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篇一
在教育界,拿来主义是一种备受争议的教学方法。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借鉴和利用他人的经验和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的支持者认为,通过利用他人已经开发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拿来主义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会导致教师变得懒散,缺乏独创性。
在一所小学的一堂课上,我亲眼目睹了拿来主义课堂的实施。这节课的主题是数学中的减法。教师没有准备传统的教学材料,而是选择了一本名为《数学游戏》的教材。这本教材以趣味的游戏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和推理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本教材,并解释了如何使用它。接下来,教师组织了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这堂课的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在游戏和活动中积极参与,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数学问题上。课堂上,学生们进行了多次小组竞赛,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减法问题来获取分数。这样的竞赛氛围鼓舞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为自己的小组争取更多的分数。通过这种竞争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减法的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在这堂课的结尾,教师组织了一个小结环节。学生们通过游戏和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总结了减法的规律和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从游戏中获得的收获得以巩固和提升。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通过这堂课的观察,我对拿来主义课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拿来主义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借鉴和利用他人已经开发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当然,教师在拿来主义的过程中也需要灵活运用,将资源和方法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篇二
拿来主义是一种备受争议的教学方法,但在适当的情况下,它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效果。在一所高中的一堂语文课上,我亲眼目睹了拿来主义课堂的实施。这节课的主题是诗歌赏析,教师并没有准备传统的教材,而是选择了一本名为《诗画人生》的诗集。这本诗集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教师希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先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本诗集,并解释了如何使用它。接下来,教师选取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赏析。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这些诗歌,然后引导他们进行个人理解和感受的分享。学生们积极参与,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示了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分析,学生们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还鼓励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这堂课的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在赏析和讨论中,不仅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启发和借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拿来主义的方法,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经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更深刻的兴趣。
通过这堂课的观察,我对拿来主义课堂的实施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拿来主义课堂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借鉴和利用他人已经开发的诗集和赏析方法,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当然,教师在拿来主义的过程中也需要灵活运用,将资源和方法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篇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师: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状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
(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羹”“吝”错的比较多。)
师(点评):“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吝”字要注意写法。
师:(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
师:(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为什么不开门见山?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齐来读一下。(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生:“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
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
生: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
师: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
生:先破后立。
师:很好。(板书:破、立)
师: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学生朗读第三段)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十分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
师:第三段写了什么呢?
生:还在写“送去”。
师: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
生:“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
生:后果。
师: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
生: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师:怎样“拿来”呢?我们一齐来齐读第七段。(生群众朗诵)
师:(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在那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陈纤叶同学提问说:为何要写到“大宅子”?大家思考一下。
生:其实我觉得那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的文化。
师:嗯。
生: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就用一把火烧光,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极端现象,全盘否定,作者骂这些人是“昏蛋”。羡慕这些旧主人,理解大宅子里的一切,全盘肯定,作者也不赞同,所以说他们是“废物”。作者在那里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师:是下定义吗?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八段的第一句话。
生:譬如罢!
师:譬如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我认为是比喻论证。
师:比喻论证,是的,请坐。
大家来看,大宅子,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一个比喻。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就应怎样,不就应怎样。刚才有同学说“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昏蛋”和“废物”分别指对待外来文化时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人,那么“孱头”指什么?
生:懦弱的人。
师:是。“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的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态度,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
师生合:占有,挑选。
师:对。怎样才是“占有,挑选”?请同学们划出“大宅子”里的各种事物。(学生划线)
师:“大宅子”里有什么?
生: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师:这四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类型?鱼翅是什么类型的?
生:吃的。山珍海味。
师:我们能够给它一个说法,叫做“有益无害”,请大家用这种结构方式把后面的三种也概括出来。鸦片是什么类型?
生:有益有害。
师:烟枪烟灯呢?
生:无害无益。
师:姨太太呢?
生:有害无益。
师:我们请刚才笑得比较灿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类型,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生:对于有益无害的鱼翅,作者说“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说,对于外国文化中有益无害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就是吸收。
师:鱼翅有糟粕吗?(师生笑)
生:没有。
生:所以能够大胆吸收。
师:第二种,有益有害的呢?
