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睡眠质量调研报告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1000名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问卷中包括了关于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习惯以及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等内容。
调研结果:
1. 睡眠时间: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超过70%的被调查者每晚只睡6-7小时,而推荐的睡眠时间应该是7-8小时。同时,有10%的被调查者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睡眠质量: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睡眠质量较差。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睡眠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导致精神压力和情绪不稳定。
3.睡眠习惯: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存在不良的睡眠习惯。超过80%的被调查者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这会影响到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此外,超过70%的大学生不规律地睡觉,经常熬夜或者午睡过长,这也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4.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调研发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业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约占35%。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活动、情绪状态、生活环境等。
结论:
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习惯不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生要重视睡眠问题,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使用电子设备。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睡眠问题的关注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大学生睡眠质量调研报告 篇二
近年来,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和问题,我们开展了一项调研,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大学生参与了调研。问卷内容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习惯以及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等。
调研结果:
1. 睡眠时间: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超过70%的被调查者每晚只睡6-7小时,而推荐的睡眠时间应该是7-8小时。同时,有10%的被调查者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睡眠质量:大多数被调查者反映睡眠质量较差。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睡眠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导致精神压力和情绪不稳定。
3. 睡眠习惯: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不良的睡眠习惯。超过80%的被调查者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这会影响到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此外,超过70%的大学生不规律地睡觉,经常熬夜或者午睡过长,这也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4.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调研发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业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约占35%。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活动、情绪状态、生活环境等。
结论:
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习惯不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生要重视睡眠问题,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使用电子设备。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睡眠问题的关注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大学生睡眠质量调研报告 篇三
1、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健康
睡眠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王惠萍调查发现,失眠后第二天被试报告的消极体验有:81.82%的被试报告有疲劳、80.57%报告情绪低落、72.73%报告注意力下降、67.77%报告四肢无力、66.12%报告思维迟钝、57.85%报告记忆力衰退、58.72%的被试有头昏眼花;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失眠可影响身体的舒适、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对日本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年轻员工的睡眠研究中发现,慢性睡眠不足对女性的影响超过男性,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时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疲劳、情绪和认知问题,她们在白天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倦意;在一项对日本京都及其周边大学的219名研究生忧郁现状的调查中发现,焦虑和失眠是导致研究生情绪紊乱的首要因素;
有关医学生的研究表明某些睡眠问题能够预测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对女生而言,焦虑与由于梦魇而早醒及上午的疲倦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抑郁症状与入睡困难、因梦魇而早醒、夜间进食习惯、日间困倦以及上课困倦相关;而男生的情况则不同,只有14抑郁症状与考前入睡困难及主观睡眠质量呈显著性相关;研究发现,焦虑以及因焦虑而引起的睡眠障碍与睡眠时长呈负相关;睡眠不足或不佳,会出现头脑昏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力和注意力下降, 情绪障碍,使人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状态,同时,也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抵抗力下降,患病机率大大增加;内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食欲下降、消化功能紊乱、出虚汗等症状
2影响大学生睡眠的相关因素
睡眠是一项生理活动,而睡眠质量却受到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因素的影响。王连发等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和自编失眠心因性量表,对影响大学生的睡眠的心理因素进行因素分析,发现抑郁、焦虑、疑病素质和自我挫败感等心因性因素与SRSS总分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胡兰运用SCL-90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失眠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6个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非失眠者;对失眠大学生与睡眠正常大学生的比较分析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对照组(P<0. 05),尤其是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程志生等考察性别与年级差异,发现女生和大一、大四学生的失眠情况相对严重一些;导致学生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压力因素,占被选因素的39.6%,其次是环境因素,占25.7%,最后为莫名因素和生理因素,分别占17.5%和17.2%;潘敬菊等调查发现居住环境、吸烟、学习压力大、自评健康状况差、心情(情绪)不佳及自觉存在睡眠问题是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张文海在其研究中指出:自动思维对睡眠指数有直接正向影响作用,情感表达通过自动思维对睡眠指数存在间接正向作用,因此可通过提高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克服消极自动思维,可以有效改变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曹明等的研究发现医科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性别、年级、心理健康、神经类型、生活事件等诸多因素有关,医科大学生的睡眠质量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提高,女生的15睡眠质量好于男生,一年级男生睡眠质量最差;睡眠质量的各主要因子与SCL-90的大部分因子呈正相关,其中焦虑因子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不同神经类型的学生的睡眠质量存在差异;工作学习中的负性事件与睡眠质量的各主要因子呈正相关;体育锻炼和睡眠习惯对大学生睡眠质量有影响;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主观幸福感、人格倾向、心理症状与睡眠质量有显著相关,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身体状况、心理症状和人格倾向。
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除了抱怨睡眠质量的下降,日间功能的受损,他们还认为入睡前的认知唤醒和情绪唤醒会严重影响其睡眠情况,较为明确的干扰其睡眠的为焦虑情绪;一项有关丧亲事件对大学生睡眠影响的研究显示,丧亲大学生的失眠率为22%,高于对照组(17%),且因丧亲而失眠者与丧亲未失眠者相比,其出现因思念逝者而入睡困难和因梦见逝者而使睡眠中断的现象更为频繁;睡眠卫生知识与睡眠行为有关,因此,影响整个睡眠质量,回归分析发现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困
倦、环境噪音和入睡前的焦虑是导致睡眠质量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