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开题报告(优选3篇)

时间:2019-09-04 08:30: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足球的开题报告 篇一

足球是一项全球性的运动,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本文将从足球的历史、发展和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足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类似足球的活动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都有出现。然而,现代足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根据历史记载,英国的学生们开始在校园内进行足球比赛,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则和组织结构。1863年,英国足球协会成立,标志着足球成为了一项正式的体育运动。

其次,足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最初的校园比赛到现在的职业联赛,足球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盛行运动。各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足球协会和联赛,足球比赛也成为了国际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世界杯足球赛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事之一,每四年一次的比赛吸引了全世界数十亿人的关注。此外,足球也成为了奥运会的正式项目之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最后,足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首先,足球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踢足球,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耐力和协调能力。同时,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合作,培养了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其次,足球还具有社会影响力。足球比赛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团结意识,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和文化交流。此外,足球还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吸引观众和赞助商的关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足球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对足球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项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推动。

足球的开题报告 篇二

足球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本文将从足球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足球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踢足球,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耐力和协调能力。在足球比赛中,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战术能力,这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同时,足球也是一项团队运动,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合作。通过参与足球比赛,人们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会与他人共同努力,共同取得成功。此外,足球比赛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其次,足球对社会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足球比赛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团结意识。在国际足球比赛中,球迷们会为自己的国家队加油助威,这不仅是对球队的支持,更是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足球比赛还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和文化交流,增强了国际间的联系和了解。其次,足球比赛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足球比赛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媒体关注,吸引了赞助商和广告商的投资,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足球比赛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球迷前来观赛,增加了地方经济的收入。

综上所述,足球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不仅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也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足球的参与和观赏,人们可以获得身心健康和团队合作的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和文化交流。足球运动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足球的发展,为足球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足球的开题报告 篇三

  题目:

  北理工模式”的足球梯队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以现阶段的“北理工模式”为例,对比分析其与日韩两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北理工模式”,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鉴于日韩两国足球的迅速崛起,我们不难发现日韩两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中足球人才的流动、更新速度都相对较快,其培养是主要依托学校体育,各年龄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足球俱乐部与比赛,训练中心扮演的的角色也只是起辅助作用。这样的培养模式使足球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时刻处于流动状态,不断更新。在日韩两国的足球培养体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小学与中学在培养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这更增加了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

  我国足球人才培养基本是单一的职业化梯队,而现阶段我们看到的“北理工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理工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仅停留在“高中—大学—职业队”,缺乏了小学、中学这一普及面,而这也是造成我国后备人才日趋不足的一个原因。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日韩两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为健全“北理工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并列出10篇以上所查阅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要求3000字以上):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接轨,为解决竞技体育中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国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如何提高我国运动员后备人才储备提出建议与方法,其中体教相结合的训练培养模式日益被广泛学者及教练所接受,“北理工模式”、“北航排球”以及“清华模式”都有学者进行深入探讨,而其中的共同点是体教相结合,体育回归教育,注重运动员的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教育。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说:“失去体育的教育不完整,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而体教结合能使双方互补,何乐而不为?”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就在尝试体教结合的路子。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从1994年起开始探索“体教结合”、高校办竞技体育的道路,并且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

  在新型体制的形式上,专家们提出“学校办竞技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教体结合”等观点,也有学者认为,体教结合的发展方向是学校体育,学校竞技体育是体教结合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等。

  1.2国外研究现状

  各个国家因其地域特点等原因均有采用不同形式的体教结合模式。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采用校体联合培养模式,表面上看,校体联合培养模式完美无缺,然而,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由于青少年每次从学校到达培养中心都必须花费一定时间,这势必减少了青少年纯粹的学习与训练时间,专门的培养机构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距离是制约校体联合培养模式存在与推广的最重要因素。美国、韩国的培养形式是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都在学校内进行。

  2研究方向

  现阶段我们看到的“北理工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理工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仅停留在“高中—大学—职业队”,缺乏了小学这一普及面,而这也是造成我国后备人才日趋不足的一个原因。“北理工模式”的实施会遇到诸多阻力,如缺乏资金政策支持、教练员运动员培养体系不完善、试点覆盖面狭窄等等原因。

  借鉴日本韩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不难发现,他们足球人才的流动、更新速度都相对较快,其培养是主要依托学校体育,各年龄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足球俱乐部与比赛,训练中心扮演的的角色也只是起辅助作用。

  以现阶段的“北理工模式”为例,对比分析其与日韩两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为健全“北理工模式”提出合理建议,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3进展情况

  3.1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包括:(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适应现代足球职业运动发展规律,培养途径不完善,代价昂贵。(3)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优秀运动员成材规律。(4)竞赛、训练体系仍未摆脱注重比赛结果、注重比赛成绩的循环中,有些地方的队伍为了追求成绩甚至弄虚作假,虚报年龄。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早期专业化、成人化、基础薄弱、技术落后。(5)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九年义务制教育未能落实到实处。(6)经费不足是困扰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7)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地区差异性很大,不利于我们足球运动的发展。(8)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

