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篇一
标题:古代中国的部落联盟与封建制度
导语:
本节课将介绍古代中国的部落联盟与封建制度,通过分析课文和图表,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一、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 你们知道什么是部落联盟吗?它有什么特点?
- 你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吗?它与部落联盟有什么联系?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5分钟)
1. 学生阅读课文《古代中国的部落联盟与封建制度》,并回答相关问题:
- 部落联盟是指什么?它起源于哪个时期?
- 部落联盟的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
- 封建制度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2. 学生观察图片和图表,进一步了解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
- 图片展示了古代中国的部落联盟的形式和特点,学生可以描述并分析。
- 图表展示了封建制度的层级结构,学生可以理解不同阶级的关系和权力分配。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
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文内容,总结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促进思维碰撞和深入思考。
四、知识拓展与应用(10分钟)
1. 教师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的理解:
- 教师可以介绍其他国家的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与中国进行对比和分析。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 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篇二
标题: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文化交流
导语:
本节课将介绍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文化交流,通过分析课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丝绸制品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你们知道丝绸之路吗?它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 你们了解丝绸制品的制作过程和价值吗?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5分钟)
1. 学生阅读课文《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文化交流》,并回答相关问题:
- 丝绸之路是指什么?它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特点?
- 丝绸之路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哪些影响?
-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2. 学生观察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径和交流内容:
- 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的路径和重要城市,学生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物品流通。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
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
-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总结丝绸之路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和作用。
-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促进思维碰撞和深入思考。
四、知识拓展与应用(10分钟)
1. 教师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 教师可以介绍其他古代的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活动,与丝绸之路进行对比和分析。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现代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何启示。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 丝绸之路是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篇三
【#教案# 导语】中国历史是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的文明之一。®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明朝的统治》
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
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和“朱元璋画像”,设问: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
(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
(2)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设问: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多媒体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况”学生阅读,依据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明太祖将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将学生按(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分组并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机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教师出示问题:(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解释题目、答题格式),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印象。组织学生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关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有关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板书设计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结构式板书;既归纳了本课知识要点,也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课历史的基本线索,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篇二】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设计意图:培养同类知识的比较能力)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了明朝的统治。(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篇三】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打开文本——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本科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字目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
二、贴近生活—说学情
再来看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只从语文课堂中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其中的几个事件,并未完整的详读《红楼梦》,对于该书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体会不到;另外,对于昆曲和京剧的来源与发展,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与文学、戏曲进行亲密接触,去体会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感受市民文化的繁荣。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
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
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
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
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结合课标—说教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实现课堂上的小翻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迁移拓展来完成学习目标。
四、走进课堂—说设计
(一)【乘趣味先导之舟】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视频“朗读者”,引领学生欣赏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断,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起学习之旅。
(二)【达学而不厌彼岸】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自我学习之路】老师引领学生看导学案中的任务单,带着任务去自学。【扬自主学习的风帆】开启学生的自学旅程,通过认真观看“微课”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产生疑问,老师把教材知识解读成图文并茂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挑错求真的欲望,更认真的自学。
(四)【点燃学生参与的火种】通过各类艺术形式的视频展现进行测试,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五)【让异议焕发光彩】是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可以适度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
(六)【我们一起写板书】老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纲要,让学生编写板书,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线索,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最后,运用常规的“当堂训练”来检测学习效果,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