生:有益有害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第三种,无益无害的,怎样对待呢?
生:仅仅是留一点观赏。
师:第四种呢?
生:要全盘否定。
师:对。作者在那里告诉我们,大宅子里有很多东西,有鱼翅,有鸦片,有烟枪烟灯,有姨太太,那么,怎样对待它们?陈纤叶同学,此刻你能不能自己解决你之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拿来主义”却提到了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面的东西?
陈纤叶:作者提到“大宅子”主要是借此表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有利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取其精华;对于有害的东西,要去其糟粕;无益无害的,就拿来观赏、作纪念;无益有害的,就完全否定。
师:很好。
师:作者在那里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就应是“占有、挑选”的。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刚才听大家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的读法值得商榷。“总之,我们要拿来。”这句话有四个词: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就应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分别重读“总之”“我们”“要”“拿来”)
师:大家觉得要重读哪个词才比较适宜?
生:重读“拿来”。
师:为什么?
生:标题就是“拿来主义”,重读“拿来”,是要强调突出主题。
师:是的。那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重读“拿来”)
师:在这一段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有同学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者可否调换顺序。(课件展示学生所提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能否举手示意我,我想认识一下。
提问题的女生:这是我们整个组的问题。
师:你们是第几组?
生:第三组。
师:好,第三组提出了这个问题。另外还有胡啸、任世业、常惠林、乔璐、杨卓凡五位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使用、存放、毁灭”能不能换成“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这也是在问顺序问题。
我来自深圳,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深圳的同学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提到了第九段的标点。请大家看一下,“鱼翅”这一句,“只不用它来宴大宾”,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分号。
师:“鸦片”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烟枪烟灯”这一句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姨太太”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深圳的同学问我:老师,这四种难道不是并列关系吗?为什么前面是分号,后面三个是句号?我觉得这个问题个性有意思。这天,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第三组提出来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问题,看看标点和语序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看看扬州中学的同学能不能帮深圳的同学解决这个标点的问题。请同学们静思默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
师:有想法能够示意我。好,这位女生。(即刚才提出语序问题的同学)我发现同学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十分好!
生:我觉得第九段和第十段其实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师:怎样对应的?
生:“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能够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能够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能够“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符号也没有用错。
师:大家对这个解释满不满意?
生合:满意。
师:那能不能有点掌声啊?!
(生鼓掌)
师:所以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
师:还有四个组同学对这一段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有一些疑问。我还是把问题交还给大家,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杂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必须的散文笔法,能够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师:杂文不仅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也有同学提了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显示学生所提的问题: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那里的“进步”怎样理解?)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这是反语。
师:很好。“进步”本来是一个什么感情色彩的词?
生:褒义词。
师:这个语境中呢?
生:褒词贬用。
师: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
生:第三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还有,“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那里也是反语,作者表面说只是送出去,见得丰富,显得大度,从后面尼采的那个例子也能看出来,尼采他就说自己是太阳,只想给予别人,不想取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发疯了。他意思就是说,这种只送出去的,是不正确的。
师:所以他的丰富和大度是不是真正的丰富和大度?
生:不是的,只是反语。
师:用反语来到达什么效果?
生:讽刺。
师:好,谢谢你。我们班有哪个同学个性擅长于表演?加上体态语言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大家推荐一下。
生:刘宇。
师:好,来试一下。
生:(带表情)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全班笑,鼓掌)
生:谢谢大家!
(全班大笑)
师:恩,这位同学不仅仅读得好,而且很有礼貌。
师范读: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有意思吧!所以大家看看杂文的语言特点,怎样样?
生:个性生动。
师:你用话筒说,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杂文的语言个性的幽默风趣,很生动。
师:幽默、风趣、生动,很好。但它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什么效果啊?
生:讽刺效果。
师:讽刺效果,犀利,深刻。杂文就是这样貌的,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语言能够形象生动,能够幽默、诙谐,能够讽刺。
师:1934年,鲁迅先生缘事而发,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那么,时代发展到这天,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呢?我们班张煜翀和梁子鸣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为什么?
