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问题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口的调研,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农村老年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1 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增加,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更倾向于去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减少,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1.2 单一经济结构
农村地区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使得年轻人离乡背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2.1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缺乏劳动力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农村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2.2 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下降
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很多老年人无法享受到足够的养老福利和医疗保障,生活质量较低。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3.1 发展农村多元化经济
应当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发展多元化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就业,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3.2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应当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养老金和提供医疗服务等方式,改善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条件。
结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大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农村人口问题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口流失现象的调研,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农村人口流失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
1.1 就业机会的缺乏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就业需求。由于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就业机会较少,很多年轻人只能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1.2 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
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服务。年轻人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而这些在农村地区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农村人口流失的影响
2.1 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农村地区缺乏劳动力,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农村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2.2 农村社会结构失衡
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失衡,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劳动力缺乏。这将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村人口流失的对策
3.1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水平。这样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减少农村人口流失。
3.2 发展农村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多元化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可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就业,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失。
结论: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大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产业,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失,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问题调研报告 篇三
小城镇发展作为“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讨科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路径和措施,将对我省小城镇在就地就近低成本安置农村人口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所裨益。
一、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
据统计,20XX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67万人,乡村人口4683万人,城镇化率41.83%,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全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吸纳的人口约2730万人,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34%;小城镇吸纳的人口约636万人,不到城市(主要指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仅为8%。
目前,四川省存在“半城市化”现象,针对农村村民不愿意进城影响因素调查统计显示,13%的村民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愿意进城,71%进入小城镇的农村村民仍属于农村户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值逐步增大,表明四川“半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小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镇发展,正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相契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二)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可实现“就地、就近、低成本”转移,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对农村人口就业素质需求相对较低,迁移距离较近、生活成本较低等特性。因其低门槛,较易融入,使其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可有效降低其进入大、中城市的就业风险及消耗成本。并且有效缓解大中城市因外来流动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随着小城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促使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其自然的生态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会使城镇更加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三)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化,“留守儿童”、“空心村”“临时夫妻”等社会问题引发不少社会的关注。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正是由于打工目的地与务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远,夫妻聚少离多,子女不能亲自抚养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将会有效解决务工者进大城市务工来带的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符合农民意愿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50%以上的村民愿意搬离农村,转移进入城镇,其中,意愿搬迁进入本镇的村民占意愿搬迁村民的比例为71%。愿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占比例较低,仅占愿意进城村民的4%,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居住在当地小城镇,首先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业竞争力;其次乡土情结较重,对地方归
属感和人际关系的依赖,也决定了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更有优势。
三、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扶持政策措施不足
