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标题: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被迫将孩子留在农村,而自己则前往城市打工。这种现象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报告旨在调查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情况,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帮助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好地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
调查结果:
1.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的倾向。
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师生关系不良、同伴关系紧张等问题。
3. 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严重。由于生活条件较差,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等,留守儿童易患疾病,身体发育不良的现象较为普遍。
解决办法:
1. 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家庭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减少迁徙压力。同时,加强父母教育,提升他们的育儿能力,增强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
2. 完善乡村教育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能力。
3.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组织志愿者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关爱服务。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结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乡村教育体系和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等措施,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标题:留守儿童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相关解决策略
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对个人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报告旨在探讨留守儿童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行动。
影响:
1. 社会治安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易陷入犯罪、吸毒等问题。
2.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在农村长大,缺乏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他们的才能和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3. 社会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问题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
解决策略:
1.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惩虐待、剥削留守儿童的行为,切实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利益。
2. 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医疗、心理健康等问题。
3. 引导社会参与。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组织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论: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对社会的影响涉及治安、人才流失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只有加强法律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参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实现自己的梦想。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篇三
2016关于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
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