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心得体会(实用6篇)

时间:2017-02-08 01:39: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篇一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小组合作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我参与的小组合作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使团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其次,我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注重与队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进展,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良好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各自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另外,我还学会了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中,任务往往繁杂而复杂,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很容易导致工作重复或者遗漏。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注重合理分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将任务分配到最合适的人身上。通过分工合作,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任务,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我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每个人都要放下个人的利益,以团队的利益为重。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注重培养团队精神,鼓励队友、帮助队友,共同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参与小组合作,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团队合作、沟通、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我在小组合作中学到的重要课程。我相信,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我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篇二

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我参与的小组合作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小组合作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使团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其次,小组合作让我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注重与队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进展,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良好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各自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另外,小组合作还教会了我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任务往往繁杂而复杂,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很容易导致工作重复或者遗漏。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注重合理分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将任务分配到最合适的人身上。通过分工合作,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任务,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小组合作让我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每个人都要放下个人的利益,以团队的利益为重。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因此,我在小组合作中注重培养团队精神,鼓励队友、帮助队友,共同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参与小组合作,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团队合作、沟通、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我在小组合作中学到的重要课程。我相信,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我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篇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新课标的需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力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以全球当地苹果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销售苹果的故事情境,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2.内容具体,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0.9×3的竖式怎样写;验证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不是相同的等。这样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3.分工合理,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畅。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学列举算式,另一部分学生则猜想积的小数位数,最后一起验证积的小数位数是否等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这时同学们分工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个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验证,得出了结论,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讨论,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交流、评价、讨论、提高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进行生生互助,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适当给予奖励。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让学生根据秦冠和富士的不同单价,列出两个不同的竖式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让掌握的较好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其他的成员带着自信的帮助完成了学习任务,同学们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和提高!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不断实际和研究,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入。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篇四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 恰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要想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需要选好合作内容,并在分组分工、合作技能、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在培养良好合作习惯的基础上,抓准时机开展合作学习。下面我就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良好的合作习惯,有效合作过程的保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使群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1、积极参与的习惯

  即每一个学生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与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在摸球实验前,我就让小组长进行分工,谁摸球,谁记录,谁数次数,谁监督等,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同时还提出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这样,大家就会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让摸球实验顺利进行。

  2、倾听的习惯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因此,我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一)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打岔,不插嘴;(二)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适当的时候用笔记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听后思考,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在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想法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勇于发言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自身思维方式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着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多,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少。因此,我常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条件允许时还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4、守纪的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合作学习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二、恰当的合作时机,迸发思维的导火索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

  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

  1、独立思考后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平时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老师却不深入到小组内参与学习,也没有掌握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学生有没有困难,而是一会儿就看看表,有时间的话就继续学生的随意讨论,没有时间的话,一声令下,讨论就要嘎然而止,哪怕学生没有讨论完,哪怕学生正讨论得激烈,教师也全然不顾,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老师控制得已毫无自主,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一定要给足时间、做好调控,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2、产生疑问时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习题:小红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红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我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预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3、探究规律时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直角三角形中任选一种)。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提问: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另外一个图形吗?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把自己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找出哪些图形是学过的;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个新拼成的图形面积和原来的三角形面积存在着什么关系?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小组讨论,运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初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研究中,找到了规律,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种策略和结论。

  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让自己小组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在“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不要否定其他的的学习方式,替代其他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共同运用,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丰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篇五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一方面,高效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手段之一,学生自主性的高度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最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效课堂也不能偏废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点是高效性。现在我仅就导学案的设计浅谈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

  第一,学案导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这种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前老师下发导学案,学生事先做好导学案,他们也愿意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长积极给组员分配任务,因为小组评比的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贫僧的准备。这样就充分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班每个人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都会自主看教材,查阅资料,请教同学。

  第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的常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精神,压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的提高,更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这一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模式,在讲知识的时候,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搜集材料,初步感知基础知识;再去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老师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共同努力下,学生往往表达出自己的合乎道理的观点、看法和答案,这就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再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运用语文,感悟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加深了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导学案,为他们创造了自由施展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放飞智慧,放飞梦想,以促使他们的成长,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的和谐发展。