小城镇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镇建设资金,由于小城镇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关税收均上缴县级财政,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依靠项目资金XX县级财政下拨,数量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城镇建设需要。镇级财政属报账制,县级财政的自身建设资金已捉襟见肘,因此对小城镇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小城镇规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小城镇土地投放指标不足,现有的小城镇发展用地土地指标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标,在下达的指标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于进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对社会公益性设施土地建设投入不够,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三是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较低。如沿公路设市场、沿途乱设摊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交通;乡镇工业与居民区相互混杂,相互影响。
此外,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障碍,而这正是制约着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农村土地流转、小城镇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城乡户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大多都采取半工农的形式,即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只“流动”不“流转”,从而导致无法真正的城镇化。
(二)产业支撑力较弱,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较少
我省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多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的行业,竞争力较弱。由于第二产业在小城镇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没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因而消弱了通过就业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三)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90%的小城镇缺乏相应的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上没有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导致城镇建设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的现状。二是小城镇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相应的机构也因为身兼数职而形同虚设,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于事务性的管理。三是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镇级部门没有执法权,县级部门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直接对于小城镇进行管理,造成了“县管不了、镇无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占58.94%,其次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占23.67%。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就业面窄的体力劳动,小城镇可以提供创业的平台,但是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无法胜任。
农村人口问题调研报告 篇四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近十年来,随着务工潮大规模兴起及城镇化发展的快步推进,我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分布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弄清楚这一变化情况,为县委、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及相关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此,县政协人资环委根据主席会安排,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县政协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于5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深入板桥、涪阳、诺江镇、广纳、铁佛、云昙、洪口、董溪、瓦室、毛浴、永安、沙坪、铁溪、朱元等19个乡镇的37个村70个社、5个街道居委会、8个社区,以及县规划、住建、计生、房管、环保等相关县级单位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坚持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与意见征询相结合,发放“意见征询表”130余份,征询各类意见180余条。现就调研情况作如下三方面汇报。
一、我县农村人口分布现状
本次调查,从19个乡镇中抽样调查了37个村中的70个社,共调查3061户,调查人口12147人。通过调查,其人口分布情况为:在家(含在中小学、大学读书的学生)4762人,占39.2%,在外7385人,占 60.8%,在外人口中,在场镇居住1502人,占12.3%,在县城居住1282人,占10.5%,县外居住515人,占4.3%,省外居住(主要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086人,占33.7%。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为26.5%(含3.7%在县外、省外居住的人口)。另经调查统计,全县城镇人口为30.7 万人(其中48个场镇为1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即户籍人口)77.04万人(2015年末)的39.8%,农村人口为46.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2%。按本次农村人口所调查出的分布比例计算,全县农村在家人口(含在中小学、大学读书的学生)为18.65万人,在外人口为27.69万人,其中,在场镇居住5.699万人,在县城居住4.866万人,县外居住1.993万人,省外居住(主要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617万人。
二、成因及问题
1、成因
(1)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我县农村人口流动情况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至1995 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84年起,一少部分农民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怀揣致富梦走出农村,上街进城经商办企业,开始汇入市场经济发展大潮。第二阶段是1996年至2015年,在此期间,农民务工潮大规模兴起,大批农民开始走出农村,涌向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各沿XX市,并经历了由无序流动向有序流动的转变。第三阶段是2015年至现在,在城镇化发展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大批务工致富的农民,开始在场镇、县城或是县外、省外务工地购房,并实现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2)农民思想与生活观念的彻底转变。务工潮大规模兴起,是农村史无前例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在推动农村经济超常规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民超常规的思想观念大解放,生活观念的大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70、80后已成务工大军的主力,农民身份、守土守祖业、离土不离乡等思想观念逐渐淡化,农民已不再是他们身上永恒的标签,读书已不再是束缚他们出农村脱“农皮”的唯一途径。可以这样讲,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大批农民工走向了城市,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又助推了农民工生活观念的大转变,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与城市人过上一样的生活,也便成了他们最大的梦想。随着一批批富裕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崛起,他们这一梦想也便逐步变为现实,他们将所挣到的钱首先用在了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变上,纷纷在场镇、县城或是务工地购房,为彻底走出农村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本次所调查的3061户中,除在场镇、县城购房外,在县外、省外购房达114户,占 3.7%,其中省外购房58户,占1.9%,也即是说,在我县农村100户中,就有近两户在省外购房安家,这不能不说是农民思想与生活观念彻底转变带来的结果。
(3)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为农民到城镇购房定居创造了条件。近10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我县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县城及各中心场镇在发展框架上得到了成倍拉大,二是住房建设快速推进。一方面,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民到城镇购房定居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大批农民到城镇购房定居推进了城镇建设,也加快了我县城镇化发展进程。本次所调查的 12147人中,在场镇、县城居住的就达2784人,占22.8%。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基本上是在10年内形成的,其主要又是在最近5年里。
