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 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伦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旨在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中国社会伦理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为社会伦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报告发现,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在过去一年中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媒的普及下,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泛,意见表达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使得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伦理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伦理建设带来了挑战。
其次,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化特征。在社会舆论中,人们对于伦理问题的关注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一些重大的伦理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激烈讨论和情绪化的争议。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对伦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这种情感化的舆情特征既反映了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需要我们在处理舆情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的言辞和行为对社会伦理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再次,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呈现出较高的社会参与度。报告发现,在过去一年中,社会舆论对于伦理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增加。公众对于伦理问题的关注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界和专家领域,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伦理问题,并参与到伦理讨论和决策中来。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伦理的民主化和大众化趋势,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于公众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引导,确保社会舆论对于伦理问题的参与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后,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在过去一年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一些舆情事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偏见扩散的问题,这导致了舆情的误导和偏颇。另一方面,一些舆情事件过度炒作和情绪化,给社会伦理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社会伦理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和偏见,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理性和正面。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的发布,不仅为我们了解社会伦理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社会伦理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伦理舆情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伦理的研究和引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伦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的发布,为我们了解社会伦理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社会伦理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发现,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媒的普及,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泛,意见表达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使得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伦理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伦理建设带来了挑战。
报告还发现,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化特征。在社会舆论中,人们对于伦理问题的关注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一些重大的伦理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激烈讨论和情绪化的争议。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对伦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这种情感化的舆情特征既反映了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需要我们在处理舆情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的言辞和行为对社会伦理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报告还发现,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社会参与度明显增加。公众对于伦理问题的关注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界和专家领域,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伦理问题,并参与到伦理讨论和决策中来。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伦理的民主化和大众化趋势,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于公众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引导,确保社会舆论对于伦理问题的参与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而,报告也暴露出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一些舆情事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偏见扩散的问题,这导致了舆情的误导和偏颇。另一方面,一些舆情事件过度炒作和情绪化,给社会伦理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社会伦理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和偏见,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理性和正面。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伦理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社会伦理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伦理舆情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伦理的研究和引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 篇三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017-2018)》26日在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网络伦理论坛上发布。报告指出,根据2010-2016年的数据显示,制度伦理、职业伦理、人际伦理的舆情热度排在前三位。制度伦理舆情事件数量最多,这一领域的伦理冲突主要集中于行政权力和私权之间的冲突。职业伦理中,警民关系
、医患关系是两个热点。企业伦理舆情集中在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安全性方面。人际伦理方面,与老人、儿童、青少年、孕妇等相关的舆情词汇成为高频热词。此外,在家庭伦理领域,与一老一小相关的伦理舆情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当下的社会伦理现状。《报告》提出,当代伦理秩序的重建,以社会结构的变革——从家族到家庭、从熟人到陌生人、从现实到虚拟的变化为背景。对此,重建伦理价值体系,首先需要借助大数据等量化研究方法呈现网络伦理舆情状况,结合质化研究方法,探究伦理失范的症结所在。其次,深入剖析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具有活力的文化资源,探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三,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理性的态度加以客观解读,引导公众在讨论中逐渐达成社会共识,实现构建和谐有序社会伦理价值生态的目标。
报告由“场域视野下的网络伦理舆情评估”“网络伦理舆情高频词词库构建”“2017-2018年度中国社会伦理舆情运行特征素描”“2017-2018年度中国社会伦理场域舆情特征素描”四个章节组成,旨在呈现当下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状况,为进一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
此外,论坛设“家庭伦理与网络社会行为伦理”和“媒介伦理与媒介素养”两个分论坛,与会学者针对网络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的伦理秩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伦围绕“网络伦理构建的着眼于着手处”“互联网公共空间与公民素质”“万物互联时代的网络伦理学”等主题作主旨发言。
本论坛由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相关消息:
26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社会伦理舆情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6年,中国的伦理舆情事件中,“社会与法”类事件最多,占比过半。从热点伦理事件的省域分布来看,北京、河南、广东列前三位。
3月26日,由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网络伦理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网络时代伦理价值体系重建”为主题,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发布了《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017-2018)》。据介绍,该报告以权威数据源作为研究基础,力图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当下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状况,并为进一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
报告称,社会伦理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家庭、人际、企业、市场、环境等子领域,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
这份报告的研究显示,2017-2018年度伦理舆情事件中,“社会与法”类事件最多,占比超过50%,“时政”与“民生”类次之,均为13%。
报告分析,从社会性事件及涉法事件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说明公众对于那些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及争议性的事件更感兴趣。
从伦理舆情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调查显示热点伦理事件大多集中于地市级城市,占比39%,县级市及以下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事件占比约20%。一线大城市伦理事件占比最少,仅为5%。从热点事件的省域分布来看,北京最为集中,其次是河南和广东。
报告称,伦理舆情集中某些省域的现象,与该区域人口数量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多样有很大关系。北京、广东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更强。加之本区域媒体数量众多,用户借助自媒体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强,为伦理舆情的发酵和传播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在26日举行的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就网络伦理的构建、互联网公共空间与公民素质、媒介伦理与媒介素养等话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