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经典4篇】

时间:2015-05-04 07:24: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篇一

标题:走进农村,感受农耕文化

活动目的:

通过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发展现状,感受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亲近自然的意识。

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为每年春季学期,活动地点为离校较近的农村村庄。

活动内容:

1.农田劳作体验:学生们将亲自参与农田劳作,如播种、除草、收割等,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生产过程。

2.农村生活体验:学生们将入住农村家庭,与农民共进晚餐,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感受农村的淳朴和宽容。

3.农耕文化体验:学生们将参观当地的农耕文化馆,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价值,通过展览和互动体验,增进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小农场创业体验:学生们将分组开展小农场创业活动,通过规划农田、选择作物、销售产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成果:

1.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农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学生将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学生将拓宽视野,增长见闻,培养对于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和保护意识。

4.学生将通过活动中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对农村发展现状和农耕文化的深入思考,为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预算:

活动预算主要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农田劳作所需工具和农耕文化馆的参观费用,预计每年活动预算为5000元。

实施方案:

1.联系当地农村村庄,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2.组建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预算。

3.向学生宣传活动内容和目的,征集参与学生,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4.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安排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和任务分工。

5.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篇二

标题:关爱特殊儿童,共创无障之园

活动目的:

通过参与特殊儿童关爱活动,让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困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

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为每年秋季学期,活动地点为离校较近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或康复中心。

活动内容:

1.亲子关爱活动:学生们将与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参与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2.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体验:学生们将参观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室,了解不同类型的康复训练器材和康复训练方法,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特殊儿童的努力和坚持。

3.特殊儿童才艺展示:学生们将观看特殊儿童的才艺展示,如舞蹈、音乐、绘画等,为他们鼓励和欣赏,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流和融合。

4.特殊儿童义卖活动:学生们将组织义卖活动,将所筹集的款项用于购买特殊儿童所需的教育用品和康复设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活动成果:

1.学生将通过活动了解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困境,培养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尊重之情。

2.学生将提高自身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增强与特殊儿童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学生将通过活动中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对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深入思考,为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4.特殊儿童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活动预算:

活动预算主要包括交通费、食宿费、义卖所需物品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室的参观费用,预计每年活动预算为6000元。

实施方案:

1.联系特殊儿童教育机构或康复中心,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2.组建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预算。

3.向学生宣传活动内容和目的,征集参与学生,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4.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安排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和任务分工。

5.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规划方案《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农村地区组织学农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它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

  7.其它各类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地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部成立以分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高中部主任为副组长,教科室主任、高中部教务主任、政教处主任、校团委书记、高中各年级组长、学生会主席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总方案和各学期实施计划,学部成立学生选题指导委员会、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考核组,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由政教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登记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六、学分认定

  (一)社会实践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1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1周社会劳动实践(有条件可集中安排社会劳动实践,条件暂不具备可以采用其他分散形式的劳动予以补充)。

  3.认定方法: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政教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篇四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6、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二、社会实践的内容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进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等;可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

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三、组织管理形式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德育处统一负责实施。年级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5-10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可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四、学分配置、认定与时间安排

  1、军训: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时间不少于一周,①考勤记录 ②个人总结 ③班任或教官签名 ④相片和奖状等证明材料。时间1周。

  2、社会参观、社团活动与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参观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社团活动和社会调查由学生自行安排,小组成员不能少于5人,时间安排在八年级阶段,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①参加活动证明(由学校或活动单位提供)②调查计划、报告③相片和奖状等有效证明材料④教师签名。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2学分):①参加学校安排的学生值周活动,每学年第一学期安排高二级学生值周,第二学期安排七年级学生值周,人人参与。②当班主任助理,管理班集体,填写管理表。③参加包干区清洁,有小组长的证明。④参与宿舍轮值,有宿舍舍长的证明。⑤参加课室值日,有劳动委员的证明

  五、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

  六、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②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③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④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⑤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3、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管理。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具体考评方法如下:

  ①军训评价:A、 学生个人自评(撰写军训小结);B、 班主任和教官初评,进行等级认定;C、 教务处、德育处审核。

  ②主题活动(社会调查)评价:

  评价内容:主题活动评价要考察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③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评价。

  评价内容: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也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考核等级:从活动态度和活动收获等方面进行考核。活动用时合计不少于7日;活动态度和活动收获可进行定性评价,使用“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等描述性语言。

  4、评价学分认定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主任或导师初评、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教导处登记学分。

  七、奖励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与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经典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