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精简4篇)

时间:2018-04-06 08:2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教育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总体规划和安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布局也需要不断调整。本次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当前教育布局调整情况,并分析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教育布局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教育资源的分布也面临一定的不均衡性。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重点支持薄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分配,使得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均衡地分布在各个地区。

其次,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过去的教育布局中,课程设置存在着内容过于繁杂、学科单一等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用能力,教育部门逐步推行了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得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再次,教师培训的加强。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力度。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布局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评价是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质量,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育评价的改革力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使得教育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促进教育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布局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布局调整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课程设置的过于功利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布局调整的研究和投入,以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教育布局调整是指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方式的改变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变革。本次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当前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教育布局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布局的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重点支持薄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使得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和均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其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统筹规划和科学调配,政府部门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注重解决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问题。同时,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设施和设备的质量,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再次,教育方式的改变。教育方式的改变是教育布局调整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育方式的改革力度。通过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设数字化校园和远程教育平台,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得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评价是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育评价的改革力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促进教育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布局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布局调整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实施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布局调整的研究和投入,以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和计划议题,主任会议组织调查组,从9月13日开始,利用一周时间,先后深入到马营、华岭、寺子等6个学区和城区的23所学校、教学点、已撤并学校以及县教体局,通过实地察看、座谈研讨、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全县教育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

  近年来,县上深入实施科教优先战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改革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稳步推进,学校布局更加优化。自2008年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来,县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后制定了《通渭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通渭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结合教育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按照“收缩边远、靠拢中心、适度集中”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共撤并教学点44个,村级小学47所,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学校布局,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07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独立高中4所、职业中学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独立初中15所、九年制学校24所、小学242所、幼儿园12所,教学点58个,在校学生75969人。

  (二)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一是加强城区学校建设。新建县三中已完成投资5228万元,县二中已完成投资5692万元,两校已投入使用。投资430万元建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县第二幼儿园正在建设中,县职专整体搬迁工程已开工建设,城区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布局更加优化。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有25所学校建成了学生公寓楼,有47所中小学修建了食堂,并配备了一些基本的设施设备,学校寄宿条件有所改善。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积极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墨香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大部分学校环境比较舒适,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四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配备电化教育设施,建设标准化实验室,购置图书仪器,配套音美体器材,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三)完善制度,教育管理逐步加强。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教优先战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通渭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等六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二是加强督查整改。县教体局通过增加督查频次,创新督查方式,细化督查内容,对各学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制定了《食品安全保障管理细则》、《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等制度,与各学区(校)、托餐家庭(个人)、供应商签订了责任书,靠实责任、加强监管、持证上岗,确保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餐供应安全有序运行。四是加强校外寄宿生管理。各学校对校外寄宿生全部登记造册,建立住宿档案,组织教师定期不定期走访各住宿点,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四)注重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设立监督信箱,公布举报电话,深入开展“三评”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等措施,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离职进修、在职函授等形式加强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作辅导报告,积极参加省市各类研讨会、专题培训班,组织教师赴外观摩、县内集中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对部分管理松散、工作能力不强的领导班子进行优化调整,今年共调整了51名学校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各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城区教育资源短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以及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向城区大量集中,致使城区学校人数过多,班额过大。原有学校校园面积窄小,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新建学校资金缺口大,硬件设施还很不完善,城区教育资源短缺,招生入学压力大。二是农村学校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县学生人数下降明显,特别是小学人数自2006年以来减少了32037人,下降了50.38%,大部分村级小学一个班只有几名学生,规模过小,资源闲置,教学氛围难形成,教学质量难提高,学校布局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急需加强。全县有21496名住宿生分散住在学校周边农户家中,住宿条件差、用电、煤气、取暖安全隐患多,寄宿制学校建设明显滞后。有些学校虽然修建了学生公寓楼,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投入使用。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餐厅、供暖等附属设施不完善,满足不了学生住宿生活需求。各寄宿制学校都没有专职医务人员和生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服务不到位。