(师生讨论,有很多精彩发言,略。)
师:鲁迅渐行渐远,但他的思想方法在这天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资源,他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丰盈。所以,这天,在每个青年学生的心里,给鲁迅留一个适当的位置,仍然是一件很有好处的事情。
课后,请大家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篇四
师:从上学到此刻,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就应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之后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这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样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样看?
生4:我觉得就应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就应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但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样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样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但是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就应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就应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就应“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下的文化交流的,也就是说,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样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样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能够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但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但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以前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能够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儿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单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篇五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师:请坐。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拿来主义》(板书)。课前,大家自主学习了这篇文章,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看了大家的问题很高兴,我感觉到同学们不是简单地读了表层的文字,而是深刻地思考了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也颇有代表性,尤其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想回答到位并不那么简单的问题,十分不错。时间的问题,我们这节课一齐来集中处理一些共性的、突出的问题,尽量辐射解决更多的问题。
PPT显示:
1、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主义”?
2、文中采用“大宅子”来论证,到底想说什么?
3、这篇文章的主题(旨)是什么?
师:文章大家很熟悉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哪个同学能主动站起来说说?
生1:文章的开始先讲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我认为主要是想让读者意识到这些主义的危害,为下面写“拿来主义”做一个铺垫,与“拿来主义”做一个比较。
生2:那里主要是批驳这几个主义,为下面立论“拿来主义”。
师:嗯,“立论”,你的意思是那里面有一个议论文结构中“破与立”的问题。
生2:是的。
师:我们明白“破”就是“驳论”,“立”就是“立论”。刚才大家说的能够理解为:批驳“三个主义”是为了“拿来主义”的提出。
生3:老师,刚才你讲到“破”就是“驳论”,那作者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是属于驳斥论点、论据还是论证呢?
师:这个问题很好。看来你有了细致深入的思考。哪个同学试着来回答一下?
生4:我认为,那里就应属于驳论点。
师:驳论点?你能具体地阐释一下吗?
生4:因为“拿来主义”是对“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的反面观点进行批驳、驳斥,指出它们是荒谬的、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就应是驳斥论点。
师:那你(面向生3)觉得这样的解释怎样样?
生3:我不赞同。因为我觉得文中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等,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精辟概括,不能看成是“反面的论点”,只是一种现状的发现与思考,很像议论文的“由头”。
生5:我赞同他(生3)的想法,那里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一种写作顺序。
师:好,大家各执一词。你认为是反面的观点,属于驳斥论点,他认为只是一种现象,是一种写作顺序,是“写作由头”,作者并不是有意识先树立靶子,然后再批判。同学们再自由读读、思考思考,小组之间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哪一种理解更合理、更好呢?
(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生6:我认为前文中所说三个“主义”就应属于本文的驳论点,是批判的靶子。因为,这些“主义”是为“拿来主义”的提出作铺垫的。这些“主义”不好,不对,才有必要提出“拿来主义”。
师:嗯,那里好像又讲到一个“因果论证”。还有没有其它看法?
生7:我认为此处就应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一种社会事实,作者是看到这些现象而引发思考,进而提出“拿来主义”的。杂文个性强调现实的针对性,由社会现象到理性思考,进而寻求解决的出路,这样的文章就个性有好处、有价值了。
生8:就像写议论文需要“由头”一样,作者先看到那些“主义”在社会上存在,才想告诉我们要怎样去做。有人说好的杂文是“匕首”或“投枪”,我想鲁迅先生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匕首投枪”,大概就是因为他敏锐地由社会存在的现象里发现一些深刻的东西,进而对其深入地剖析,探寻救国救民的出路。
师:太好了,你们的认识十分深刻。道理越说越清,我也赞同这些“主义”,是作者看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本文写作的由头。生1敏锐的发现,经过同学们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事实和驳论点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了。对于这篇《拿来主义》,并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先破后立”,而是由一些社会现象引发思考,这种思考无疑更具有现实好处。
师:那么这些“主义”式社会现实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的7-10节,找出体现作者思考的句子,等会我请一个同学说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生9: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
生10:“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板书学生说的句子)
师:这几句,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要怎样样拿来与拿来之后怎样办?几乎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因而在阅读时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并相互参读。作者的思考即《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实际上能够用一句话概括,哪个同学说一下?
