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成长笔记范文 篇一
我的宝贝终于要上幼儿园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担忧。为了能够记录下宝贝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我决定写一份幼儿园成长笔记。
第一天,我带着宝贝来到了幼儿园的大门口。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园区,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们热情地迎接着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我和宝贝一起走进了教室,看着他有些紧张的表情,我轻轻地安慰着他,告诉他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他会在这里交到很多朋友。
宝贝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每天早上,他都会兴高采烈地起床,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一起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宝贝学会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认字、画画、唱歌等等。他还参加了各种活动,比如运动会、表演等,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自信。
通过幼儿园的生活,宝贝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每天晚上,宝贝都会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和衣物,准备第二天的幼儿园生活。他还会主动帮忙做家务,比如摆放餐具、整理玩具等。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宝贝在幼儿园的成长真是让人敬佩。
幼儿园的老师们也给了宝贝很多关爱和帮助。每天放学的时候,我都能看到宝贝和老师们亲切地交谈着,笑声不断。老师们耐心地教导宝贝学习,关心他的身心健康,给予他很多鼓励和赞美。我真的很感激这些可爱的老师们,他们为宝贝的成长付出了很多。
回想起宝贝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他在幼儿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独立自主等重要的品质。我相信,宝贝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幼儿园成长笔记范文 篇二
宝贝在幼儿园的第一年已经过去了,我决定写一篇成长笔记,记录下他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
宝贝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他有些紧张,不愿意离开我。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们非常有耐心地安抚他,让他慢慢适应新的环境。我看着他渐渐融入了幼儿园的生活,我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在幼儿园里,宝贝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学会了认字、写字、画画等等。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拿出自己画的画给我看,我看着他认真的表情,心里感到非常开心。
宝贝在幼儿园里还结交了很多朋友。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和我讲述在幼儿园的趣事和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我看着他与朋友们开心地玩耍,我感到他在幼儿园得到了很多快乐和友谊。
通过幼儿园的生活,宝贝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很多良好的习惯。他每天都会主动整理自己的衣物和书包,保持自己的物品整洁有序。他还会主动帮忙做家务,比如摆放餐具、整理玩具等。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宝贝在幼儿园中的成长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幼儿园的老师们也给予了宝贝很多关爱和帮助。每天放学的时候,我都能看到宝贝和老师们亲切地交谈着,笑声不断。老师们耐心地教导宝贝学习,关心他的身心健康,给予他很多鼓励和赞美。我真的很感激这些可爱的老师们,他们为宝贝的成长付出了很多。
回想起宝贝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他在幼儿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独立自主等重要的品质。我相信,宝贝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幼儿园成长笔记范文 篇三
近段时间,幼儿园隔壁的小学、周边的民房等都在新建和改造,大批的粉刷匠、泥水匠、木匠等在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每天户外活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总会不自觉地趴在栏杆上目不转睛地观望着工地并讨论着与建筑相关的话题。
在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后,我们决定在幼儿园操场上创设以"建筑"为主题的游戏环境。该创设哪些游戏区域?投放哪些材料比较合适呢?在与孩子及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幼儿园周边有一片竹林,村里的很多村民都是靠竹子养家,练就了一身好手艺,竹屋、竹筐、竹箩、竹篮等都出自他们之手,为此,我们决定就地取材,第一期投放的主材料为毛竹。通过教研组的研讨,我们把整个游戏区分为3个小区域,并在其中投放相应的游戏辅助材料。"衣帽间"主要提供马甲、手套、头盔、工作证等装备行头。"设计院"主要提供图纸、尺、色卡等设计绘图工具。"材料屋"主要提供老虎钳、铅丝、电钻、锯子、榔头等建筑工具以及大量的主材料竹子。
3个区域之间有着一定的工作联系,上一个环节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有利于孩子有计划地去认真完成一件事情。在游戏中,孩子们学到了如何用老虎钳等工具剪铅丝,拧铅丝,如何用铅丝把毛竹绑起来搭房子等技能,搭出了"小小毛竹屋"等建筑物。
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搭毛竹屋了,他们想打造更丰富、更真实有用的东西。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孩子对建造的兴趣,支持孩子持续学习,我们又投放了真实的木头、木板、打磨板等主材料,还投放了滑轮、螺丝、钉子等,再一次满足了孩子们的动手欲望和参与兴趣。
这次我们把游戏场地分成了5个工作区域:设计院、材料准备区、组装区、打磨区、成品区。孩子们在那里可以大胆创作、真实操作。
游戏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不久,孩子们用那些材料完成了木头围栏、滑板小车、板凳、花架、推车等作品,多数是真实可用的,都被投放到班级中使用:有投放到自然角中做花架的,有投放到户外活动用于运输的,有投放到户外游戏中做滑板车的,等等。
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真的被用起来了,孩子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对游戏兴趣更浓了。有一天,有几个孩子看上了幼儿园里一个废弃的6平方米大的沙池,告诉老师想把那里改造成建筑工地。教师欣然同意。这次教师没有投放任何材料,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设计、找材料,尽情地按自己的意愿去游戏。没想到这次孩子玩得更快乐了,游戏内容也更丰富了。
幼儿园成长笔记范文 篇四
在幼儿园竞赛性游戏活动中,陈宸总是以“这个游戏没劲”为理由推诿,宁愿在旁边独坐也不愿意参与其中。
有一次我组织孩子们在教室内玩“丢手绢”游戏。当小朋友们相互丢了手绢又一圈一圈追逐时,坐在圆圈上的陈宸兴奋不已,一会儿拍手一会儿跺脚,为奔跑的孩子加油呐喊。正当我悄悄关注他投入游戏的状态时,他被丢到了手绢。他二话不说,捡起手绢就跑——无比正常。可惜才离开椅子两步,他就捏着手绢站立在圈外不动了:“我不想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不好玩!”
