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实用3篇)

时间:2017-07-01 03:17: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优化

摘要:

本文旨在设计和优化一条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在设计过程中,将运用PLC的控制功能,实现对生产线上各个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协调。通过对生产线进行优化,旨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人工操作,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PLC、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功能、优化、生产效率、质量

1. 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生产线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PLC作为一种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可编程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本设计旨在利用PLC技术,设计和优化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设计方案

2.1 生产线布置

根据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合理布置生产线上的各个设备,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PLC控制,实现设备之间的自动协调和联动操作。

2.2 PLC控制系统设计

选用合适的PLC品牌和型号,并根据生产线的需求,设计PLC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通过编写PLC程序,实现对生产线上各个设备的控制和监控。同时,确保PLC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优化方案

3.1 生产节拍优化

通过对生产线上各个设备的节拍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合理设置设备的工作时间和间隔时间,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空闲时间。

3.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设计一个直观、易操作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操作人员对生产线进行监控和控制。通过触摸屏或界面软件,实现对PLC控制系统的远程操作和监控。

4. 预期成果

本设计预期实现以下成果:

- 设计一条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能够满足产品的生产要求。

- 通过优化生产节拍和人机交互界面,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 减少人工操作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5. 计划安排

本设计将按照以下计划进行:

- 第一阶段: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了解PLC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基本原理。

- 第二阶段:设计生产线的布置和PLC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 第三阶段:进行生产节拍和人机交互界面的优化设计。

- 第四阶段:进行调试和测试,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 第五阶段:撰写设计报告和总结。

6. 结论

本设计旨在利用PLC技术设计和优化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合理布置设备、优化生产节拍和设计人机交互界面,预计能够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和协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人工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明. 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优化[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9, 46(5): 125-130.

(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二见下文)

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三

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对于很多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对于如何撰写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比较茫然,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因为不得要领,走了很多弯路,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来源、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大纲、参考文献等等,下面的是小编分享的与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报告网!

  课题名称: PLC先进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1、选题意义和背景。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功能丰富等强大技术优势,已经成为目前自动化领域的主流控制系统。然而,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PLC还大都只是承担最基本的控制功能,如顺序控制、数据采集和PID反馈控制。各个PLC厂家也在其产品中设计了PID模块。虽然PID算法控制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对于一些复杂控制系统,PID控制很难满足控制要求,这也使PLC的发展面临着一种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PLC产品与IEC1131-3标准兼容,PLC控制系统越来越开放,将先进控制算法嵌入PLC常规控制系统成为可能。本课题从工业控制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PLC的控制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提高和扩展PLC控制器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本课题:PLC先进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使一些先进控制算法在PLC及组态系统上得以实现,并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经过验证后最终应用到工业过程控制中去。

  在PLC组态系统中实现先进控制算法,包括预测控制算法和模糊逻辑控制算法,形成具有人工智能的控制模块及网络系统,能大大提高系统的控制水平,改善控制质量。从经济角度来看,目前PLC生产商的一些产品具备先进控制模块,如模糊模块。但它们的价格十分昂贵,且封闭性较强,不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工业改造。因此开发较为通用的先进算法实现技术,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工业改造具有很大的意义,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模糊控制与预测控制是智能控制中技术较为成熟的分支,因此,研制和开发出适合工业环境的实时先进控制开发工具,实现模糊控制、预测控制嵌入PLC,与常规控制集成运行,让先进控制从教授、专家手中走出来,实现先进控制的工程化、实用化、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缩短控制系统开发周期,加快先进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在过程工业界,从40年代开始,采用PID控制规律的单输入单输出简单反馈控制回路己成为过程控制的核心系统。目前,PID控制仍广泛应用,即便是在大量采用DCS控制的最现代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这类回路仍占总回路80%-90%.这是因为PID控制算法是对人的简单而有效操作的总结和模仿,足以维护一般过程的平稳操作与运行,而且这类算法简单且应用历史悠久,工业界比较熟悉且容易接受。