  第三,合作学习,密切了师生,增强了友谊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复兴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是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敢想、敢说、

  敢干,对不同意见的学生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决不强制、苛求、压制学生,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而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第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老师用分数去评价学生知识学得怎么样,达到了什么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能力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到评价内容指标的制定、评价方式方法的采用等,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据此,我总结并运用了“走进生活”这一栏目,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运用语文相联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近实际,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使学生在一个自我的评价体系中,主动参与,得到锻炼,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学案导学,给老师提出新要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老师既轻松又劳累。所谓轻松,是指45分钟的课堂老师确实轻松了。但“打铁先要自身硬”,学案导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要变“真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空。为此语文老师应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掌握课堂艺术、因势利导和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根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苦练本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情趣横溢、活泼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有这么几个问题希望和同事们一起商讨:一、导学案是不是=教案;二:导学提纲是不是=练习题;三、导学提纲是不是必须人人都要完成。

  以上是我在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虽然还很肤浅,但毕竟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毕竟我已经在路上摸索着前进。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篇六

  自从县局开展“千人百班”活动教学改革以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年来,我积极尝试着,摸索着,学习着,努力改进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始终在思考: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三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一、关于教学中的困惑: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压力大,课堂容量大,难点知识学生学起来很困难,许多问题探究了,也总结了规律,但学生做题仍感觉无从下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运用了数学归纳法教学,并总结了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还强调了关键是要找等量关系,怕比较抽象,学生不理解,我讲的很多。而学生做题以后,出错率仍然比较高,许多学生找不准等量关系,列不了方程,甚至有的学生在设未知数时都不准确,以至于应用题的解答是一塌糊涂。就这样,我越讲学生越觉得难,难点真成了难点。

  我认为,既然是难点知识,必然是学生不好理解掌握,老师的心急不但无济于事,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在学生合作解决不到位的时候,老师何时进行点拔及点拨到什么程度,我一直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由于刚进行尝试,心急的我不免越疱代俎,看学生讲不到重点,就直接给学生讲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只是我讲了、心安了,学生真正的掌握效果还是不好。反思自己:我不敢放手,始终怕学生做不好;其实是自己不愿意放手,不相信学生,认为学生自己讲,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我在想,与其我一节课讲许多个知识点,学生稀里糊涂的掌握,还不如放手,相信学生,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怕少掌握几个知识点。

  今后改进的方法是:

  1、采取难点分散,分层掌握

  多数学生都不会的问题,由教师去培训各小组的组长,由组长再去教给组内的学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允许他们利用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暂时放弃个别难点。

  2、要从长计议,循序渐进

  小组合作培养的是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他们的能力和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给学生留足成长的时间,循序渐进。处理问题不追求面面俱到,当学生的能力培养起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去刻意解决的难点问题,可能也会迎刃而解。

  二、关于学困生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上课时间紧,学困生往往照顾不过来,组长看到学困生给自己小组抹黑还一味的埋怨,而不去理会学困生,以致他们越来越差。

  既然是学困生,必然不会很容易就完成学习任务,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学困生在学习方面有困难,是短处,我们不能只盯住他的短处,相反,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以后上课展示时,对学困生单独检查最基本的知识,多把尺子的衡量,多种措施的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今后改进的方法是:

  1、改进评价方案

  对小组的“捆绑式”评价方案调整分值所占比重。比如:组内优秀学生的精彩表现加分若为1分的话,学困生若回答的好则可加2分。这样学困生就不再是组长眼里的累赘了,而成了为小组挣分的“摇钱树”。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的问题是评价方案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前提还是要征得同学们同意认可。

  2、打造班级文化

  评价方案也许是眼前利益,要形成长久的机制,就需要尽力营造和谐上进、竞争合作的班级文化氛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生不自骄,差生不自卑,团队协作,一个不能少。我校大力开展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真是“及时雨”“救命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软实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多一份实践,少一些空谈,多一份思索,少一些抱怨,勤反思,多创新,真正落实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