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题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文化冲突等。因此,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为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状况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差异。
2. 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包括族群认同、语言文化传承等方面。
3. 分析政策和制度对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推动教育公平。
4.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2. 设计调查问卷,对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教育发展的看法和需求。
3. 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案例分析,了解当地教育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4.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5.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善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研究预期将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为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公平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本研究还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善措施,为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教育发展的研究范畴,从而全面分析和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民族社会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题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侵蚀。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深入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2. 探究现代化进程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3. 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从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探讨其价值和意义。
4. 提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2. 设计调查问卷,对少数民族群体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认知和态度。
3. 进行深度访谈,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者和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看法和需求。
4.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5.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研究预期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研究还将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纳入研究范畴,从而全面分析和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民族社会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民族社会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引导语:人情交往与消费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民族社会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研究课题
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研究 —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Y村为例。
二、研究方向
民族学与当代中国
三、选题缘由
人情消费一直以来都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学者对人情消费的研究常常涉及到多学科领域,本研究主要是站在民族学理论的立场上,通过对中国西南部特定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人情消费”这一微观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当地风行的“过事务”现象与该地区传统风俗之间的变化,以及这种文化事项之间的变异。这里主要选择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 Y 村作为研究对象,借以探究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维系这种沉重负担的“人情消费”的驱动力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提出一些利于该问题解决的对策性建议。
人情交往与消费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对“人情消费”的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很多研究都存在追随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的足迹,更多表现出一种“生描”性的民族志研究。中国一部分研究者虽已对城市与农村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题研究仍然很少,本研究通过对 Y 村“过事务”现象的分析旨在了解民族地区“人情消费”的变化。
生于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感觉,有时候却又会有一种陌生之感。在这里生活了 20 余年,对身边举办的不同类型的“事务”,可谓是司空见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在熟悉的同时,更多的是疑惑与不解:大部分村民明明知道每年家庭用于送礼的消费开支已经占据了家里的大部分收入,在连续不断受到不同类型“过事务”所要支出费用的影响,“过事务”的盛行成为了家庭的重要负担,尤其是在“互惠失衡”的情况下演变更为严重。
既然在当地由“过事务”所产生的经济负担众所周知,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无休止地进行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社会交换活动”呢?当地的人们什么时候才能跳出这个循环往复的“怪圈”呢?这些问题似乎谁都明白但却无法左右,一直得不到一个相对圆满的解释。对民族学的学习以及相关书籍的阅读使我得到了一些解释问题的方法和分析框架,能使我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文化制度与社会结构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研究意义
人情来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之一,它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人情消费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规则与社会关系结构,而且可以透视民族地区人们的生存状况。正是基于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注,可把本研究的目的`确定为:探究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为人情消费所累而产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民族地区的人际交往更为和谐、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中央颁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规定》的贯彻实施。
从理论意义的层面上讲,本
项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运用西方学者所提出的交换理论,而是结合本土人情的消费现状所反映出来的互惠交换的失衡、理性计算的人情、礼物流动的工具性等方面。突出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的民族社区,对于深刻理解本土人情交换行为做出有益的探索。在理论上弥补用民族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人情交换的不对称行为。从现实层面而言,本文比较注重对农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而导致的社会行为变化的研究,从而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结构和地方性知识。进而对民族地区因人情交往所产生的不对称交换行为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透过现象寻找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制定和加强民族地区的制度建设和现行中央政策所推行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得到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个民族村落进行人情消费实地调查的研究,分析了该地人情消费的现状,导致人情怪圈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人民的正常生活所导致的重大影响。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并通过对国内和国外人们应对办酒请客收礼的良好模式进行阐释,希望能够对当地以及国内人民盛行的办酒请客收礼演变而成的歪风习俗有一个借鉴作用,让人们能够更加清醒理智地对待生活中不符合常规的礼俗,也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央颁布的《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规定》中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
本论文从纵横向角度,以 Y 村作为一个立足点,对人情消费的盛行进行了一个描叙和阐释。在纵向上,本文收集整理史料和不同年代的礼单、民间歌谣以及人们的口述资料,介绍了历史上渝东南地区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以记载 Y 村不同年代的人情消费情况,从而梳理出该地区人情消费的历史脉络。从横向角度对该地区人情消费的现状、问题、原因、对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引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互惠原则”,林语堂的“面子”观念,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对本土人情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阐释,突破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交换理论,研究的视角更加关注的是互惠交换的失衡、理性计算的人情、礼物流动的工具性等方面。
透视了传统社会的习俗大多只剩下了外壳,现代人们借用传统习俗的外壳进行敛财,指出了传统礼俗文化的变异,以及现今社会人们在经济物质文化的冲击下,精神文化层面的营养供给还有些跟不上物质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质文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失衡,势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结合中央颁布的《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规定》的政策,从政府、百姓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且借鉴了美国请客送礼的习俗,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对社会的良性发展作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从理论上弥补用民族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人情交换不对称行为所具有的研究意义。
六、论文提纲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西方学者有关人情及其礼物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人情的研究
三、概念的使用及其界定
第二章 历史上渝东南地区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历史上渝东南地区人际交往概况
第二节、关于人情消费的民谣解读7
第三章 Y 村概况与人情消费的变迁
第一节、 Y 村概况
第二节 、人情消费的历时性衍变
一、乡土社会的礼俗观念
二、传统“过事务”的情景再现
三、现实人情消费的盛行
第三节、人情消费的类型
一、合乎情理的人情交往
二、有悖常态的人情往来
第四章 Y 村人情消费怪圈形成原因分析
第一节、寻求保障于隐形之网
第二节、面子对人情交往的维护与再造功能
第三节、从互惠失衡中寻求一种平衡
第五章 Y 村人情消费的影响及其文化对策反思
第一节、人情消费的正负功能
一、“过事务”正功能的显现
二、“过事务”负功能的显现
第二节、人情消费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模式
二、百姓模式
结 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