  然而,单回路PID控制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过程和不同的要求[4}0 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了串级、比值、前馈、均匀和Smith预估控制等复杂控制系统,即当时的先进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单变量控制系统的一些特殊的控制要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仍有10%-20%的控制问题采用上述控制策略无法奏效,所涉及的被控过程往往具有强藕合性、不确定性、非线性、信息不完全性和大纯滞后等特性,并存在着苛刻的约束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们大多数是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率和成本等有关指标。随着过程工业日益走向大型化、连续化,对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控制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日趋尖锐,迫切需要一类合适的先进控制策略。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以状态空间方法为主体的现代控制理论,为过程控制带来了状态反馈、输出反馈、解疆控制、自适应控制等一系列多变量控制系统设计方法}s}.上述多变量控制策略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工业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建立其正确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同时,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计算机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用来求解过去认为是无法求解的问题,这一切都孕育着过程控制领域的新突破。

  整个80年代,出现了许多约束模型预测控制的工程化软件包。通过在模型识别、优化算法、控制结构分析、参数整定和有关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基于模型控制的理论体系己基本形成,并成为目前过程控制应用最成功,也最有前途的先进控制策略。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长足的长进并在许多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取得了较广泛的应用。就过程控制而言,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系统是最有潜力的三种工具。专家系统可望在过程故障诊断、监督控制、检测仪表和控制回路有效性检验中获得成功应用。神经网络则可以为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的建模提供有效的方法,进而可用于过程软测量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上。模糊系统不仅是行之有效的模糊控制理论基础,而且有望成为表达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类混合并提炼这些经验使之成为知识进而改进以后的控制,也将是先进控制的重要内容。

  由于先进控制受控制算法的复杂性和计算机硬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早期的先进控制算法通常是在PC机和UNIX机上实施的。随着DCS功能的不断增强,更多的先进控制策略可以与基本控制回路一起在DCS控制站上实现。国外发达国家几乎所有企业都采用了DCS系统或其它智能化设备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先进控制与优化较大的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可以说,高性能控制系统,尤其是DCS系统的普及为先进控制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国外从70年代末就开始了先进控制技术商品化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并在DCS的基础上实现先进控制和优化。如爱默生公司的DeltaV和Honeywell公司的TDC3000,其先进控制软件RMPGT和RPID等在现场的实际应用都集中在自己的DCS系统上。传统的PLC由于不支持浮点运算以及先进控制所必须的精确的'时间,因此,除了模糊逻辑控制外,其他的先进控制并没有在PLG平台上实现。然而,在过程工业中大多系统使用先进灵活的PLC控制系统,因此1996年Barnes提出了一种基于PC-PLC通讯的混合方式,通过控制网络实现计算机与PLG的通讯,从而实现先进控制。

  3、参考文献。

  [1]基希林,曲非非。PLC的发展[J].微计算机信息,2002, 18(9):1-2

  [2]陈夕松,张景胜。过程控制发展综述与教学研讨[J].南京工程学报,2002,2(1):49-52

  [3]Ohaman Martin, Johansson,Stefan, Arzen, Karl-Erik. 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the PLC standard IEC 113

1-3 [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1998,6(8):547-555

  [4]范宗海,黄步余,唐卫泽。先进过程控制在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J].石油化工自动化,1999, (6):7-12

  [5]王跃宣。先进控制策略与软件实现及应用研究[M].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3,(1):8-20

  [6]褚健。现代控制理论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9-15

  [7]沈平,赵宏,孙优贤。过程控制理论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31-38

  [8]张志辉一套常减压先进控制的应用与开发「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3:20-25

  [9]薛美胜,吴刚,孙德敏,王永。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2,29(2):1一9

  [10] Kolokotsa D.,Stavrakakis,G S二Genetic algoritluns optimized fuzzy controller for the indo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buildings implemented using PLC and local operating networks[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2,15(5):417-428

  [11]黄丽雯。新型PLC的特点及应用[J].新特器件应用,1999 , (6) : 27-29

  [12]杨昌馄。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趋势概述[J],基础自动化,1998 , (2) :1-5

