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篇一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本报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型,农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所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相对滞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次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推动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次,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济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程度。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完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篇二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动态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此外,一些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服务业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其次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仍然面临一定的难题。一些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仍然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和项目扶持,推动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引导,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完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篇三
关于农村经济建设调查报告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2006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07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2008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
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09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08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