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精彩3篇)

时间:2013-09-02 04:47: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新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新乡村旅游扶贫调研报告:挖掘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本篇报告对新乡村旅游扶贫进行了深入调研,探讨了如何挖掘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以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一、介绍

新乡村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新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探索如何挖掘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研方法

1. 采访调研:与当地农民、旅游从业者、政府官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新乡村旅游扶贫的认识和期望。

2. 实地考察:走访当地特色景点和农村旅游项目,观察现有资源和运营情况。

三、调研结果

1. 旅游资源丰富:新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

2. 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旅游项目发展较好,但还存在很多潜力未被挖掘。

3. 农民参与度不高:部分农民对农村旅游缺乏认识,缺乏参与意愿和能力。

四、挖掘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和潜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2. 提升农民参与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农村旅游的认识和参与意愿,鼓励他们积极创业。

3.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新乡村旅游产业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投资和游客。

五、结论

新乡村旅游扶贫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挖掘潜力,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农民参与度,加大投入力度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新乡村旅游扶贫调研报告: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

本篇报告对新乡村旅游扶贫进行了深入调研,探讨了如何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一、介绍

新乡村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乡村振兴。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新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二、调研方法

1. 采访调研:与当地农民、旅游从业者、政府官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新乡村旅游扶贫的认识和期望。

2. 实地考察:走访当地特色景点和农村旅游项目,观察现有资源和运营情况。

三、调研结果

1. 绿色资源丰富:新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绿色农村旅游的优势。

2. 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农村旅游项目发展较好,但还存在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3. 农民参与度有待提高:部分农民对绿色农村旅游的认识和参与意愿不高,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

四、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引导绿色投资:鼓励投资者投资绿色农村旅游项目,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推动绿色发展。

3. 建立绿色认证体系:制定绿色农村旅游的认证标准,引导农民和旅游从业者按照绿色要求进行经营。

4.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绿色农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新乡村旅游扶贫具备良好的绿色发展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绿色投资,建立绿色认证体系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新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 篇三

2017新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15年8月26日至27日,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

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新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