生1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嗯,很准确。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能够把“自己来拿”理解成“拿来主义者”?
生12:我觉得能够,这样似乎更好理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就能够解释成,我们要做一个“拿来主义者”。
师:好,我们很多同学的解读水平是很高的,其实“拿来主义者”就是文中所说的——
生齐说:新人。
师:那“拿来主义者”(新人)就应做一个怎样的人?
生13:“他占有,挑选”。
生14:“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这样看来,《拿来主义》的后半部分,是在描述“拿来主义者”(新人)是怎样的人,就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就应具备“拿来主义”这种文化意识。而不是在论证“怎样拿来”这件事情,更不是在带给“拿来”之后怎样处理的方案。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描述的社会现状,也好理解作者在那特定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现实好处了。
师:这部分使用了一处明显的比喻论证,大家发现没有?
生齐说:“大宅子”。
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大宅子”是不是就好理解了呢?我们一齐来梳理一下,看看文本中提到的那位青年人对待“大宅子”有几种态度?
生15:不敢要的;放火烧的;全盘理解的,包括吸食鸦片;还有“占有,挑选”的。
师: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这几种状况的?
生16:不敢要的是“孱头”;放火烧的是“昏蛋”;全盘理解的,包括吸食鸦片是“废物”;占有,挑选的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师:好,分析很准确。第四种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因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也说了,因为他占有、挑选。其实大家在刚才的分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了一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叫“排除思维”(板书)。什么是“证伪思维”?(PPT显示)
我们应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多可能全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见解、办法,然后逐一分析各种主张、见解、办法所具有的负面因素,消极影响,将其一一排除之,最后确立负面因素较小,用心影响较大的那一主张、见解、办法作为论者的主张、见解、办法。这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排除思维”。
师:对这个方法的思考与印证,大家能够参照阅读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我的五样》(苏教版必修一)。你能够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赏读毕淑敏笔下“人生的五样”,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师:好,透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这篇文章的的主旨似乎也慢慢明朗化了,哪个同学能总结一下呢?
生17:我认为“拿来主义”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8:我认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就应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因为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作者主要是想告诉我们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包括“大宅子”的运用,作者也是想更形象,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做一个怎样的拿来主义者。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我们要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有具体做法的拿来主义者”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是的。
生20:我想补充一下,可能会更好理解。文中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还有后面鲁迅先生的简炼概括“占有,挑选”等,更准确的说是“拿来主义”的含义,不是《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主旨。
师:很好,你从微观入手进行宏观把握,思维清晰,而且比较准确,也就是你是同意后面这个学生说的观点。
生20:嗯。
师:请坐。关于主旨,老师也看到很多不同的说法,恐怕语文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人说这篇文章是说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也是不赞同这种说法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开始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分析中,不明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鲁迅先生举例之前说的话——“别的且不说罢”——这就是说,本文仅仅是以“学艺”方面的事为例子说一说当时的一种倾向,即当时人们“拿来”意识的缺乏,只是一味地“送去”。所以,不能仅仅视为“学艺”方面的事。
师:我个人认为决定《拿来主义》的主旨是以鲁迅先生的最根本关切为依据。很显然,他要人们把“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文化意识,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生21:(举手,老师示意站起来)老师我同意你的看法。因为,“礼尚往来”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就是交流、沟通中有“往”有“来”。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具有开放意识的民族或个人,在各种交流、沟通的活动中,不要只是一味地“送去”,应对对方的东西“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要概括之就是“占有,挑选”。
师:太好了,你比老师要高明啊,理解十分透彻,表达铿锵有力,老师为你高兴。(大家不约而同鼓掌)是的,鲁迅先生提示人们要努力践行“拿来主义”这种文化意识,从而构建起一种自尊、自立、健康的交流文化。
师:我们的思维一步步深入,很多东西也慢慢理清,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既然鲁迅先生把“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来说,那么我们能不能深入剖析一下其基本精神呢?这个问题大家相互讨论一下,能够再次的浏览文本。
生22:“拿来主义”首先是拿来,拿来就是主动“来拿”。那里有一种主动的精神含义。
师:请坐,很好,用心咀嚼了文字,说到要害。(板书“主动”)其实文章最后一段也有明确的印证,我们要主动拿来。还有没有其它发现?
