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数逐渐增多,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了解农村外出务工的情况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首先,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年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年轻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另外,一些农村中年和老年人也选择外出务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丰富生活。
其次,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收入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而城市地区的工资普遍较高,因此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此外,一些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农民无法依靠农业维持生计,只能选择外出务工。
再次,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对农民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改善住房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其次,外出务工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学习新技能,拓宽视野,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回到农村创业打下基础。
最后,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面临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存在一些问题,如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使得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益,甚至有些人面临着被欺骗、被剥削的风险。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监管,提高工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综上所述,农村外出务工对农民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监管,确保农民外出务工的权益得到保护,同时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选择。
农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 篇二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外出务工的情况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首先,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的地区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这些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另外,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便利,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向周边城市输送劳动力。
其次,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的行业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涉及到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其中,制造业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行业,其次是建筑业和服务业。这些行业对劳动力需求大,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
再次,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的收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技术工种和熟练工种的农民收入较高,而一些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相对较低。这主要取决于工种的技术含量和市场需求情况。
最后,我们调查了农村外出务工的回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农村外出务工的回流率逐年增加,但仍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在城市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更好,吸引了一些农民长期在城市定居。
综上所述,农村外出务工在农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外出务工,农民能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并为将来回到农村创业打下基础。然而,我们也应该关注农村外出务工面临的问题,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回流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农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 篇三
2018年农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
近年来,陕北地区经济形势有所回暖,山区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准确反映我村村民工外出务工的数量、流向、就业、社会保障及创业等情况,及时掌握村民外出务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村委会、保安镇政府制定农民工政策,加强和完善村民外出务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县委组织部、县委书记祁玉江对我县大学
生村官提出的“十个一”要求,于今年六月初对全村常住人口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形成此报告。其结果如下: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志丹县保安镇南17公里处,东临壕沟村,南临开发区,西临杨条村,北接张沟门村;共辖9个行政村小组,152户,638人,总面积约124.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1亩,人均3亩,基本农田1342亩,人均2.5亩,林草地面积5130亩,人均9.5亩。全村共有党员16名,其中女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人,主导产业有养殖业 运输业及服务业。年人均纯收入3850元。
二、外出务工农民工基本情况及特点
1、基本情况
据调查,至今年五月底,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417人,占全村人口的65.3%。其中外出到志丹县境内的有329人,占外出总数的78.8%;外出到县外市内的有79人,占外出总数的18.9%;外出到省外的有9人,占外出总数的0.2%,调查得知,县外外出务工村民大部分流入到西北地区。据回乡探亲的外出务工村民反映,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每年都有所增长,就今年上半年来看,平均月收入在13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
2、呈现特点:
(1)、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文盲为主。在我村外出务工人员当中,青壮年有216人,居于主体位置,年龄在21-40岁的农民工在全部农民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51.7%。随着年龄增长,较年长农民工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40岁以上占11.9%。同时也应看到,这部分人没有完全或部分地接受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就进入了劳动者的行列,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受教育程度结构看,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3.9%,初中文化程度占14.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01%。
(2)、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在本县区及西北以上地区。近年来由于我县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对农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外出农民在我县各个乡镇工作。
(3)、农民工外出打工形成一定规模,就业主要集中在四大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即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占总外出人员的81.1%至92.4%。
(4)、留守村民与外出农民工有一定差异。从收入上看,外出农民工的人均总收入远远大于留守村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均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农作劳力不足、科学技术得不到有效地应用,人均收入自然得不到提高,而外出务工农民在进行某项工作前,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工资自然要有所提高。在调查中,外出农民工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16.1%,1000-1200元的占11.9%,1200-1800元的占0.02%,1800元以上的占0.01%。就志丹县而言,当地消费水平高,农民工各项保障实施难,略高的工资待遇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从性别上看,外出农民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导致留守村民男女比例失调,留守妇女充当起了“家庭主夫”,需要进行繁重的农作劳动。
(5)、农民工素质有所提高,针对个别企业、部门的专业性,山岗前需要对工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另外,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外出农民工存在问题
(一)知识水平决定就业难度。缺少技术专长、文化素质低一直是农民工身上暴露的最明显问题,金融危机以来更为突出。企业停产或裁员,无技能、文化低、年龄大的农民工是被首先剔除的对象。靠出卖体力挣钱的农民工,生活更加艰难。
(二)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据调查显示,全县外出农民工平均周工作时间为50.7小时,日平均工作时间在8小时内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9.6%,8-10小时的占33.8%,10-12小时的占28.2%,12小时以上的占8.5%。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仍然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难题。
(三)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没有参加任何保险四个选项。尽管养老保险有章可循,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并不乐观。据抽样调查,被调查的89名农民工竟全部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由于养老保险在跨省转移、接续方面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政策障碍,农民工跨地区变动工作或返乡又相对较快,所以农民工即使参了保,待离开时,往往也只能选择退保,从而导致参保中断。
农民工主要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累、苦、险的工种,生产安全缺乏保障,尤其是在建筑、采掘行业工作,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工伤保险的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全县农民工此项保险的参保率也只有27.3%。
据调查,20-40岁的青壮年是农民工队伍的构成主体。只有36.9%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在全部调查中,没有参加任何保险的人员占总调查人员的35.8%。
四、建议
一是加强引导、服务和管理,实现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各种媒介和平台,鼓励推进有关农民工就业的合作和交流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帮助农民就业,切实解决农民工盲目外出,无工而返或者收入过低的现象。将农民工失业也纳入失业登记,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就业服务,以促进和保障庞大农民工队伍的就业。
二是切实加强农民工各项文化技术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继续为农民工免费培训各种实用技能,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稳定农民工就业状况;培训要注重实效,在时间、深度、效果和实用性上下足功夫,避免华而不实,走过场。
三是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拓宽农民工外出就业的门路。简化各种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并大力宣传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工及早实现自主创业,特别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本地经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减轻就业压力。
四是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和覆盖面,提高外出农民工和农民参加各种保险的比例,切实改善外出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以便真正解除农民工外出就业和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