看着他,我的思绪飞速寻找着引导他再次回归游戏的方法。于是,我先安置好其他孩子继续游戏后,来到陈宸身边,悄悄地问:“你是不是怕做游戏时被别人追上?”“是的,我跑但是别人的。”陈宸边解释边用可怜的眼神望着我。听罢,我拉着他说:“走!老师帮你赢!”他使劲挣脱着:“我不想玩,我肯定跑但是他们。”“怎样会呢?你能够丢给我们班跑得最慢的小朋友啊!你觉得谁是我们班跑得最慢的?”“高智芸没我跑得快!”“哎,要不你去试试!”
陈宸鼓起勇气开始了他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丢手绢游戏,他果然丢给了高智芸,也果然没有被抓住。此时此刻他的脸上写满了赢了以后的欢乐。游戏就这样继续进行着。在短短几分钟里,小朋友们好几次丢给了他,尝到了甜头的他,还是一次次地将手绢丢给了高智芸,结果也同样让人兴奋——他赢了!
此时,我再次停下游戏,引导他思考:除了高智芸以外,还有谁跑得挺慢的?“吴音霏也跑得很慢!”可不是!高智芸每次拿到手绢后总是丢给吴音霏,并且赢得比赛。我再次鼓励陈宸试一试,果然他赢了第二个小朋友!
这天是收获的一天,因为一个不合群的孩子最后真正融入到了我们的群众生活中。在此过程中,他也体会到了赢与输在游戏过程中是能够用智慧解决的。同时也了解到敢于与强者较量也是一种很过瘾的体验,期盼在今后的活动中陈宸能够更加用心勇敢地参与每一项活动。
幼儿园成长笔记范文 篇五
每天午睡总让我感到头疼,孩子们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如厕的如厕,脱衣服的脱衣服,赖在活动区不肯离去的仍在玩耍。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谁推人了,谁还不肯睡了,谁又在讲话了,谁手里还拿着小玩意儿了。老师帮着这个,劝着那个,就这样,那几个磨磨蹭蹭的还在挤眉弄眼呢。
午睡是孩子们统一的活动。在孩子们看来,一旦睡下了,就失去了讲话、活动的自由,所以想方设法要在睡前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做完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我告诉孩子们,以后,老师在午睡前五分钟会提醒大家,小朋友可以在这五分钟内做完自己想做的事,过了这五分钟,小朋友就必须上床睡觉了。有了这“睡前五分钟”的提醒,到了午睡时小朋友不再那么忙乱。
有时候,当我们感觉到孩子太烦、太吵、大闹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理解了孩子,满足了孩子。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一下,多释放一些时间与空间给孩子,孩子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工作。
幼儿园成长笔记范文 篇六
每次幼儿用餐前,我总是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持续桌面、地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残渣等放在桌子的边上。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我等所有幼儿用完餐后,将桌子上的残渣弄掉,把桌子擦干净。虽然其间我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持续桌面整洁,但是哪怕我喊破了嗓子都无济于事,总有几组桌面上有那么点饭粒、菜汤、吃完的骨头。
最使我头疼的还是第四组,每次午餐后总是弄得桌上、地上一片狼籍。我多次询问为啥这样,其他小朋友都说是豪豪小朋友把自我撒下来的饭粒、骨头扔到别的小朋友面前,以证明自我吃的干干净净,桌上什么也没有。尽管我不时提醒,可这种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天,午餐的主菜是炸鸡腿,小朋友挺喜欢吃的。我在巡视孩子们的就餐状况时意外发现有一张餐桌十分干净,所有的鸡骨头都吐在了桌子中间的那张餐巾纸上。围着这张桌子的六个小朋友吃得格外开心,连吐鸡骨头这一动作都因那张公共餐巾纸而变得颇有情趣。六个孩子此时此刻如同一家人,围坐一齐共进午餐,那亲乐的气氛,让我这个旁观者都感受到个性的温馨。
我问:“这个办法真好!是谁想出来的?”豪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是我想出来的,这办法好吗?”我说:“好,你们看桌子上干干净净,残渣都在餐巾纸上了。”这一说,豪豪小朋友的“专利”立即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兴趣,并很快得到了推广:其他小餐桌也纷纷仿效。
一张小小的餐巾纸,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又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就餐氛围。豪豪小朋友拿出自我的餐巾纸供大家吐鸡骨头,这是个偶发性的行为,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使之得到巩固和延伸,从而变成了孩子们有意识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