  3.2体教结合的三种模式

  由国内、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践可知,历史上体教结合的实现途径或模式有3 种:其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全部在专门的培训机构内进行,如我国的体校、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等,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粗放型、非人本化的培养模式,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事实上流于形式;其二,文化学习在学校内进行,而运动训练在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校体联合培养模式,表面上看,校体联合培养模式完美无缺,然而,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由于青少年每次从学校到达培养中心都必须花费一定时间,这势必减少了青少年纯粹的学习与训练时间,专门的培养机构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距离是制约校体联合培养模式存在与推广的最重要因素; 其三,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都在学校内进行,如美国、韩国的培养形式。

  有鉴于此国家教委于1979 年在中、小学内选拔成立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988年,又在传统项目学校基础上选拔成立了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虽然学校训练体系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较小,但是这种状况相对容易改变,因为训练对象(少年儿童) 的主体存在于教育系统,训练的实施者(教练员) 大多存在于体育系统内,教练员的跨系统转移总比运动员的跨系统转移更易于操作。至于场(馆) 设施方面,目前,在我国教育系统内,已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具备较高质量的运动场(馆),将来有必要完全有可能筹集资金再建设更多的场(馆)。这种体育资源的调配一旦成为现实,以学校为依托的培养模式必将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性。

  综上所述,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是我国推行体教结合的最佳载体,只有舍弃旧有的体校培养模式,在原有传统项目学校与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基础上,重新选拔成立一定数量的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以此为依托,成立各个项目、各个年龄段的训练队,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之中,改善教育系统内的训练环境与训练条件,体教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

  3.3日本韩国足球人才培养

  3.3.1日本足球人才培养

  其中包括:(1)培养渠道:对运动员培养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和企业俱乐部及足球训练中心三大部分来进行的,又以学校为中心,对小学生到高中生的培养非常重视,并始终贯彻日本足协对教学训练的连贯性、系统性的指导方针。俱乐部从小学到高中设置有各年龄层的队伍。训练中心不是长期的,大部分是短期的。目的是对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充实、使更多的优秀青少年队员的素

  质能力得以提高。形式:从都、道、府或小地区集中条件较好的小队员选拔后集中训练。(2)学校:日本足协在足球发展战略中,极其重视学校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也有许多学生自发组织的足球俱乐部;日本足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参加全国足球比赛和地区性的比赛机会。

  3.3.2韩国足球人才培养

  韩国采用的是体教结合模式的第二种,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都在学校内进行,这保证了足球运动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了人才的顺流培养。

  3.4“北理工模式”

  3.4.1体教结合实施起点

  高中毕业的足球后备人才进入大学高水平足球队,或成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学生,这两种人才递进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而高中起点的足球后备人才以特长生的身份,适当降低文化成绩予以录取到高校非体育院系代表队的.人才递进模式,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得到认同,在实践上也没有先例。但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策略,必须推行这一人才递进模式。首先,高校高水平代表队运动员和体育院系学生是体教结合型后备人才的高级阶段,是我国未来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的主体,但是,这两部分人才的总数终归有限,增加第3种以高中为起点的人才递进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后备人才规模;其次,在实施体教结合道路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大一部分足球后备人才,这部分人才的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都比较突出,但是没有机会或不愿意进入高校高水平代表队与体育院系,为使大中小学一条龙式培养道路更加畅通无阻,就必须为这部分人才寻求其他出路,提供更宽的人才出口;再次,在普通院系代表队内录取更多的经过多年系统训练的后备人才,能够极大地提高高校校园足球竞赛水平,推动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

  所以对于体教结合的实施的阶段最好从高中开始,对于是否可以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中小学教育将体与教相分离。

  3.4.2“北理工模式”的界定

  判断一种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准在于这种模式是否能够被广泛效仿并推广。如果将“北理工模式”向全国推广,一百所大学就有可能辐射一千所高中,一万所初中,十万所小学。如果能建立这样的完整体系,将是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的全面创新。北理工模式的出现,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足球发展的新思路,它代表了“体育回归教育”的先进理念的发展方向,是体教结合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中国足球寻找新的突破口有着重大借鉴意义,同时也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模式”在本义上是一种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是由特定的规则和套路组成的有机系统。“北理工模式”是将足球立足于教育,以大学为龙头、中学为纽带、小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的模式。

  3.4.3“北理工模式”的内涵

  3.4.3.1育人为本

  将育人放在首位的,形成一条从小学到大学的足球人才培养道路。强调运动员的成长始终不脱离学校教育,整个过程更强调学生身份。注重个体的健康发展与身心和谐发展。这样即使没能进入专业队,自身还有专业所长,有谋生技能。

