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会诊实施方案 篇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远程会诊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关注和采用。远程会诊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患者的病历和影像资料传输给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建议。远程会诊的实施方案是确保远程会诊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远程会诊实施方案需要建立起稳定的网络通信平台。远程会诊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实时的互动和数据传输,因此网络通信平台的稳定性是远程会诊的基础。医疗机构应该建立高速、安全、稳定的网络连接,确保远程会诊过程中的数据传输不受干扰和延迟,以保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信息交流。
其次,远程会诊实施方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远程会诊涉及到大量的病历和影像资料的传输和共享,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具备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功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同时,系统应具备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方便医生随时查看和分析患者的病情。
另外,远程会诊实施方案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远程会诊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包括患者、医生、技术人员等。为了确保远程会诊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明确各个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技术故障或其他问题,确保远程会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最后,远程会诊实施方案需要进行培训和宣传。远程会诊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需要医生和患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宣传,使其了解和掌握远程会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医生和患者普及远程会诊的知识,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提高远程会诊的应用率和效果。
综上所述,远程会诊实施方案是保证远程会诊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建立稳定的网络通信平台、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以及培训和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进远程会诊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远程会诊实施方案 篇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远程会诊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正逐渐受到医疗机构和患者的青睐。远程会诊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然而,要实施远程会诊,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其顺利进行。
首先,远程会诊实施方案需要明确远程会诊的适用范围。远程会诊适用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医疗机构需要明确哪些病种适合进行远程会诊,哪些病种需要通过传统的面对面会诊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还需要明确远程会诊的限制条件,如患者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等,以确保远程会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远程会诊实施方案需要建立起合适的技术支持平台。远程会诊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互动。因此,医疗机构需要选择合适的远程会诊平台,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维护。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以及高效的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功能,确保远程会诊的信息安全和患者隐私的保护。
另外,远程会诊实施方案还需要建立起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远程会诊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包括患者、医生、技术人员等。为了确保远程会诊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起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明确每个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
最后,远程会诊实施方案还需要进行培训和宣传。远程会诊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需要医生和患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宣传,以提高其接受度和应用率。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医生和患者普及远程会诊的知识,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提高远程会诊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远程会诊实施方案是确保远程会诊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明确远程会诊的适用范围、建立合适的技术支持平台、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以及进行培训和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进远程会诊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远程会诊实施方案 篇三
一、项目背景
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的问题,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远程会诊,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为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卫生部提出了中西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以省级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基层远程系统和以国家级医院为核心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5家县级人民医院开展基层远程会诊。
二、建设原则及目标
1、建设原则 顶层设计,统一标准:从全局出发,依照统一设计,推动基层与高端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立足当前,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人员等资源,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需求,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完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技术成熟,互联互通:充分考虑远程会诊发展需要,采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采取开放架构设计,支持互联互通,易于扩展升级。 保障安全,注重实用: 信息及系统安全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远程会诊建设和应用,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病人,系统必须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易于维护。
2、总体目标 建设以人民医院为省级远程会诊中心的的基层远程医疗会诊平台,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诊断等功能,促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有效加强我省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未来实现与部级远程会诊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系统架构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系统, 采用B/S架构,大集中模式,具备可扩展性时机成熟时可在各地区建立地区级平台。系统由一套软件、一个网站、一个数据中心构成,组网采用10MB/4MB光纤专线组成。
一套软件:按照卫生部技术方案要求设计具体建设方案,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软件开发商进行平台开发。