生23:文中告诉了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师:嗯,你也概括一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含义?“脑髓”?“眼光”?这些对于一个人而言主要是用来——
生23:思考、分析问题。
师:不错,对,是分析问题的。(板书“分析”)还有没有其它同学补充?
(教室安静,大家思考,有的同学在翻书)
师: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正常状况下,我们拿来东西是为了什么?
生24:(突然一声)使用,是为了使用。
师:文中有没有相关的提示?
生24:有,最后两段就能够印证。
师:你来读一下相关文字吧。(生读书)
师:很棒,读的时候明白在“用”的地方重读,你反应也很敏捷。那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我们不能为“拿来”而“拿来”,而要着眼于用,要致用才更有好处。(板书“致用”)
(生们点头)
师:大家一齐看黑板“主动”“分析”“致用”,这是“拿来主义”的精神维度,也是“拿来”的三个原则,构成一个可操作的系统。
师: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我们大家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有着很好的思考力。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三个问题(显示课初问题的那一张PPT)。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理清了杂文的特点以及阅读杂文的思路,初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会了一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叫“排除思维”也明确了作者的主张与见解;在解决第三个综合性的问题时,我们明晰了文章的主旨并清晰地认识到“拿来主义”是一个由“主动、分析、致用”构成的系统,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能明确拿来主义的内涵,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好,下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篇六
:《拿来主义》写在1934年,收在《且介亭杂文》一书中。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搞笑地嫁接在一齐,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拿来主义”究竟是何种主张呢?让我们一同研读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
师: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生1:是针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提出的主张。
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生1:第一段提到“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这些都是艺术方面的事例。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依据?
生2:还有最后一段说到“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师:没错,这些都是在提示我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中外文化交流提出的主张。课文第五段和第七段鲁迅先生明确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实行“拿来主义”,在第一、三、四、六这几段中鲁迅先生还提到了哪几种做法?这些做法的实质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师:送来的后面有主义吗?
生(齐):没有。
师:鲁迅先生没有说送来主义,我们能够加上两个字称这种做法是“听凭送来”。
师:闭关主义交不交流?
生(齐):不交流。
师:所以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拒绝交流。这种做法的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生:落后……被枪炮打开大门……
师:读一读原文。
生(齐):被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师:所以闭关主义后果就是?
生:落后挨打。
师:被打破了大门碰了钉子后为什么就变成了送去主义?
生3:因为我们被打怕了,送去是为了讨好列强。
师:没错,所以送去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
生:媚外……讨好……
师:不错,这就是一种讨好媚外的行为,大家能够参看注解6、7的解释说明。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是讽刺……是反语……
师:这是鲁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它的真实含义是?
生:讨好更深一步了!
师:对,就是讨好媚外的程度加深了,加剧了。我们齐读第一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样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能找出原文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齐):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所以第三段开头说“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含义是什么?
生:反语……讽刺……
师:对!这是在讽刺以为送去的做法。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花子……乞丐……
师:所以送去主义的实质是?
生:沦为乞丐。
师: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不是……是打发……施舍……
师:的确是打发施舍,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呢?在第几段?
生:第四段。
师:我们齐读第四段。
生齐读第四段。
师:“抛来”和“抛给”又什么不同?仔细体会一下。
生4:“抛来”感觉上是平等的,而“抛给”明显是一种施舍。
师:有道理,抛给带着歧视理解方的味道。明明是“抛给”我们的残羹冷炙,鲁迅先生偏偏说是“送来”的,这是什么意思?
生:是讽刺。
师:是讽刺列强的伪善,把抛给我们的残羹冷炙打扮成送来给我们的。看看列强都送来了些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
师: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是日本货还是中国货?
