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读书心得(精选6篇)

时间:2011-06-07 01:49: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篇一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读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中医的理论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读书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的诊断方法是基于整体观念的,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来综合分析病情,找出病因和病机。与之相对应的是西医的分析法,将人体视为一个个独立的器官和组织,只注重病变的局部。

其次,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讲究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读书过程中,我学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选择适合的药物和疗法。这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每个病人都会得到相同的治疗方案。

再次,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人体健康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在读书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的养生理论,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理、精神调养等方面的内容。中医讲究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最后,中医强调经验总结和实践。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讲究经验总结和传承。在读书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中医名家的经验和医案,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中医注重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理论,不断修正和完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读书,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预防调理以及经验总结和实践,这些都是中医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所在。我将继续学习中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篇二

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读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中医的理论知识,还领悟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影响着中医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方式,不仅要关注病变的局部,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寻找病因和病机的根源。

其次,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在读书过程中,我学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这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每个病人都会得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再次,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人体健康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在读书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的养生理论,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理、精神调养等方面的内容。中医讲究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最后,中医强调经验总结和实践。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讲究经验总结和传承。在读书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中医名家的经验和医案,深受启发。同时,中医注重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理论,不断修正和完善。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读书,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预防调理以及经验总结和实践,这些都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将继续学习中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篇三

  几年前就听说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并且还在书店的书架子上看到了,随手翻看了几页也就放下了。想必是讨论中医存亡问题。

  而今有同事举荐了这本书,并且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要好好读一遍了。经过两周阅读,颇有收获。

  1,作者很执着,有学问,有见识。

  2,始终以阴阳为纲领,展示了《伤寒论》六经的阴阳转化,很有新意。有些观点和我的认识有点相似。

  3,文章也有一些机械的、望文生义的成分,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4,总之,在今天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还是很开眼界的。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篇四

  终于把《思考中医》看完了一遍,因为不看完它,心里总是不得安宁,这本书对我启发太大了,刘力红老师的话,太刺入人心了,你说怎么能不让我心动呢?

  一个连《内经》都不曾读完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上工呢?不能成为一个上工,又怎么能为百姓治病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行医,那岂不是害人吗?不要以为中医没有毒副作用,中医的毒副作用在于行医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没有能力。那么你就是在杀人!!!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篇五

  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 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 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柴胡和大黄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推陈致新”。 “陈”与“新”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陈”代表一种旧有的东西,旧有的状态,“新”当然就是一种相反的状态,将旧有的状态推翻,建立新的状态,这是推陈致新;促使一个事物进行变化转换,以形成另一个事物,这也是推陈致新。

  现代物理学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叫“临界相变”。所谓“相变”,说白了就是事物状态的变化,事物由此一状态进入到彼一状态,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某一区间或状态,对于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进程、变化的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样一个区间或状态,称之为临界或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即为临界相变,因此,临界状态以及临界相变的情况决定了事物的变化情况。

  临界状态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整个事物的变化,事物能否由“陈”的状态进入到“新”的状态,要看临界相变的发生情况。从这一点上来看,柴胡与大黄“推陈致新”的作用,是否就是直接作用在临界状态及临界相变上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假如柴胡和大黄确实能够直接作用于临界状态,直接促使临界相变的发生,那这个意义就太大了。疾病是一种状态,健康也是一种状态,有时候我们从健康走向疾病,有时候我们由疾病回到健康,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因为相变的方向不同,所以就有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不同。

  古人云:“但使五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是因为五藏元真不通畅了,为什么五藏元真不通畅呢?因为四肢百骸、经络隧道、五藏六府,被结气、积聚、瘀血、血闭、风寒、痰湿水饮等等病理产物阻滞了、障碍了,因此,我们利用中药来扫清障碍,拿掉阻滞,疏通道路,这就解决了疾病的关键问题。

  《素问》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 · 六微旨大论》又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出入升降为什么会废息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这个“道”被阻滞了、障碍了。道路不通,怎么出入?怎么升降?那就只好作罢。

  只有元气的升降出入有保证,神机气立才有保证,健康才有保证。阻滞了,障碍了,神机化灭,气立孤危,怎么还会有健康呢?所以就要设法疏通它。

  引申开来,其实每味中药都是一个“推陈致新”的高手,它们通过参与相变、影响相变,使相变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此中奥秘,既可以从“推陈出新”言,也可以从“临界相变”言,这是中医认识生命,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治疗任何疾病,都不出这个法门。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篇六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曾推荐《思考中医》这本书,当时不以为然,后经同学再次推荐才有了读它的念头,阴差阳错,在搬宿舍过程中偶得此书,看来是缘分的安排,不得不读了!

  书中的言语很朴实,且有思辨性,我自然而然地被其吸引,多处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还记得这之前有过类似的感觉,是在一次研究生组会上听同学讲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当时听起来觉得相当精彩,真想会议结束就好好读一读,好好感悟,可惜自己得了“软骨病”,没了下文。回想一下,二十三岁了,我还真没完完整整看过几本好书,记忆中只有《围城》《简爱》了,由于自己是理科生的缘故?可我明明是很爱文学创作的!虽然写几篇文章算不得什么创作,但情怀还是藏隐在其中的,有心人,天不负?

  刘力红自己说他写《思考中医》用了十年的时间在酝酿,正是十年磨一剑啊!其实我现在写这些随笔文,何尝不是在磨剑呢?用心写的书给读者的体验是丰富的,我在书中受益匪浅,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似乎是抓住了大学五年学习中没能找到的中医学的要领。哲学课老师在分享她的写书经验时也说,一本好书,总能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从写考研日记开始,我就一直琢磨怎么写出来才是最好的,如果单纯写完了事,那我还不如早点睡觉,纠结始终伴随着我,现在已经不以纠结为纠结了,反倒觉得这是个人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必然结果,钱钟书也说“矛盾是智慧的结果”。现在意识到,若定位于未来,写一些为将来而准备的文章(比如以后某一天想

出书)会更有价值?

  我应该用好人生最有时间的一段时光,把人生最学术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按中学语文老师写作文的要求来操作,“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说透”,当做书稿来写,供以后回味和把玩,也许会酿造出别有滋味的美酒,把自己灌醉!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