(4)“一差四难”问题的存在,促使一部分农民向城镇流动。一些地方“一差四难”仍然存在,“一差”即生存环境差,“四难”即上学难、入托难、就医难、饮水难。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死角,一些边远村社与公路沿线村社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农民的生存条件至今没得到根本改变。沙坪乡会家坎村,全村没一口堰塘,老百姓一直是靠天吃饭;兴隆乡转石村全村无一台变压器,群众用电来自相邻四个村,由于低压线过长,电器根本无法使用;两河口、板桥口、朱元、泥溪等乡镇部分社未通公路,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村社,虽说修通了公路,因没硬化,大都只是一个摆设。“四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难、入托难、就医难,最突出的又是入学难。本次所调查的37个村,只有9个村有小学,占24.3%,(其中有两个村,分别只有2个学生和10个学生在读), 28个村无小学,占75.7%,铁佛镇22个村,就有18个村无小学。由于村无小学无幼儿园,老百姓就只有将子女送到十几二十几里外,甚至三十几里外的场镇中心小学入学入托(如毛浴乡杨坪村离最近的毛浴乡也是30多公里),或是到县城入学入托。为方便子女入学入托,则被迫想方设法在场镇或县城购房,实在无力购房的就在场镇或县城租房。到场镇或是县城入学入托,家人必须陪读监护,在经济、劳力、安全等诸方面给老百姓形成非常大的压力,老百姓对此反映非常强烈。在本次所调查的3061户中,在场镇、县城租房送子女入学入托高达504户,占16.5%。
2、问题
(1)城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从目前看,城镇建设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农民入城进镇“住”的问题,而且还有大量房源储备。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县城空置房有9800余套,在建房11000余套,共计20000余套,可容近7万人入住。中心场镇空置房约 5000余套(其中涪阳、广纳、洪口、铁佛四镇达2100余套),可容近2万人入住。可以这样讲,房源大量储备,为我县城镇化进一步快速推进创造了条件。但是,从我县城镇建设总体情况看,还存在许多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规划与建设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区所在地的一些中心场镇,由于原规划严重滞后,房屋建设无序、基本上是见缝插针,致使场镇功能不健全,绿化率低,缺少一定的文化氛围。由于在建设中,大多数建设单位无资质,违章建筑多,建设质量差,安全隐患严重。同时,因政府投入少(投入主要靠规费、罚款返还部分),广场、公园、消防通道、排水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致使脏乱差现象严重存在。二是缺乏产业支撑,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让农民安居,另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让农民乐业。从目前看,无论是县城,还是一些中心场镇,均缺乏产业支撑,其中,中心场镇更为突出,绝大多数农民在场镇基本上是居而无业,仍主要以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严重。 农村劳动力缺乏,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外出务工;二是整家在县外、省外定居或务工,本次所调查3061户中,有378户长期整家在外,占12.3%;三是在场镇或是县城陪子女上学入托。除此之外,在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的老人,主要是尽守家和看护小孩之责,田地能种多少就种多少,部分农户虽有人在家,但也无力耕种,虽身处农村,吃粮还得靠买。去年通过对5个乡镇8个社 380户抽样调查,全县农村土地撂荒面在40%以上,部分社撂荒面高达60%以上。火炬乡唐村坝村七社,46户,175人,有耕地155.3亩,去年5处连片撂荒8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有15户耕地全撂荒;兴隆乡漂草村二社,51户,237人,耕地319.5亩,去年有4处连片撂荒161.5 亩,占耕地总数的50.5%,有29户耕地全撂荒;洪口镇古宁寨村六社,75户,297人,有耕地390亩,去年5处连片撂荒262.5亩,占耕地面积的 67.3%,有32户耕地全撂荒。
(3)部分农户存在攀比心理。据调查,在县城或是场镇有无住房,已逐渐成为农村农民身份、地位或是穷富的一个标签。一部分农户在场镇、县城购买或是租房并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或地位。一部分人到场镇、县城定居后,好逸恶劳,不务正业,逐渐养成一些惰性,给社会及家庭形成一些不安定因素。
(4)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管理难度大。人户分离,无论是在县城还是中心场镇均表现突出,特别是一些中心场镇表现尤为严重,就铁佛、洪口、广纳、涪阳、泥溪五场镇调查情况看,无户人口就达19912人,占人口总数72079人(不包括中小学生)的27.6%。据调查,铁佛镇无户人口分别来自重庆、XX县等外省(市)外县5个乡镇,县内14个乡镇。人户分离现象的严重存在,给城镇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
三、几点建议
1、着眼长远,加快农村边远山区的发展。农村边远山区,既是我县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同时也是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地区。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些边远山区与小康社会要求还差相当大的距离。为此,加快农村边远山区的发展,已迫在眉睫。第一,县委政府在着眼全局抓发展时,要将发展注意力逐步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向农村边远山区;第二,要将抓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民生存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上,切实解决好与农民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利、照明、道路、通讯、电视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搞好情况摸底,做到有的放矢,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落实时间表;第四,要将新农村建设或是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带,逐步向边远山区深处,特别是一些发展死角地带推进,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2、合理布局农村教育,彻底解决农村入学入托难问题。 第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村小教学点,确保农民子女能就近入学入托。一是要切实采取措施,巩固和完善好农村现有村小教学点,二是坚持有计划地做好有条件的边远山村教学点的恢复工作,做到条件成熟一个恢复一个。教育部门要将此事真正当成一项惠民生、解民忧的德政工程来办;第二,坚持教育资源下沉农村,让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子女能分享到最基本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三,科学制定乡(镇)中心小学教学规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分段教育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第四,进一步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使我县农村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有序流动。
3、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提升城镇发展规划与建设质量。城镇的发展规划必须适应城镇化发展基本要求,要有前瞻性,要有可持续性,落实要有刚性,决不能顾此失彼;二是加大投入,加快原区所在地、风景旅游区所在地中心场镇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据查,县城人口2015年近6万人,2015年发展到13万余人,增加7万余人,增长1.17倍。涪阳、广纳、铁佛、洪口四场镇2015年居民总数为1.42万人,到2015年发展到6.75万人(不含中小学生2万余人),10年增加5.33万人,增长5.7倍;非中心场镇的泥溪乡街道,2015年870人,现为4509人(不含中小学生),10年增长5.2倍。由此可见,中心场镇的人口增长远高于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真正起到了半壁河山的作用;第三抓好县城到中心场镇及中心场镇间的公路建设,确保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公路建设重点要抓好县城到至诚,以及至(诚)洪(口)沙(溪)片区中心场镇间的公路改造,特别要抓好沙(溪)洪(口)公路的拓宽改造,确保该片区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同时,在中心场镇城镇化发展及建设过程中,要认真注重其文化氛围的积累,保护并开发利用好文化历史遗迹遗址,提高其文化及历史品味。
4、加强管理,确保城镇化工作有序进行。针对我县城镇化工作所表现出的问题,加强管理迫在眉睫。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及街道居委会基层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其管理职能及工作责任;二是试点探索城镇人口人户分离及无户人口的综合管理办法,按照国务院今年7月29日《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试点探索和制定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和完善在县城及场镇的落户制度,逐步让有条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三是强化宣传教育,特别是在中心场镇,宣传工作要坚持经常性,要联系实际,做到喜闻乐见。通过宣传教育,逐步引导群众从改变不良或不文明生活习惯入手,加强自我管理,做遵纪守法合格公民,确保城镇化工作在我县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