生:就应是日本的。
师:“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商人为了不亏本,将日本货品的商标撕下来,印上“完全国货”的字样,照样卖给中国人。
师:列强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鸦片?
生: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心灵。
师:还能够捞走?
生:中国的财富。
师:其他的东西呢?比如,日本货?
生:侵占中国市场……挤压中国民族工商业……
师:所以我们听凭送来的实质是?
生(齐)受到毒害、掠夺。
师:我们不断受到毒害和掠夺,会失去什么?
生:主权……自主……
师:鲁迅先生用如此之多的笔墨写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听凭送来的危害,为什么?
生5:是用错误做法的危害反衬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师:很好!从论证方法上说,这是什么论证?
生(齐):反面论证。
师:这些错误做法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越是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那么我们就应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鲁迅先生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述这个问题?
生:比喻论证。
师:第八段都有哪些本体?
生: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
师:不错,大宅子比喻什么?
生:外国文化。
师:孱头的做法是什么?
生:徘徊不敢走进门。
师:在大宅子面前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什么?
生:害怕借鉴不敢借鉴的人。
师:昏蛋的做法是?
生:大怒,防火烧光。
师:这类人比喻?
生:盲目排斥外国文化的人。
师:废物的做法是?
生:欣欣然理解一切。
师:这类人比喻?
生:全盘理解外国文化的人。
师:这是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和做法,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第九段的比喻论证用了哪些本体?
生: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师:鱼翅比喻什么?
生: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师:对!是有益而无害的一部分。
师:吃掉鱼翅也就是比喻?
生: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师:鸦片比喻什么?
生:外国文化中的糟粕。
师:糟粕?糟粕能够送进药房?
生:是有害也有益的东西。
师:不错,鸦片比喻的是外国文化中益害并存的资料。对这部分资料怎样做?
生:使用其中有益的部分。
师:对,用其益而避其害。烟枪和烟灯为什么送进博物馆?
生:用来警示后人……当反面教材……
师:那么烟枪烟灯比喻什么呢?
生:外国文化中害大于益的部分。
师:就应如何对待?
生:存放,发挥其反面教材的价值。
师:姨太太比喻?
生:外国文化中的糟粕。
师:怎样对待呢?
生:毁灭……抛弃……
师:对,这是拿来主义者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和做法。错误的做法分析了,正确的做法也了解了,该总结一下了,请大家朗读第十段。
生齐读第十段。
师:我们来概括一下拿来主义的含义。
生6:拿来主义是送去主义相对,是对外国文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占有、挑选、创新的一种态度和做法。
师:总结得很完整,是一种批判地借鉴学习的态度和做法。这种态度和做法对继承本国文化遗产同样重要。鲁迅先生在《论“旧形式的采取”》和《〈木刻纪程〉小引》中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屏幕投影:“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论“旧形式的采取”》“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木刻纪程〉小引》)
师:这种批判地借鉴继承的态度做法是否只用于文化问题方面?
生:不是……各方面……
师:的确,在中外交流的诸多方面,诸如经济、科技、军事等,也应当采用拿来主义,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那么我们就在中外交流这个大背景下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屏幕投影: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占有,挑选”,你认为就应先挑选还是先拿来占有?2.江泽民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谈谈你对拿来主义和自主创新的看法。3.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他对“送去”持什么态度?4.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形势,谈谈你对“送去”和“拿来”的看法。5.鲁迅先生说“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是“抛给”中国的“残羹冷炙”,是“送来”的。当今的法国化妆品、美国大片和日本的电子产品甚至汽车依然在中国市场受到热捧,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现象?)
生分组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讨论意犹未尽,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听听你们的观点。
生7:我说说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就应先挑选再占有。
师:你和鲁迅先生的观点不同。
生:是的,如果不挑选就拿,外国文化中的糟粕就会进入中国,并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不见得好消除,就应将外国文化中不好的东西挡在国门之外,这样再拿来占有会比较安全。
师:有道理,要安全地占有。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8:我认为要先占有再挑选。拿到手里才是自己的东西,才能从容仔细地去挑选,挑选出精华,如果东西在别人手上,也许就不能从容地挑到好的东西了。所以,就应先占有再挑选。
师:也有道理。还有补充意见吗?
