工作的主动性。一是要继续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根据标准化学校设计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基地的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办好社区(成人)学校。通过多方努力,使全市义务学校标准化率和社区(成人)学校标准化率达到相应创建标准。二是要积极化解班额过大等问题。随着我市较长的经济转型期和国家异地高考等新政策的出台,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增多的问题将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很有可能会从现在的小学阶段延续到初中甚至高中阶段。为此,市政府要未雨绸缪、科学预测,在现有学校的布局基础上,该扩建的扩建,该新建的新建,切实解决因民工子弟就学增多造成的班额过大问题。三是要加大教师保障力度。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尽力补足教师编制缺口,切实解决教师学科类型和地区配置不平衡问题。加快教师结构调整,有序、稳妥清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编外合同教师。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实施办法,抓紧实施非义务教育机构的绩效工资,逐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水平。四是要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强化政府责任,抓紧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
(三)加强教育管理。要积极创新思路,稳步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由社会、行业企业、中介组织、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和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完成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的研究、试点与推广。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批评等制度。二是要规范办学秩序。不断完善公立学校义务教育零择校制度,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以招生和收费为重点,加强对民办教育的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违法办学行为,依法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三是要科学推进改革创新。在充分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探索与创新试验。改进义务段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体制、办学、培养、评价等模式的改革创新。还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来推动我市教育的改革创新。四是要继续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形成继续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共识,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认真研究公平待遇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