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开发报告》在京发布 篇一
近日,《中国扶贫开发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展示了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报告指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报告首先回顾了过去几年中国扶贫开发的进展。根据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了2020年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了2020年的0.6%。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
报告分析了中国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包括实施精准扶贫、发展产业扶贫、加强教育扶贫等,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巨大支持。其次,中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身到扶贫工作中,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合力。
然而,报告也指出,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脱贫不返贫。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仍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此外,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机会。报告不仅总结了中国取得的成就,还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在京发布 篇二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发布:动力转换中的新挑战
近日,《中国扶贫开发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同时也提出了当前中国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挑战。
报告指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中国贫困人口数量的大幅减少,剩余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中,脱贫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仍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此外,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报告认为,解决这些新挑战需要转变动力和策略。首先,要以质量为核心,注重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推动脱贫的同时,要确保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防止脱贫人口再次返贫。其次,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此外,还需要注重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首先,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其次,要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国扶贫开发未来发展的机会。在新的阶段和新的挑战下,中国扶贫开发需要转变动力和策略,注重质量、注重平衡、注重可持续发展。相信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在京发布 篇三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在京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27日联合发布了《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报告指出,1981年至2012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占到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1.82%。由于中国的贡献,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了2年多达到了2014年的水平。中国使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比例在1990-2014年间多增加了4.23个百分点,贡献了1990-2014年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中国在提高人口期望寿命方面的努力,使全球平均的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
报告强调:“十三五”期间,中国扶贫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脱贫任务重、宏观经济调整、气候变化和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挑战。但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国家财力、丰富的扶贫经验和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新时期扶贫的积极因素。脱贫攻坚计划,既需要完成到2020年扶贫对象脱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任务,同时也需要谋划未来,为2020年后的`扶贫开发建立可持续的制度奠定有利的基础。《报告》指出,由于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不一样,要根据致贫原因、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所在区域的发展环境、可利用的扶贫工具,因地制宜的选择脱贫方式,也就是精准脱贫。对于精准脱贫,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提到,保证精准脱贫的财政、投资、金融、土地、人才和社会扶贫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另外,精准扶贫是扶贫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扶贫开发的思想和方式的重要发展。
政府主导彰显制度优势
蓝皮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坚持发展减贫,坚持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精准扶贫,坚持扶贫创新,坚持“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运行制度。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认为,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中国扶贫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在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官员进行交流时,经常听他们提到,‘中国的扶贫经验很好,但是我们学起来很困难,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政党和制度,可以始终向着一个减贫目标去努力。’”范小建说,“从这些国外官员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我们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把扶贫作为整个国家布局和规划中的一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连续制定了3个规划纲要,在设定行动方针时,特别强调规模开展、整体开展。另外,在行动上特别强调并突出扶贫。”宋洪远说。
全球减贫七成依靠中国
“没有中国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完成其最重要的极贫人口减半的目标。”蓝皮书如此表述中国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少的贡献。据统计,1981—2012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1.82%。
除了减少贫困人口以外,中国还在各个维度上对全球人类福祉的提高作出了贡献。1990—2014年间,中国使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2年多达到目标;贡献了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使全球平均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助理国别主任谷青表示,中国为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功实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1990—2015年期间,中国的扶贫成就,完成了全球1/3的扶贫任务。“中国的扶贫战略中有很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常契合。比如强调更多更广的主体参与,强调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据谷青介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密切配合中国国务院扶贫办,进一步做好推广中国扶贫经验国际化的工作,发挥创新性研究和项目优势,为全球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未来扶贫重在发挥合力
“十三五”期间,面临宏观经济调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方面的挑战,中国扶贫形势依然严峻。蓝皮书提出,“十三五”期间,扶贫工作应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贫对象能力提高为中心,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扶贫合力,创新扶贫方式和体制机制,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绿色减贫。
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委会委员王新怀认为,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相辅相成。&ldq
uo;‘十三五’期间,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脱贫规划应当和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相辅相成,使贫困地区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如果没有区域发展,精准扶贫、个体脱贫基础就会不牢固,长远问题也难以解决。”王新怀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扶贫工作不能简单依靠政府,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探索一条“大扶贫”道路。
宋洪远同样认为,扶贫工作应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农村扶贫为例,农村有很多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是市场在起作用,比如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和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