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开题报告体育专业 篇一
标题:探究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调查,我们将分析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突出,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运动作为一种广泛被接受和普遍实施的活动,被认为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诸多积极影响。首先,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其次,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注意力,促进学术成绩的提升。综上所述,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具体研究问题包括: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如何?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是什么?以及不同类型和频率的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4. 研究方法与设计
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大学生的运动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和质性分析,我们将得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5. 预期结果与讨论
我们预计研究结果将进一步证实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具体来说,我们预计运动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减轻程度将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我们还预计不同类型和频率的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这将为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6. 结论
本研究将深入探究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们期待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宇, 王瑞. 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广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5(1): 103-107.
[2] Smith A L, Ullrich-French S, Hurley K S, et al. Youth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Is it simply about winning or losing?[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6, 28(4): S131-S131.
本科开题报告体育专业 篇二
标题:运动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运动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调查,我们将分析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运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
身体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而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身体活动方式,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和实施。因此,研究运动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有诸多积极影响。首先,运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其次,运动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体重,预防和控制肥胖问题。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器官功能和代谢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具体研究问题包括: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和免疫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不同类型和频率的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以及运动与大学生肥胖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 研究方法与设计
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大学生的运动行为和身体健康状况数据。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和质性分析,我们将得出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5. 预期结果与讨论
我们预计研究结果将进一步证实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具体来说,我们预计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和免疫力的提升程度将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我们还预计不同类型和频率的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这将为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6. 结论
本研究将深入探究运动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我们期待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温宽, 冯明霞. 运动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J]. 体育科学, 2018, 38(6): 97-101.
[2] Warburton D E, Nicol C W, Bredin S S.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 evidence[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06, 174(6): 801-809.
本科开题报告体育专业 篇三
2015本科开题报告范文(体育专业)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
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期限为五个月左右,2015年1月开题,2005年5月结题。研究进度分为查阅指导教师指定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最后成文四个阶段。
2015年1月 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15年2月 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2015年3月—4月 资料整理阶段。
2015年5月 最后成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