  (三)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学校的领导班子业务能力不打硬,管理手段不先进,学校管理比较松散。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处于“看门式”发展状态,年轻教师一心谋调动,思想浮燥,敬业精神不强,随意旷课、支差应付现象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大。

  (四)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虽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讲,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不活、效果不佳、质量不高,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今年高考处于全市后列,中考七科合格率仅为18.4%,小学毕业测试三科合格率仅为18.2%,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调整方案,切实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科学规划,加快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一要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增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着眼未来、科学论证,充分考虑今后几年及更长时期内,城区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城市发展空间等问题,结合高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学生向县城集中的发展趋势,适当增加城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就学需求。二要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将学校布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早编制详规,确定学校规模,预留建设用地。三

要加快建设进度。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学校建设进度,完善基础设施,使城区布局调整尽快到位,减轻入学压力。

  (二)审慎决策,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一要审慎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我县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寄宿上学家庭负担沉重。要保留现有乡镇高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高中学生入学率。以方便学生上学为最终目的,审慎推进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尽量保留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确保辐射半径不能过大,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充分整合利用农村学校闲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二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抢抓政策机遇,加强衔接运作,加大项目争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各学校实验仪器设备,音美体教学器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的配置,大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高起点、高标准,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住宿条件,尽快解决学生在校外散住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配置专业医护人员和生活指导教师,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严格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学校管理为抓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形象。一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上多思考、下功夫,真正把有能力、会管理、讲奉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区)校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调整交流。二要加强学校日常管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大力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打造高效课堂,加强统考检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群众就近上好学的'强烈需求,切实解决城区学校挤不下,农村学校没人上的实际问题。三要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高度重视营养餐供应和食堂管理工作,细化管理流程,靠实管理责任,确保食品供应安全。严格成本核算和价格控制,微利经营,保证饭菜的数量和质量,维护学生的消费权益。

  (四)强化培训,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素质。一要加强学习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在岗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大的转变,在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上有大的提高。二要完善管理机制。按岗所需,按能所用,合理均衡配置教师,减少教师流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不合格教师分流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在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切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县政协组建调研组,就县城区教育布局调整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东流、尧渡镇,听取了当地党委、政府及部分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分别组织召开了有教育、发改、规划、国土、交通等部门负责人和全县高中及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赴无为、青阳、永修等地,了解三地在推进城区教育布局调整中的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城区教育布局基本情况

  县城区现有各类学校14 所,在校学生18127人;在园幼儿2037 人。其中:高中阶段学校4所(东至一中、二中、三中、县职教中心),在校学生7432人,占全县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64.02%。初级中学2所(二中初中部、东至三中附设初中部),在校学生4211人,占全县初中学生总数的31.82%。完小3所(实小、至德、尧渡镇本部小学),在校学生6484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23.5%。幼儿园5所(县直幼儿园、小太阳民办幼儿园、天使民办幼儿园、小白鸽民办幼儿园、金苹果民办幼儿园),公办在园幼儿1091人,民办在园幼儿946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20.4%。

  二、城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教育资源存在县城区不足,农村地区相对过剩,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发展水平也不均衡等问题,尤其是县城区教育布局无法适应城镇化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幼儿教育入园难。目前县城区在园幼儿,按照每班30人测算,需要68个班级,现有的幼儿园最多只能容纳45个班级,招收幼儿1350人,幼儿园的班级数量及校园布点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幼儿的入园需求。

  二是小学课堂大班额。依城区3所完全小学在校人数和班级数计算,平均每班达到了60人。按照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要求,小学每班不超过46人,大班现象较为突出。且生均占地面积也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三是初中校舍严重不足。县城区仅有2所初中(其中1所单设)。据调查,2016年秋季县城区初一新生将达1700余人。按照标准班级规模每班50人测算,初一新生需要34个班级。目前,二中初中部最多只能招收18个教学班,三中只能招收6个教学班,容纳学生1200人。县城区将有500余名的初一新生面临入学难,这还未考虑农村小学毕业生到县城中学就读的需求。