  [13]蔡伟,巨永锋。PLC分布式控制系统[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6,16(3):20-25

  [14]胡惠延。用PLC实现的一种集散型控制系统[J].煤矿自动化,2000, (4) : 22-24

  [15]陈勇,赵勇飞,徐莉。工控机与PLC分布式测控系统的设计[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 , (6) : 41-43

  [16]任俊杰,钱琳琳,刘泽祥。基于SIMATIC S7 PLC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J],电工技术杂志,2004,(9):40-42

  [17〕田红芳,李颖宏。PLC与上位机的串行通讯[J].微计算机信息,2001,17(3):36-37

  [18]姚锡凡,彭永红,陈统坚,李伟光。基于模糊芯片的加工过程智能控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0, (2):26-29

  [19]汪小澄,方强。基于PLC的模糊控制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2, 35(3): 79-81

  [20]肖汉光。模糊控制在悬挂链同步控制中的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20-31

  [21]成晓明,柳爱美,田淑杭,PLC的炉温多级模糊控制的优化与实现[J].自动化仪器与仪表,2000,(1) : 20-22

  [22]李敬兆,张崇巍。基于PLC直接查表方式实现的模糊控制器研究[J].电子技术杂志,2001,(9): 18-21

  [23]张玺,刘勇,张小兵。二次开发Wincc模糊控制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2,(1):69-71

  [24]孙东卫,周立峰。预测模糊控制在渠道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2,(4): 82-85

  [25]石红瑞,孙洪涛,马智宏。二次开发RSView32嵌入广义预测控制算法[J] .测控技术,2004 23(9) : 52-54

  [26」西门子公司。西门子57-300系统参考手册[M].北京: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2002: 10-200

  [27」西门子公司。STEP? V5.1编程手册[M].北京: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2002:40-60

  [28]王磊,王为民。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17-29

  [291章为国,杨向忠。模糊控制理论与应用[M].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15一19

  [30]蔡自兴。智能控制一基础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35-37

  [31]孙增折。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5-62

  [32]齐蓉,林辉,李玉忍,谢利理,通用模糊控制器在PLC上的实现[[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3, (4):23-25

  [33]闻新,周露,李东江,贝超。MATLAB模糊逻辑工具箱的分析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4-45

  [34]许建平,刘添兵。PLC控制软件的模块化设计[J].九江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3,(3):13一14

  [35]张运波。PLC梯形图设计中的关键技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0,1(1):30-32

  [36] Richalet J, Rault A. Model Predictive Heuristic Cortrol:Application to Industrial Process[J] .Automatica, 1978,14(1):413-428

  [37] Rouhani R,Mehra R K. Model algorithmic control (MAC):Basic Theoretical Properties[J].Automatica,1982,18(4):401-414

  [38] Culter C R,Ramaker B L .Dynamic Matrix :ontrol-A Computer Control Algorithm[M].San Francisco: American Automatic Control Council,1980:221-230

  [39] Clarhe D W, Mohtadi C.Constrained receding hori:on predictive control[J].IEEProc-D, 1991,13 8(4) : 347-3 54

  [40] Garica C E,Morari M. Internal Model Control-A Unifying Review and Some New Results[J] .Process Des&Dew, 1982,(21):308一32;5

  [41]Richalet J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Appliation to fast and accurate robots[J].Proc Of 10“ IFAC World Congress, Munich, FRG, 1987, (1): 25I-258

  [42]许超,陈治钢,邵慧鹤。预测控制技术及应用发展综述[J].自动化及仪表,2002,29(3):1一10

  [43]舒迪前。预测控制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25-228

  [44]李绍勇,陈希平,王刚,范宗良,树龙,蔡颖。换热机组供水温度的广义预钡(控制[J].甘肃科学学报,2004, 16(3):95-97

  [45]俞树荣,祁振强,商建平。集中供热系统热力站二段换热机组系统建模及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 28(2):57-61

plc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