一个网站: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网,用于远程视频教学录像点播、远程视频教学信息的通知、数字共享资源的查询、阅览等。
一个数据中心:省级建立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实现远程医疗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远程医疗数据中心作为远程医疗管理系统的中枢,实现各类远程医疗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并为远程医疗各应用系统,如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数字资源共享系统等提供数据挖掘和分析支持。
网络:采用初步建成的卫生信息专网进行组网。 整个系统包括远程会诊管理、病历资料采集、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视频会议、远程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数据中心、电子身份认证、短信平台、费用结算等子系统。
(一)远程会诊管理子系统 按照实现方式,远程会诊包括交互式远程会诊和离线式远程会诊。
1、交互式远程会诊:支持会诊专家与申请医生、患者间的实时交互式远程会诊;支持患者的临床需求,实现患者在病床上就能实时接受专家远程会诊服务;支持会诊专家对异地病床上的患者视频画面进行远程控制;针对危重症患者,支持床边监护仪等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传输,为会诊专家提供连续、动态的诊断依据。
2、离线式远程会诊:支持会诊专家与申请医生间的非实时离线式远程会诊;支持申请
医生提交会诊申请信息和病历资料;会诊专家根据实际情况,非实时浏览会诊申请信息和病理资料,并编写和发布会诊报告;申请医生再浏览会诊报告。 包含如下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详述见表3.1。 表3.1 远程会诊管理系统功能列表 功能模块 功能描述 使用单位 会诊申请 会诊申请提交与修改;专家 信息查询;病历资料提交与查询等 省级、地市级、县级医院 会诊管理 会诊申请管理;病历资料管理;会诊过程记录、报告浏览等。 三级医院、县级医院、省卫 生厅 专家会诊 病历资料浏览(医学影像、心电图、病理图片等);会诊报 告编写、修改与发布;会诊报告模板管理等 三级医院 专家管理 专家信息管理;权限管理等 三级医院 统计分析 按医生、医院、病种等进行 统计分析 省卫生厅、各级医院 系统管理 基础数据维护;用户及权限 管理;服务器信息监控等 省卫生厅、各级医院
(二)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 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应支持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实时信号的处理,主要功能如下:
1、模拟信号处理:病人的胶片及纸质病历、化验单、图文报告等通过扫描方式实现数字化。系统支持扫描文件的传输、存储和阅读,支持病历资料的手工录入。胶片资料:建议胶片使用医学专用扫描仪处理,能支持输出为DICOM3影像文件。纸质资料:纸质资料使用普通平板扫描仪处理,扫描文件以JPEG格式保存。
2、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应支持借助DICOM网关从具有DICOM3接口的影像设备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也应支持自
PACS图文工作站导入DICOM3影像。 系统支持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中心等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卫生部已经颁布的有关电子病历的标准规范,导出患者病历信息,远程会诊系统支持针对导出信息的导入、传输、存储和阅读。
3、实时生命体征信号处理:系统支持床边呼吸机、监护仪等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实现对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动态观察。
( 三 )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 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应支持影像、心电、病理的远程诊断功能。
1、远程影像诊断 支持从标准DICOM 3.0接口的影像设备或PACS系统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并进行存储、再现以及相应的后处理操作。建立基于DICOM 3.0协议,B/S架构, WEB浏览方式的远程放射会诊系统,支持影像资料的后处理、关键图标注、保存,支持影像会诊报告的书写、发布,支持报告模板功能。支持远程影像会诊过程中多方进行医学影像(含静态和动态)的实时交互式操作。支持远程会诊专家在任意位置通过互联网安全认证后,进行远程影像会诊。 有条件的上下级医院,可建立科室对科室的远程影像诊断服务关系。
2、远程心电诊断 支持从数字心电图机采集心电图信息,并进行无损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再现,把基层医院的静态心电图数据传送给上级医院会诊专家。支持专家对心电图的判读、打印,支持报告的书写、发布。12导数字心电图支持通过Internet、GPRS、电话线等方式传输心电图数据。数字心电图数据可存储为XML、DICOM等通用数据格式。支持不同病例及历史资料的分析、对比。有条件的.上下级医院,可建立科室对科室的诊断服务关系。
(四)视频会议子系统 视频会议子系统为远程会诊服务提供音视频交互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
1、医学专家与申请医院医生、病人的远程互动交流、会诊。支持对异地的摄像头进行远程控制,实时调整观察视角;系统支持危重症患者的床边需求,患者在病床上就能实时接受专家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服务;
2、系统支持会诊申请医院与不同卫生部属(管)医院及不同省级三级甲等医院间开展远程会诊服务;支持跨专科、跨机构、跨区域的多专家同时对同一基层患者进行实时联合会诊。在向不同医院申请会诊时,系统应快速无缝切换,增强系统响应效率和扩展能力;
3、开展远程教育,支持授课专家音视频和课件幻灯的同步,支持双方互动交流,支
持培训过程的实况转播和录像;
4、支持各医疗机构间的高清视频会议,满足医疗机构间学术交流、病例讨论、经验分享等业务需求;
5、音视频录制/回放,支持会诊、会议、教学过程的录制和录像回放;
6、可与应急指挥系统视频平台进行互联,支持音视频信息的报送。
7、系统基本配置:
①采用基于IP网络的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②采用H.323协议框架技术,同时支持H.264等主流音视频协议
③解像度:分辨率≥1280×720P
④帧速率:30帧/秒
⑤双流:支持H.239标准,第二路视频流分辨率≥1280×720P
⑥支持双屏显示应用
⑦与应急指挥视频交换平台互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远程会诊视频会议系统与国家、省级应急指挥视频交换平台互联,实现应急会商与突发事件相关图像信息的报送。
(五)远程教育子系统 支持实时交互和课件点播两种培训模式。实时交互培训应能保证授课专家音视频与课件播放同步;支持培训参与方实时交互;支持对培训过程的录像,并保存为通用文件格式存储在远程会诊中心,并支持进行流媒体课件的制作、整理、归类。实时交互培训应包括对远程手术观摩、远程护理示教及远程教学查房的支持。支持课件点播服务,具备新增、删除、上传、查询等课件管理功能。
(六)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子系统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共享医学图书情报资源,为其查阅医学文献提供便利,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同时,支持上级医院把具有典型意义的病历、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共享给下级医院,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参考、学习。
(七)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子系统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支持上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下转至病人所属基层医疗机构,由基层对病人进行随访与院后管理,引导病人当地复查复诊。支持基层医院完成预约挂号、预约检查、转院申请等操作;支持上级医院完成相关申请受理及信息反馈。
(八)电子身份认证子系统 接入即将建设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跨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认证,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
(九)短信平台子系统 支持站内短消息通知和手机短信通知,系统内部用户可通过站内短消息功能发送一对一或一对多通知,亦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手动或自动进行事物处理通知。便于及时有效处理会诊申请,实现会诊时间提醒等。
(十)费用结算子系统 支持远程会诊收费标准设置,用于远程医疗会诊费用的查询、结算、汇总等。
(十一)远程会诊通信网络及数据中心
通信网络 远程会诊通信网络全部采用光纤专线组网,即接入卫生信息专网(由移动网络组建),各节点带宽分配如下:
远程会诊中心:采用100MB移动光纤网络出口,具有备用线路,固定IP地址。基层医疗机构:采用4MB移动光纤接入,具备固定IP地址。 数据中心 省级远程医疗数据中心采用双机热备、光纤存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一规划到在建的卫生信息大平台中。实现各类远程医疗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并为远程医疗各应用系统,如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数字资源共享系统等提供数据挖掘和分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