  3.4.3.2从娃娃抓起

  从小学普及体育道德知识,讲授奥林匹克的小故事,开展体育趣味游戏而非强度训练,重点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消除抵触心理,从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团队精神、进取精神,使体育精神从小学开始内化,逐渐建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在游戏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强度负荷从而提高我国下一代儿少的运动能力,

增加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储备。

  3.4.3.3体教相结合

  在培养运动员的同时,不放弃基础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有精神方面的学习与提高。

  3.5推广“北理工模式”的积极影响

  3.5.1 梯队建设

  “北理工模式”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普通学校的教育来造就、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人才。它要求在保证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对其运动才能进行开发和训练,使运动员获得未来全面发展需求的完整教育,从而形成“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一条龙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同时,同样提高其社会适应生存能力,综合提高运动员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实现人才顺流。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3.5.2 综合素质提高

  从北理工大学在2007~2008两年中在足球甲级联赛中,成功保级,延续奇迹可以看出虽然高校培养出的专业队与职业队有一定差距,但是高校培养出的运动员还是有可以与职业队相抗衡的能力,尤其是在团队精神上,学生球队的向心力往往会高于职业队,高校的运动员理解能力强,素质高,在竞赛中能更好的调节自身竞技状态,在竞赛中表现出较高的体育道德,其长远发展潜力更大于专业运动员,而且高校运动员在退役后由于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的胜任教练,培养更加优秀的运动员,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从运动员自身来看,运动员不仅学到了相对于普通文化生简单而实用性更高的技能,从自身角度切实提高了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从而提高了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3.5.3 解决人才匮乏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国家,足球运动搞了这么多年,其注册足球人口只有39万多,国际足联对此表示大为不解。而目前我国在校正式注册的学生有2亿多人,如果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踢球就是2000多万人,这本身就代表着足球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正如足球一样,如果将体育的培养对象扩展到各个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将会增加很多。我国伴随体育的不良竞争,后备人才日趋减少,建立新的有效的培养体制将有助于重新建立丰富的后备人才储备机制,这其中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小学对体育运动的开展措施。而“北理工模式”正是将培养目标逐级扩大,从娃娃抓起,提高整体身体素质,从小学起因材施教,注重将体育回归教育,而非强度负荷的增加,更多的是从下一代儿少上提高种族的身体质量,扩大选材范围,建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3.5.4 解决了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在“北理工模式”下培养的运动员,除本身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外,还在学校学到了一些文化生所学不到的技能与特长,从而增加了运动员退役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很好地解决了竞技体育人才选拔高淘汰率所带来的运动员出路问题。

  3.6科学发展观下的体教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利用教育系统建立新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大势所趋,在教育系统打造一条新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通路,实现普适教育通路基础上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解决目前困境和实现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体教结合变化,使其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更,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体”归属于“教”,要把“体”看成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这样来理解“体”,其本身就是教育系统的家族成员;其二是“教”在先,教育系统必须一马当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竞技体育人

  才培养的责任来。学校体育必须成为普通教育的内核,在努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同时,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学校体育的功能角度看,我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所造成的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隔离使得学校体育功能缺失严重。竞技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拓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范围和提高运动水平,在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学校的声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获得经济效益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因此,为完善学校体育的功能,教育系统应该主动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

  4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们看到的“北理工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理工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仅停留在“高中—大学—职业队”,缺乏了小学这一普及面,而这也是造成我国后背人才日趋不足的一个原因。“北理工模式”的实施会遇到诸多阻力,如缺乏资金政策支持、教练员运动员培养体系不完善、试点覆盖面狭窄等等原因。

  借鉴日本韩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不难发现,他们足球人才的流动、更新速度都相对较快,其培养是主要依托学校体育,各年龄段都是有相对应的足球俱乐部与比赛,训练中心扮演的的角色也只是起辅助作用。这样的培养模式使足球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时刻处于流动状态,不断更新。然而这对于我国举国体制下单一的职业化梯队培养、训练中心起主导作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在足球人才的培养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也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霞,王廷俊.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体教结合模式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162-164.(d)

  [2]卢志成,刘华荣,裴琨.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6):7-8.

  [3]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和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32 (1) :61-64.

  [4]刘浩,薛俊,赵勇.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

  [5]李文清.欧洲足坛青训体系现状扫描[J ].足球世界,2005 ,7 :16.

  [6]王朋涛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15-16.

  [7]马志和,张林,郭培,等. 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 ,29 (1) :18-21.

  [8]运快生,金晓平.日本足球运动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原因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548-551.(548-549)

  [9]贺新奇,张延安.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道路的规模设计[J].中国体育科技,2009,4(45):55-61.(57)

  [10]时卫东,潘日春,等.“北理工模式”培养我国高素质足球人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62-67.

足球的开题报告(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