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篇一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目标的专业发展计划。通过制定合理的研修计划,学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而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有助于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因此一个统一的培训计划难以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而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可以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机会。通过参与感兴趣的研修活动,教师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修活动,教师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借鉴。同时,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研修活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学校能够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这将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对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机会,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工作计划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篇二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合理的研修计划,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然而,在实施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去解决。
首先,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需要合理安排研修内容和时间。研修内容应该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匹配,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此外,研修时间应该合理安排,避免与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冲突,确保研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在研修计划中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最后,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研修活动的效果评估是提高研修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情况和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研修计划提供参考。
总之,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去解决。只有通过合理安排研修内容和时间,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才能够确保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为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篇三
关于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切实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制定本学期研修计划。
一、教师专业研修现状及需求的分析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平均年龄35岁,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35人,约占在职教师总数的58%,35周岁至50周岁以下中年教师23人,约占在职教师总数的38%,50岁以上教师2人,约占在职教师总数的3%。所有在职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本科学历36人,约占在职教师总数的60%,学校现有中级职称教师13人,占22%,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各1人,县级教坛新秀5人,共约占在职教师数的12%。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断的提高,基于我校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的结合与应用相对滞后,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还比较欠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参差不齐,很多教师不钻研业务知识,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开展校本研修工作,通过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专业成长学期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以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为本,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促进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营造浓厚的研究学习氛围,提高有效教学手段,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惜时增效,轻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构建一支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教师团队。
(二)阶段目标
1、培养教师的职业情感,能促进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感,把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融为一体,进而使教师产生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建立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引导教师自主参与校本研修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进一步加强研究型教研组建设,以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抓手,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研修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4、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以科研引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5、继续开展合理使用校本教材,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利用和课程执行能力。
6、建立和完善符合学校特点的校本研修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提升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7、积累较为成功的校本研修案例,提炼和总结校本研修的经验,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8、要充分发挥电教组的'职能作用,多举行课件制作比赛及有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使全体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触控一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
9、80%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有一定数量教师的论文在县、市刊物发表。
三、研修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1、紧紧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研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触控一体机进行教学的技能。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查找所需资料,互相学习和交流。
3、认真组织开展 “全体教师使用触控一体进行课堂教学示范课”系列活动。4、实施好青蓝工程,发挥教学骨干的作用,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多让他们走出去进行学习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校内的教学骨干,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5、加强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激活教师参与研修的主体意识,逐步建立教育、教学、研究、反思的新型的教学研究风气,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
6、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如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教师参加培训制度、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考核奖励制度等,通过完善和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促使校本研修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变成有序。
7、强化集体备课,进行教案的改革与创新,要注重作业布置,要分类分层,规定不同标准,提出不同要求,体现层次性和自主选择性,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及完成作业时间。
8、要注重教学反思,要引导教师学会反思,找出“备课”和“教学行为”的不和谐之处,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促使教师学会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研修的方式和途径
1、自主学习:要求每位教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每月写两篇篇高质量的校本研修心得体会。
2、专题学习: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学校将借助网络进行专题学习。
3、广泛开展教师相互听课活动,以评促研。学校将每周的星期三定为教学开放周,要求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4、同头课集体备课: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教案改革,在语文与数学科目内以教研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倡导使用导学案,研讨教学课堂、教学评价、研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
5、观摩教学过程:积极组织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触控一体上课展示,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运用技能。
6、促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使用多媒体课件、触控一体上课后要注重反思,形成总结性材料,在教研组内交流,每月交流两次。
五、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培训教师要认真听讲,并及时做好笔记,语数教研组每位任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在年级组内选出一位教师进行上课,各组成员务必参加听评课活动;听后通过评议推荐出1—2名教师参加校级示范课展示。
2、听课老师必须认真填写有效教学课堂评价表。
3、授课教师在讲完课后,要认真精心写出教后反思,上报教导处存档。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学校将推选参加县上的教学比赛。
六、研修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构建校本研修管理网络。校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副校长为副组长负责校本研修工作,教导主任具体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工作的设计和规划、组织和落实,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组员。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完善校本研修的各项制度,确保学校各项校本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3、经费保障。完善激励机制,保证经费投入,根据研修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或惩罚;注重软件的投入,完善教师专业培养投入机制,加大力度,满足需求。
4、专业保障。学校将邀请县教研室专职教研员帮助学校设计校本研修活动和承担具体指导工作。指导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5、管理保障。以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将各研修项目任务、措施进行具体落实,校本研修要和评优树模、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