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的报告 篇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为了了解中学生对手机消费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进行了一项手机消费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中学生对手机的消费意愿是非常高的。超过80%的中学生表示他们愿意为一部好的手机付出较高的价格。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手机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信息和与朋友保持联系。此外,手机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娱乐内容,如游戏、音乐和视频等。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一部好的手机可以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
其次,我们发现中学生在选择手机品牌时更注重功能和性能。超过70%的中学生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功能强大、性能好的手机。他们认为这样的手机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此外,中学生也对手机的外观设计有一定的关注,但相比功能和性能,外观并不是他们选择手机的主要因素。
除了功能和性能外,价格也是中学生选择手机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大部分中学生表示他们会在购买手机时对价格进行合理的考量。他们希望能够购买到性价比较高的手机,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会花费太多的钱。因此,中学生在选择手机时会比较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价格,并权衡价格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还发现中学生在手机消费上存在一定的理性和节制。尽管中学生对手机的消费意愿较高,但他们并不是盲目追求高端手机。相反,大部分中学生表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进行选择,不会过度追求手机的高价和炫耀性。这显示出中学生在手机消费中具有一定的理性和节制,他们更注重手机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综上所述,中学生对手机消费有着较高的意愿,他们更注重手机的功能和性能,同时也会对价格进行合理的考量。中学生在手机消费上展现出一定的理性和节制。对于手机制造商和销售商来说,了解中学生的消费态度和行为非常重要,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开发适合中学生需求的手机产品,满足他们的期待。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的报告 篇三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的报告
引导语: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的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是20世纪的今天,却不同了,在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接着是中学生,小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给儿女们买起手机来,有得学生身上还有两部手机呢。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
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联系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联系自己。
1. 手机的.品牌
调查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倍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 tcl、波导,所购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
2.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71.19%,8.26%的中学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11.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9.32%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购机目的
学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不例
外,近48%的学生中意拍照手机,34.0%的学生使用下载的流行音乐作为铃声。随着彩屏和摄像手机的普及率上升,学生也开始更多的使用下载图片或者自己拍摄的图片,甚至自己制作的图片作为待机图片。4、手机的使用情况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
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主要是因为手机作为高端消费产品,在校学生由于生活圈较为固定,没有必要,可能会是一种物质的浪费。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同时影响学习,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由于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使得他们的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分析使用手机不利的影响中,主要体现在影响上课、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浪费钱,比例分别为28.1%、19.6%、23.1%,而认为没有坏处的比例为21.5%。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与社交活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则需要社会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