生9:我也认为要先占有,鲁迅先生说了占有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不好的东西我们能够改造它、毁灭它。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拿来主义者首先就应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齐):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沉着勇猛就是要求我们?
生:大胆去拿。
师:有辨别不自私是要求?
生:不被拿来的坏东西腐蚀。
师:真正的拿来主义怕不怕拿来坏的东西?会不会拿来就用?会不会被坏东西影响?
生(齐):不会!
师:大胆拿来之后,他会怎样做?
生: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对,他会加以辨别,会区别对待。看来只有全面理解文章,才能深刻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啊!拿来和创新的关系你们怎样看?
生10:我认为拿来和创新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借鉴学习别人的东西之后,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状况加以改造创新,使拿来的东西和自己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这套理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典型的拿来后的创新。
生11: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可见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所以必须要在拿来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自己的状况加以创新。
师:是啊,创新多重要。如果我们只拿来不创新,会怎样呢?
生:变成外国的附庸……山寨……
师:看来山寨现象值得警惕啊!牛顿说自己成功的原因是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拿来就是为了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如果不创新就永远超但是巨人。在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产品中有没有拿来之后创新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生12:有,腾讯QQ软件就是。它借鉴了MSN这种网络通讯工具,但又创造性地赋予它各种强大的娱乐功能,使自己超越了MSN。
师:说的好。继续下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对“送去”持什么态度?
生13:鲁迅先生不是反对所有的送去,我们也不可能只拿来而不送去。鲁迅先生反对的是以讨好媚外为目的地送,反对的是我们处于被掠夺地位的无奈地送去。
师:那他就应赞成怎样的送去?
生13:平等交流地送。
师: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没有著名的“送去”“拿来”的事件?
生(齐):有!
师:这些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请历史课代表来说一说!
生14:玄奘万里取经就是“拿来”,鉴真东渡就是“送去”,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既有拿来也有送去。他们将中国古代礼貌传送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为世界礼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师:真不愧是历史课代表!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该怎样拿,怎样送?
生15: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鼎盛也体此刻它能广泛地拿来和谨慎地送去。此刻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送去和拿来都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做到送去得不媚外,拿来得有选取,这才是明智之举。
师:说的好!最后一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鲁迅先生说香粉、电影、日本货都是“送来”给我们的,可我们此刻都爱看美国大片,你们的妈妈可能就有用法国化妆品的,家里用的可能就是日本车,怎样看这种现象?
生16:鲁迅先生说的“送来”实质上是倾销、掠夺,带有压迫性的。而此刻我们使用法国化妆品开日本小汽车是建立在平等贸易基础上。这和鲁迅先生说的“送来”性质完全不同。对于这些能提高生活质量、给生活带来便利的高科技产品我们要大胆拿来,而且只有拿来后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创造更高水平的产品。
生17:我认为当今时代和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的确不同,过去的送来是掠夺和倾销,而此刻进口商品的出现是贸易的结果。但由于国外一些产品的质量、技术要比国内产品好,所以这些产品进入中国,必然会使国内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使之能与外国产品相媲美,才不会在与外国产品的竞争中落败,才不会使进口商品成为“送来”的东西。
师:说得不错!在日本汽车制造业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口国内销,三流产品送中国。很多国家在中国设立工厂,利用中国的资源为他们创造了大笔财富,把产生的种种废物和污染留在中国,而中国人赚到却只是一点点可怜的汗水费,无法得到一点核心技术。这些是不是另一种“送来”?值得每一个认真思考。
师: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屏幕投影)在新时代的中外交流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依旧是我们的行动的圭臬,谨记先生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批判地借鉴外国的经验、技术,透过“拿来”来创新,做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屏幕投影)1.学习《拿来主义》是为了继承鲁迅先生辩证的态度、批判的精神。让我们用拿来主义者的眼光审读《拿来主义》,找找《拿来主义》的瑕疵。
2.结合“拿来主义”的思想,谈谈你对山寨现象的看法。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