  四是高中办学环境和条件差。三中、一中硬件设施不达标,且因三中附设初中部,不符合省示范高中办学要求。另外,2017年高考将实行考试科目“3+X”制度,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教室进行“走班教学”,现实无法满足。职教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基础能力和实训项目建设受土地、规划等多方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现有的办学条件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训阶段需借外地场所进行培训。

  五是县委党校设施陈旧。县委党校是我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按照新形势对党校工作的要求,其陈旧的设施及不完善的配套制约着党校进一步发展。同时,县委党校内部交通不循环,外部交通堵塞,教学办公区和校舍混在一起,建筑摆布混乱,既影响党校整体形象,也给党校的管理带来难度。

  第二,城区教育布局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教育布点不均。城南及县城新区未设初中部,现有两个初中部一街之隔,辐射范围和服务半径严重重叠;县城新区义务教育布点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二是城市诟病诸多。不足4.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汇聚了三中、二中初中部、实小、尧渡镇本部小学、职教中心等校区,人口规模近6万人。加之父母陪读现象较为普遍,就业、居住需求大,导致老城区违法建设、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诟病日益严重。

  三是城区人口增长给教育设施带来压力。2015年末,我县县城人口规模为7.8万人,5年净增了1.6万人,年均递增率为4.6%。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随着人口政策调整,预计2030年城区人口将达18-20万人。以2015年末县城在校生人数占县城常住人口数来推算,2030年,我县城区小学生人数将达到1.66万人,初中生将达1.08万人(高中阶段由于教育普及率的不同,不宜采用对比方式推算,但随着高中教育普及率提高,理论上有多少初中毕业生,就有多少职、普高中入学生)。届时,现有的教学设施及空间容量,均远远不能满足。

  第三、全县高中布局已不能适应生源的变化

  全县6所普通高中(不含3所民办)除了大渡口中学高中招生相对稳定外,昭潭中学和东流中学高中招生逐年下降,2015年末昭中和东中高中在校生分别为1033人和891人,比五年前的2011年分别下降41.3%和40%,而县城区3所高中2015年末在校高中生共6568人,比五年前的2011年增长8%,高中生源变化对全县高中布局调整提出新的要求。

  综上可知,我县城区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尽合理,且容量不大,既影响了教育事业本身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对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调整,显得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

  三、对县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园区建设的建议

  当前,县城总体规划已于2012年修编完成,尧东一体化规划已形成初稿。在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解决城区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前提下,应按照“疏解老城区,扩容新城区,开发站前区,发展滨湖区,带动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布局调整,实现教育与城市建设、产业聚集及其他各项事业协同发展。

  (一)关于义务及学前教育布点:

  一要解决幼儿入园难和小学大班额问题。除了尽快启用城南小学,缓解城区小学生入学压力外,应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的要求,来规划布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周边居民子女教育需要。

  二要解决初中教育设施不够问题。随着城南各居民小区的投入使用,人口的增加,以及县城总体北扩的发展趋势,应着手在城南、城北各设一所初中,撤消整合三中初中部,以达到县主城区有3所单设初级中学的目标,缓解主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不足。

  (二)关于教育园区选址

  在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中,尤以职教中心和三中迁建非常紧迫,是当务之急。职中和三中迁建有两个可选地块:一是站前区泉水湖南侧地块,暨尧东一级公路、高速、泉水湖路围合区域,面积约800亩;二是滨湖园区东部地块,暨建新水泥厂旧址向西北延伸,面积约500亩左右。以上两地块距离县城较近,交通便捷,属低矮山丘,居民户数较少,征地拆迁难度不大,能快速实施搬迁工程。在这两地块可实行如下几种布局方案。

