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实践报告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为某大学的100名大学生,包括男女比例均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卷主要包括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实践情况以及对社会公德影响因素的评估。访谈主要围绕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展开,以丰富问卷结果。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知整体较好。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他们认为社会公德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
其次,大学生在实践社会公德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会尽力遵守社会公德,但在具体行动中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些大学生存在对他人的不尊重、不遵守规则、不守时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最后,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因素多种多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而社会环境的恶化和个体主义思潮的盛行则容易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实践报告 篇二
社会公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其社会公德的表现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对象为某大学的20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均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实践情况以及对社会公德影响因素的评估。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知整体较好。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德规范,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他们普遍认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等。
其次,大学生在实践社会公德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尽管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会尽力遵守社会公德,但在具体行动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大学生存在对他人的不尊重、不遵守规则、不守时等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个体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最后,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因素多种多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而社会环境的恶化和个体主义思潮的盛行则容易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实践报告 篇三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实践报告
调查目的: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地点: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的调查进而了解他们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反映社会现象并提出建议改善措施来提高所欠缺的地方。
调查结果: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6%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30%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
(1)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2%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28%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20%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调查问题中,调查数据中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2%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2%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2)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6%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62%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30%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92%,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90%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4%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30%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60%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0%的人干脆不理它。再比如当发现有流浪动物时有66%的人会把它领走或自己养或送走,剩下的人会不去管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5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还有在其他方面如:在旅游时是否会乱刻乱画,有76%的人不会,其余的16%的人偶尔会。这表明在外出旅游时大部分学生都能严于律己不乱刻乱画。还有在有关是否随地吐痰的问题上有56%的人偶尔会,16%的人经常会。这表明在随地吐痰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自觉性比较差,生活习惯不好造成的。 提高社会公德的意义:
首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德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其发展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影响着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同时社会公德的好坏,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发展的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不良的社会公德则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点已被社会历史的发展所证明。
其次,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如:法律制度的约束、舆论监督等,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可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可能具体到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因此,那些带有道德意义的要求,如遵守秩序,处理邻里关系等,只有靠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修养,才能得以维持,如果法律制度所不及,而公民又缺乏相应的修养,则容易引起社会的混乱无序。
再次,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提倡敬老爱幼,先人后己,自重自立,宽以待人,谦诚相让等,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具备这些基本要求,可以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舍此则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导致人人自危。
另外,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如果公民环境意识淡薄,如:乱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等,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市容,同时还会影响他人身心健康。所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对形成公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提高社会公德的建议:
自身方面:一、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二、做为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因为道德建设离不开这些优良传统。三、增强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四、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因为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应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到人民的共同理想与奋斗之中。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六、多参加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会得到熏陶,精神生活会得到充实,道德境界会得到升华。
学校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
养年轻一代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但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致使一些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不仅不能给社会作出有效的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有的甚至在校就表现出非常不文明的行为。虽然这一部分公德意识淡薄的学生的存在,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教育,但是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阵地,学校应充分认识其形成年轻一代良好社会公德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努力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修养,使他们能以高尚的形象影响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完善德育机制,切实提高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一代人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积极促进作用。社会方面:强化舆论导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遵守,有自觉主动的,甚至堪称楷模,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对此社会各界应给于充分的肯定,典型的人物,还应给于表彰、奖励,甚至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提供方便,以弘扬社会正气,强化良好的公德意识。而违背社会公德要求,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则应利用新闻媒介或其它方式公开暴光,甚至相应地与物质利益挂钩。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提出让公众讨论,使当事人明辨是非,让公众受到启发、教育,引以为戒,防患与未然,如此扬善惩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形成人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局面。 完善公共设施:当我们的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还未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否为其提供遵守社会公德的便利条件,直接关系到公德的遵守效果。本人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到一个很脏、很乱的地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就可能无所顾忌,而到一个非常干净的环境,如扫拖干净的居室、一尘不染的大厅,不将卫生的行为就会大受抑制。所以,我们在要求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为其提供遵守社会公德的便利条件。
调查问卷
(1)你是如何看待当今大学生的?
A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 B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 C不了解
(2)你是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A经常参加 B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 C不参加
(3)对待无常献血的看法?
A积极参与B想去但没时间 C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4)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
A积极让座 B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 C不让座
(5)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
A找到垃圾箱后再丢 B随手丢掉 C找个角落再丢
(6)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
A会马上弄干净 B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 C干脆不理它
(7)当看到别人随意丢弃垃圾时你会?
A上去制止 B你会把垃圾捡起来 C不管
(8)当看到有流浪动物时你会?
A把它领到家中自己养 B把它送到收养它们的地方去 C不管
(9)你对待考试舞弊的态度
A强烈反对 B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 C视情况而定
(10)看到有人破坏公物你会
A立即制止 B进行举报 C事不关己
(11)你会在旅游时乱刻乱画吗?
A从来不会 B在不易发现的地方会 C经常会
(12)你是否随地吐痰
A不会 B偶尔 C 经常会
(13)在路上见到老师是否会主动问好 A会 B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