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推荐3篇)

时间:2017-03-09 09:12: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影响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篇一

标题:城市化进程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影响、建议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化进程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本文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城市化进程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 土地利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用于城市建设,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压力。农村土地被城市扩张所吞噬,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2. 人口流动问题

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着缺乏劳动力的困境,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3. 资金投入问题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相对有限,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这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针对影响所提出的建议

1. 加强土地保护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农村土地资源过度流失。同时,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和流转等方式,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

2. 加强人才培养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供给。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农村人口就业创业,增加农村经济的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 增加资金支持

政府应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发展农村金融等途径,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结论:

城市化进程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人口流动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为了克服这些影响,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加强人才培养,并增加资金支持。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影响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篇二

标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影响、建议

引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的情况。为了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本文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 交通运输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不完善,交通网络不畅通。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交通不便的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 水电供应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农村水电供应不稳定,水电设施老化。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水电供应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 公共服务设施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文环境。

二、针对影响所提出的建议

1. 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同时,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2. 完善规划设计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农村交通、水电、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布局。同时,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3. 加强维护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强设施的保养和更新。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管,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结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水电供应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为了克服这些影响,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规划设计,并加强维护管理。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影响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 篇三

影响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范文

  大家是否好奇是什么影响了农村建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份关于影响新农村建设原因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用。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xx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 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 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 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 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 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 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 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 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 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 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 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 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 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 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 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 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 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 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 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 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 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 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 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 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 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 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 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 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 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 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 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 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 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 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 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 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 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 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 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 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 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 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 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 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影响新农村建设原因调查报告(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