  第一方案:三中、职教中心整体搬迁至站前区泉水湖南侧地块。

  该地块是站前区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尧东一体化的中间纽带,在建的一级公路与规划中的北外环线、泉水湖路相交于此,通达南北,连接东西,便于人口聚散,更重要的是该方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通过三中、职中的整体搬迁,能迅速聚集人气,带动站前区商贸服务住居等产业发展。人口的聚集也为周边的滨湖园区和东流集中区提供人力资源。以教育园区模式建设,可以总体规划,整体施工,有利于节约成本。

  该方案不利因素:此地块中有60余亩土地为基本农田,调整为非永久基本农田有一定难度,如调整不成势必影响该方案施行。

  第二方案:三中、职教中心搬迁至滨湖园区东部地块。

  此方案除有第一方案利于总体规划,整体施工,节减成本优势外,还有该地块自然环境良好,紧临S327和规划中的城市北外环线。滨湖园区作为东至县承接产业转移及城区工业“退城进园”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产城一体的综合型经济开发区。随着北外环线的建成通车,必将成为东至经开区、东流集中区经由滨湖园区的重要节点。职教中心建在此地,是鉴于职教中心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作用,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该方案的不利因素是滨湖园区东部地块面积受限,拓展空间不大,而且对站前区带动作用不明显。

  第三方案:三中搬迁至泉水湖南侧地块,职教中心搬迁至滨湖园区东部地块。

  该方案兼有第一、第二两种方案的好处,但对站前区的集聚带动作用相比第一方案较弱,且分次规划、分块施工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关于全县高中布局调整:

  全县6所普通高中(不含3所民办),应通过撤并调整达到近期5所,远期4所的规模。从本地生源变化情况和外地经验来看,高中布局调整,要尽可能向县城区集中,规模化发展,实行寄宿制管理。可先考虑生源下降幅度较大的昭潭中学高中部的撤并工作,保留大渡口中学。东流中学暂时过渡,待时机成熟再行整合。随着职中将搬离现址,可与体育中心整合扩容,将东至一中搬入,也可在城南另行选址重建一中。现一中和三中校址可整合用于教育发展。将昭潭中学和东流中学(高中部)按照先后顺序,撤并整合至县城高中。

  (四)关于县委党校搬迁:

  县委党校搬迁列入我县十三五规划,现实情况也势在必行。对党校搬迁,一是可以考虑与教育园区第一迁建方案,一同规划,整体施工建设;二是考虑在城南高速下线或站前区核心区附近选址迁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运用,并向校外拓展,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应有功能效益。

  四、推进教育布局调整的工作思考

  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公益事业,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城区布局调整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氛围。一是建议成立高规格教育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围绕各自职责,协作配合,快速强力推动城区教育布局调整。二是广泛宣传发动,要组织有关部门及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摸清城区人口组成状况和适龄人数,为校区布点和建设规模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要加强对布局调整意义的宣传,并认真听取和反馈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风险评估和正面引导,形成共识,最大程度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做好校区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步伐。首先,对拟迁建教育园区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依据县城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所形成的人口集聚趋势,现有教育资源状况及普、职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园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其次,按照先急后缓,除了先行做好以职中和三中为先导的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外,同时还要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连同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一并规划,分步实施。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兴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配套建设内容多,需要资金量大。一是探索开展学区配套建设模式。无为县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方式值得借鉴,无为六中由蓝鼎集团投资代建,碧桂园小区小学及初中由碧桂园集团代建,建成后由教育部门管理,服务周边居民。我县也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政策调节,由地产商在相关区域代建学校,产权归属政府,教育部门行使管理权。二是探索推进“PPP”建设模式和申请政府债券、银行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资金保证。

  (四)服从服务于布局调整,以人为本做好相关教师队伍的调配工作。教育布局的调整,必然涉及教职人员的调整。针对高中布局调整和乡镇高中向城区集中总体趋势,县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教育布局调整总体要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做好教师的调配工作。同时坚持先建设后搬迁,先扩容后撤并,根据项目学校的建设情况,采取适当的过渡模式,合理确定撤并时间,稳步实施布局调整。

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精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