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我国司法体制不断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推行执行审判公开制度。执行审判公开制度是指在执行案件中,允许当事人、社会公众和媒体等各方面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和参与的制度。为了了解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情况,本报告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就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执行审判公开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实施情况较好。首先,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法律依据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审判法》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在执行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且该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普及。其次,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方式多样而灵活。目前,我国各级法院普遍建立了执行庭和执行法官公开办公制度,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法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了解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也可以通过旁听、监督庭的方式来参与执行活动。再次,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监督机制逐渐完善。各级法院设立了专门的执行监督部门,负责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执行活动的公正和透明。
然而,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落地情况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法院,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不够到位,执行庭和执行法官公开办公的情况比较少见,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也不高。其次,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宣传和普及还有待加强。虽然《执行审判法》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最后,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各级法院设立了执行监督部门,但在实际运行中,一些问题的监督和处理还存在困难和不足。
综上所述,执行审判公开制度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实施情况总体上是较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效果,建议加强对基层法院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对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加强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执行活动的公正和透明。只有不断完善和推进执行审判公开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执行审判公开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本报告旨在对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提供有关决策者对该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的参考。
经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执行审判公开制度使得当事人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在执行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随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包括执行进度、执行结果等信息,避免了信息的不对称。其次,执行审判公开制度增加了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参与。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旁听庭审、监督庭审等方式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确保执行活动的公正和透明。同时,媒体的参与也使得执行活动的公开程度更高,增加了对执行活动的舆论监督。最后,执行审判公开制度增强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执行活动的了解和参与,使得他们对司法的公正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司法的信任感。
然而,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还不够全面和彻底。虽然大部分法院建立了执行庭和执行法官公开办公制度,但在一些地方和基层法院,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情况还比较薄弱,执行活动的透明度有待提高。其次,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宣传和普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执行审判法》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执行审判公开制度了解不够,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最后,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各级法院设立了执行监督部门,但在实际运行中,一些问题的监督和处理还存在困难和不足。
综上所述,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实施效果,建议加大对基层法院的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加强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执行活动的公正和透明。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推进执行审判公开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调查报告 篇三
审判公开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司法准则,也是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诉讼原则。为了落实审判公开制度,增强人民法院审判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最高法院将其作为司法改革的世纪主题之一。我院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各种审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为“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以公开促公正”,我院高度重视审判公开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办公办案条件,落实审判公开制度,除了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特殊情况外,对绝大多数案件的案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予以了公开审理。主要有:
(一)审前公开。为方便当事人诉讼,我院在立案厅配置了立案须知、操作流程等告示牌;特地安装了电子屏传播每日审判信息;在审判厅外设置专门公告栏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同时设立违法违纪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审理过程公开。法院审理案件的活动,包括证据的提出、调查与认定等?牫?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以外,一律在公开的法庭上进行,允许公众旁听,允许新闻媒介采访、报导。椐统计,自20xx年以来,凡依法应公开审理的案件公开开庭率达到100%。
(三)审判结论公开,即公开宣判。将判决结论以公开的形式宣布,允许公众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宣判的案件,先期公告宣判的时间和地点;当庭宣判的,在法定时间内及时送达判决书。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公开的范围还不够大。实践中,对于审理减刑、假释案件,一般都是采取书面形式进行,即根据刑罚执行机关提出的减刑、假释建议书裁定。这类案件事实上并没有纳入公开审理的范畴。
(二)公开的程度不够,公开的方式有限。囿于我院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一些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难以公开审理,已经公开审理的,也由于法院条件的简陋,影响了审理的社会公开面。目前我院对案件的公开方式,还主要限于在审判厅公开审理和公开宣判。由于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还没有主动通过媒体、网络向社会公开,公民对案件情况的查阅基本上只能通过借阅档案来获得。
(三)公开的实质意义还不够明显。公开审理要求法院对案件的实质性审判活动,即对案件证据的采用、事实的认定、对当事人是非责任的`评判都应在公开的法庭上进行,法官只有通过法庭审理,才能形成对案件的认识,作出裁判。而我们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公开审理还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法官在开庭审理前过多界入诉讼,通过对证据的调查收集和对当事人的询问,事实上已经开始了对案件的实质性审理,评断意见也已经形成,使得先定后审存在可能。此外,由于目前的审委会制度和院、庭长审批制,造成审理与判决脱离。
(四)法律规定不尽完善。尽管我国诉讼法确认了审判公开原则,也规定了违反公开审判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并发回重审。但对实践中违反审判公开原则,对不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的情形,则缺乏进一步的规定。如有关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商业秘密等案件,属于不应公开审理的,由于审判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或其他原因,对这些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实际上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了损害,有些是精神的,有些是物质的,对于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补救呢?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两个《办法》,也没有相关违反审判公开原则承担责任的规定。
三、建议
(一)进一步探索新形式,扩大公开审判的范围。目前,我们对裁判文书的公开还主要限于旁听的形式,不
但旁听群众有限,宣判时仅宣读裁判文书也是不够的。以后应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将裁判文书通过媒体、网络向社会公开,将裁判文书认定的事实、证据,下判的理由、法律依据以及裁判结果向社会公开,准许公民自由查阅和接受社会监督。法律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公开裁判文书是现代各国司法制度的通例,一中院已经建立起专门的网站,通过网络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裁判文书。这一举措真正完整地体现了公开审判原则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应当扩大公开审理的案件范围,减刑、假释案件应尽可能地公开审理,公开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不少法院都已采用了这一做法,既增强了审理案件的透明度,又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质量,对促进服刑犯人接受教育改造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灵活掌握案件公开的程度。法律规定应当公开审判的案件,除了休庭评议之外,涉及审判过程的其他环节,应根据个案情况灵活处理公开的 “度”。对于哪个环节应公开,哪个环节不应公开,或是公开的内容是什么,尽管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规定,但在具体操作时,法官完全可以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前提下,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比如,在涉及个人的隐私时,或是证人出庭作证时,法庭可以宣布暂时禁止公众旁听,等这一环节审理完毕再恢复公开。同样,在审理一些法律规定不
公开审理的案件过程中,如果当事人要求公开某个环节或法庭认为某个环节公开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也可以公开这个环节的审判。
(三)完善立法规定。上文谈到了现行法律对违反审判公开原则的法律后果和责任追究缺乏完备的规定,因此,我们建议,立法部门应以出台“办法”或其他的方式规定追究违反审判公开原则的具体责任人员应负的法律责任。这样,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审判公开原则在诉讼中的地位,而且对切实增强审判人员的办案责任心,树立程序正义的新理念,确保审判公开原则的全面贯彻执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朱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