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优选3篇)

时间:2019-05-07 06:26: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内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基于微生物组学的内科疾病研究

摘要:

内科疾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内科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微生物组的变化与内科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为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组学、内科疾病、治疗靶点、诊断与治疗

引言:

内科疾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关注人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而对微生物组的研究相对较少。

微生物组是指人体内与微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研究表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微生物组的失衡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从而导致内科疾病的发生。因此,通过对内科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揭示微生物组的变化与内科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内科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微生物组的变化与内科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为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

1. 受试对象的选择:从内科疾病患者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同时选择同样数量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2. 微生物组分析: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提取其中的微生物DNA,并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分析测序结果,确定微生物组的组成和丰度。

3.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微生物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内科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差异。

4. 靶向治疗策略:根据微生物组的变化,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并设计相应的靶向治疗策略。

预期结果:

1. 揭示内科疾病患者微生物组的变化特点。

2. 探究微生物组的变化与内科疾病之间的关系。

3. 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为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论:

本研究将通过对内科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微生物组的变化与内科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为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内科疾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其诊断过程复杂且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内科疾病的辅助诊断。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对大量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关键词:人工智能、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病例数据、准确性和效率

引言:

内科疾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的诊断过程复杂且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内科疾病的辅助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从中提取规律和模式,进行复杂的推理和决策。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解决诊断中的难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因此,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系统对于改善内科疾病的诊断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对大量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研究方法:

1. 数据采集:收集大量的内科疾病病例数据,包括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等。

2.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和数据标准化等。

3. 模型训练: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训练,构建内科疾病辅助诊断模型。

4. 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训练好的模型,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系统,包括数据输入、模型预测和结果输出等功能。

预期结果:

1. 实现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诊断结果和建议。

2. 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结论:

本研究将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科疾病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对大量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三

内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引导语:开题报告是提高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论文工作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内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名称:伊布利特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及转复心房颤动/扑动心律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60岁后人群心律失常发病率高达5%,而作为轻度老龄化的国家之一,解决这个问题也刻不容缓,数据得出,伊布利特作为一种新近推出的速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他对治疗心律失常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文,就是我们对伊布利特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及转复心房颤动/扑动心律的有效性的研究,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1、选题意义和背景

  房颤(AF)、房扑(AFL)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多种诱发因素和病因。在普通人群中有2%的发病趋势,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65岁后人群发病率高达5%. AF/AFL不但可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与血栓性栓塞等并发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其快速心室反应和不规整心律还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使血压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加重器质性心脏病,并可诱发心动过速心肌病,因此积极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仍然受到大家的重视。

  虽然电复律转复率高,但复律前后各项准备工作繁复,复律成功后仍需药物维持,不易被接受。目前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仍为首选,但传统复律药物复律时间长成功率低。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Ibutilide)自1996年在美国上市以来,被证实是速效和有效的转复AF/AFL的药物,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国内尚未用于临床,亦未见有该药对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及相关报道。本研究参照2001年版伊布利特说明书,及国外临床研究文献资料制定国人给药方法,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普罗帕酮是国内常用的I.类药物,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安全性尚好,故本次试验采用其作为对照药物,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价静脉推注两药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时间<3个月的'持续性AF/AFL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通过电生理检查,以了解该药对国人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2.1、伊布利特的基础研究进展

  (1)畅对钾通道的影响:钾通道广泛分布于心脏、血管等部位,钾外流是心肌细胞复极的主要离子流。延迟性整流钾电流(Ik),包括快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通道和缓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s)通道;前者激活、失活较快,是动作电位3 位相最重要的钾电流;而后者激活、失活较慢,但电流强度大,主要在动作电位2、3位相末期开放。伊布利特能明显抑制Ik,尤其对Ikr抑制作用显着,对Iks有较弱的抑制作用。伊布利特是特异性Ikr阻滞剂,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kr电流,使动作电位3位 相延缓,同时延长QT和QTc间期。

  (2)畅对钠通道的影响:钠内流是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平台期的主要离子流。伊布利特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心房肌细胞钠电 流(INa),使心房肌细胞INa电流活性降低,电流桘电压曲线(Ⅰ~Ⅴ曲线)上移,电压依赖性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再恢复时间延长,引起动作电位0位相上升速率及幅度下降,传导减慢,兴奋性降低,防止折返形成 .伊布利特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心 肌细胞INa电流可能是伊布利特临床上抗心律失常,尤其是抗房颤或房扑的部分离子通道机制之一 .同时伊布利特尚能促进平台期缓慢Na+ 内流,从而使动作电位2位相时程延长,QT和QTc间期延长,传导减慢。

  (3)畅对钙通道的影响:钙内流是心肌细胞复极平台期的主要离子流。心肌细胞复极时K+ 外流和Na+ 、Ca 2+ 内流的相对速 率决定了复极平台期的时程。伊布利特浓度依赖性促进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桘L),使动作电位2位相时程延长,QT和 QTc间期延长,传导减慢。由于Ca2+ 在平台期内流增加,容易造成钙负荷,易诱发早后除极,进而触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 过速(torsadesdepointes,Tdp)。所以伊布利特低浓度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浓度过高时少数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周梗死周边带心室肌细胞ICa桘L受阻滞,伊布利特对缺血引起的ICa桘L的异常有明显改善作用。

  3、参考文献

  [1] .Stambler BS, Wood MA, Ellenbogen KA. Antiarrhythmic actions of intravenous ibutilide compared with procainamide during human atrial flutterand fibrilla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nhanced conversionefficacy. Circulation. 1997, 96(12): 4298-306.

