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经典3篇】

时间:2012-09-03 02:39: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备受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研报告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调研发现,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养老金水平低、养老金发放不及时、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这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其次,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不足。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存在、政策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他们往往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领取条件存在模糊认知,甚至出现了一些居民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这种认知不足导致了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率不高,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最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与城市养老保障问题之间存在差距。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水平普遍较低。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较低,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保障也相对薄弱。这种差距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待遇不公平,加剧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本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保障的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

其次,加强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养老保险的认知水平。通过开展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和养老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待遇与城市老年人保持基本公平。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保障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解决。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认知水平以及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才能够实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目标。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xx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xx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x%,预计到xx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

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xx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x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