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选聘调研实践报告【精选3篇】

时间:2017-07-02 01:50: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学生村官选聘调研实践报告 篇一

引言:

大学生村官选聘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招聘制度之一,旨在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调研实践,探讨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概述

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是指通过招聘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将其派往农村担任村干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该制度于200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期限一般为3至5年,期满后可选择继续留任或回城市就业。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影响

1.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2. 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大学生村官作为新一代农村干部,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养,能够更好地引领农村发展,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状况。

3. 促进了农村人才流动和交流。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使得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存在的问题

1. 政策支持不足。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福利相对较低,政府在政策支持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发展中。

2.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前缺乏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3. 与农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问题。由于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他们与农村居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融入当地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四、解决方案

1.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福利,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发展中。

2. 加强实践教育培训。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前应接受系统的实践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3. 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合作。大学生村官应主动融入当地社区,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结论:

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在农村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实践教育培训和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效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学生村官选聘调研实践报告 篇二

引言:

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招聘制度之一,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调研实践,探讨其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概述

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是指通过招聘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将其派往农村担任村干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该制度于200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期限一般为3至5年,期满后可选择继续留任或回城市就业。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 实践锻炼机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期间,能够接触到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生力量,承担着推动农村发展的重任,他们的工作和努力对农村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意义。

3. 拓宽人际关系网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期间,能够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士,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2. 促进了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村官作为新一代农村干部,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养,能够更好地引领农村发展,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状况。

3. 促进了城乡人才流动和交流。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使得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建议和措施

1.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指导。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

2. 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待遇。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倾斜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福利,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3. 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可以组织大学生村官定期举行交流座谈会和经验分享会,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作效能和互动效果。

结论:

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指导、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待遇,以及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学生村官选聘调研实践报告 篇三

2017大学生村官选聘调研实践报告

  1、选聘“大学生村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动机不纯、素质不高、作风不实、形象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大学生考任村官,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报考村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大学生退学争选村官,博士后争聘村官的现象。但跟一些报考村官的大学毕业生谈心,他们最直接的动机就是考任村官有相对诱人的工资待遇,相对安稳的工作岗位。有的大学生刚被考录为村官,就急着托关系,找门子,要求直接进入条件较好的乡镇机关工作,根本不想去农村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接受艰苦条件的磨练,经受农村工作得历练,显然心里准备不足。考任村官无非就是先找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获取一个考任公务员加分的难得机会,将其作为将来跳出农村的有效踏板,合同期满后,再通过考取公务员,重新回到城里工作。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即使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忙于学业,对农村的事情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光有书本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心高能低,眼高手低,用理论指导实践不会用,不管用,又不愿付苦、不肯屈身向广大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基层实践学习,致使工作无起色,与大学生能力素质不相符。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需要老同志领着适应一下农村工作环境,调整一下角色定位也在情理之中。有的甚至入村一年多,没有撰写过一篇有价值、有见地的调研报告,大学生村官的应有价值没有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却摆谱派头十足,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就把尾巴翘到天上,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大学生村官对村情不十分了解,就乱发议论,品头论足,甚至拉帮结派,人为制造矛盾,影响班子团结;有的不去在提高“知民度”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攀龙附凤、攀权结势提高“知名度”,千方百计为自己登高升迁搭梯子、找路子。群众戏说,现在大学生村官不是来“炼金”,而是来“镀金”的,与咱群众心离得远,指望不上,高攀不起。

  2、“大学生村官”岗位作用发挥难;具体体现在:

  (1)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因素。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73%、6%、5.22%、3.73%、3.73%、1.5%、0.7%、2.23%,合计占26.84%,超过了关注收入的2 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刚上岗时理想化、贪大,就想上来就做件大事,而且一定要做好,这种个性和大学生的理想化和年轻人容易冲动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开始一来真是想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刚来情况还不熟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应该更务实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步步夯实。(2)人为的因素。部分村干部心胸狭隘,自己的担心,大学生村官有学识、有见解,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这些也使村干部感到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差距很大,所谓的优势就是农村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或者说是那份霸气,自己会被淘汰,因此压制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不支持、不给他们机会。(3)现有体制的因素。目前中央、市、区县、乡镇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此项工作,大多数区县此项工作虽有章可循,但管理僵化。一是不能把拔尖大学生选***。二是配备的管理干部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三是大学生“村官”待遇大锅饭。四要还没有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不能给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定心丸,使他们在犹豫徘徊中,不能集中精力开展工作。

  成因

  大学生村官呈现“三冷”、“三热”现象,上级热、下级冷;媒体热;家长冷;村民热,村干部冷。不少大学生村官成了“困置设备”。

  农村经过这么多年人力资源的单向输出而不输入,农村人力贫困已是事实,但这并不说明派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能真正派上用场,叫大学生村官,但实际上又不是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位置。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呈现“三冷”“三热”现象:上级热、下级冷;媒体热;家长冷;村民热,干部冷的.局面。

  第一个热冷现象是:中央政府很热,要选派十万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各级县以上政府也层层加码,好不热闹,但你去问一问乡镇领导,不少人会大倒苦水,说你编制要五年只减不增,目前还要把已有大批的乡镇干部大大缩减,让他们如何开展工作?他们心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实是冷冷的,挺为难的。

  第二个热冷现象是村民热,村干部冷。村民热,是村民认为比起原有的村干部,大学生可能更有热情,也更愿意为村民做实事,村民与村干部本来就是一对怨家,不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新鲜的感觉,但村干部的压力就大了,可能会觉得这些大学生村官迟早会抢了他们的位置,所以不少当地村干部表面也可能赞成,但内部却很是惧怕。

  第三个冷热现象是媒体热,家长冷。媒体对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重墨浓抹,因为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多多宣传。不少媒介也大炒热炒明星村官,却对这个群体的大部分无所作为不愿或者不敢披露。而与此对照的是,家长冷得出奇,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是特别不愿意孩子当村官的,好不容易鱼跃龙门,通过考大学跳出了农村这个“穷炕”,现在学了几年又跑回农村来了,搞得许多家长在众乡友面前抬不起头,有无法交待的味道。而城里的家长更不愿让孩子到农村当村官了,因为农村那么穷,那么苦,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苗,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现在大学毕业了,却要到农村吃苦去,城里的家长们那能放心?

  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模糊与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是两大成因。

  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设置不清楚,非官非民,角度很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官,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组织管理权。工作岗位不明确,基层没有指派具体任务。大学生村官一般选聘结束后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培训与指导,不少大学生村官被扔进“茫茫人海”,让他们自己去“玩”。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不少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也不知道如何做农村工作,大学生在校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节,也是造成他们无用武之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当“村官”的越来越多,但是,对大学生“村官”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却没有进入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

  解决对策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数据显示,XX年毕业的495万大学生中,有144万当年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解决户口、考公务员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等。XX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趋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73%、6%、5.22%、3.73%、3.73、1.5%、0.7%、2.23%,合计占26.84%,超过了关注收入的2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 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总之,要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农村、各高校以及“大学生村官”个人的一道努力,从而真正发挥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大学生村官选聘调研实践报告【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