  [2]. Volgman AS, Carberry PA, Stambler B, et al. Conversi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ibutilide compared with intravenous procainamide in patientswith atrial flutter or fibril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1998,31(6): 1414-9.

  [3]. Hongo RH, Themistoclakis S, Raviele A, et a1.Use of ibutilide in cardioversion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or atrial flutter treated withclass IC agents. J Am Coll Cardiol. 2004,44(4): 864-8.

  [4]. Cheng J, Glatter K, Yang Y,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the right atrium to ibutilide during typical atrial flutter. Circulation. 2002,106(7):814-9

  [5]. Baskin EP, Lynch JJ Jr. Differential atrial versus ventricular activities of class III potassium channel blockers. J Pharmacol Exp Ther. 1998,285(1): 135-42.

  [6]. Buchanan LV, Kabell q Turcotte UM, et al. Effects of ibutilide on spontaneous myocardial and induc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24-hour canine infar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sotalol and encainide. JCardiovasc Pharmacol. 1992,19(2): 256-63.

  [7]. Wesley RC Jr, Farkhani F, Morgan D,et al. Ibutilide: enhanced defibrillation via plateau sodium current activation. Am J Physiol. 1993,264(4 Pt 2):H 1269-74.

  [8]. Wood MA, Stambler BS, Ellenbogen KA, et al. Suppression of inducibl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y ibutilid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butilide Investigators. Am Heart J. 1998,135(6 Pt 1): 1048-54.

  [9]. Levy S, Breithardt q Campbell RW,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Working Group on Arrhyth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 Heart J. 1998,19(9):1294-320

  4、论文提纲

  1.1对象与实验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2

  2.1对象与实验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5.1、伊布利特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实验方法。所有入选患者术前禁食,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在顺利完成左侧游离壁旁道射频消融术30min后,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四极电极导管分别置于高位右心房(HRA)、希氏束(HB)和右室心尖部(RVA) o静注伊布利特lmg(体重>_60kg都或0.01 mg/kg(体重<60kg者),均以5%葡萄糖50m1稀释后缓慢注射,给药时间l Omin.分别测量用药前、用药后即刻、用药后15min, 30min等不同时段各项心脏电生理参数,并描记12导联心电图至药后4h.采用HRASISI起搏法测量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 HRA S 1 S2程序起搏法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一ERP); RVA S1S2程序起搏法测量心室有效不应期(V ERP) ; HRA S 1 S 1起搏周长为600, 550, 500 ms; HRA/ RV S1S2起搏起始周长为500/450ms ;

  5.2、静脉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厅卜动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用药方法。符合标准者按就诊或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北京红惠药厂,1 mgl支;批号030408)和普罗帕酮(广州明兴制药厂,35 mg/支;批号MC2501)两组,进行病史、体检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抗凝治疗患者查INR,育龄妇女查尿妊娠试验)。建立静脉通道,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者首剂lm留次,如无效l 0min后可重复1 mg/次,体重<60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 0min后可重复0.01 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次,如无效10min后可再次予以35 mg,均以5%葡萄糖50mI稀释缓慢静脉注射,每次给药时间为1 0min,药后4小时内禁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m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某些抗组胺药(H1受体阻滞剂)、三环或四环类抗抑郁药物。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伊布利特如同其他类抗心律失常药一样,可引QT间期延长,因此可能会增加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Tdp.心动过缓、身材矮小、心力衰竭史、低钾血症、女性等是Tdp发生的高危因素。应用伊布利特后,Tdp总发生率约4.3%,其中多为非持续性Tdp,持续性Tdp仅占总Tdp发生率的1.7%,只有0.8%需行直流电转复;而交替或合用普罗帕酮、氟卡尼可使Tdp总发生率降至1%,发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的钠通道阻断作用有关。此外,应用镁剂也可减低Tdp发生率。Tdp多发生于用药后40min内,1h后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增高。

  7、预期的结果

  用药前、后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用药后SNRT有所延长,但与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心脏传导功能的影响:用药后PA间期、AH间期、HV间期无变化;对心脏各不应期的影响:用药后,AVN-ERP与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终上所述,伊布利特作为一种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效果好,患者依从性佳,安全性较高,值得深入应用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xx.3.01-20xx.3.19: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

  20xx.3.22-20xx.3.26: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xx.3.29-20xx.4.04:通过浏览各网站和书籍了解我国伊布利特的管理

  20xx.5.04-20xx.6.04:通过调查分析当前伊布利特的有效价值图

  20xx.7.02-20xx.7.09: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足及改进建议;结合以上内容做出总结

内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