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篇一
一、引言
山区农民收入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山区农民收入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然而,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为了更好地了解山区农民收入现状,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收入来源、收入水平以及影响收入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二、收入来源
1. 农业收入:农业仍然是山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仍然来自于耕种、养殖等农业活动。然而,由于山区地势复杂,耕地有限,农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2. 农村副业:为了增加收入,许多山区农民开始从事农村副业。调研结果显示,养殖、种植特色农产品、农家乐等都成为了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 城镇就业:为了改善收入状况,一些山区农民选择到城镇就业。调研数据显示,城镇就业已成为一部分农民提高收入的有效方式。然而,由于技术和岗位的限制,部分农民在城镇就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收入水平
1. 收入水平不高: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山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由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农民的收入水平往往难以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
2. 收入差距较大:调研数据显示,山区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的不平等,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
四、影响因素
1. 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山区地势复杂,土地资源有限,这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山区农民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难以从事高效农业生产,导致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2. 技术和知识水平: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农民的知识水平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种植养殖管理知识,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益无法提升,收入难以增加。
3. 市场信息和渠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畅,农民往往难以获得合理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五、建议和措施
1.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种植养殖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
2.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对山区农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耕种和养殖效益。
3. 建设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获取更好的收入。
4. 发展农村副业:鼓励农民从事农村副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培训,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
六、结论
本次调研报告对山区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山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来源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改善山区农民的收入状况,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增加农业投入、建设农产品市场以及发展农村副业等措施的支持和推动。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山区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篇二
一、引言
随着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山区农民收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的限制,山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山区农民收入现状,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收入构成、收入差距以及影响收入的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二、收入构成
1. 农业收入:农业仍然是山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然而,由于山区地势复杂,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农村副业:为了增加收入,不少山区农民开始从事农村副业。调研结果显示,养殖、种植特色农产品、农家乐等都成为了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 城镇就业:为了改善收入状况,一些农民选择到城镇就业。调研数据显示,城镇就业已成为一部分农民提高收入的有效方式。然而,由于技术和岗位的限制,部分农民在城镇就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收入差距
1. 地区差异:由于山区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一些山区地势复杂,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困难,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一些山区地理条件较好,农业发展较为顺利,农民收入较高。
2. 技术和知识水平: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农民的知识水平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种植养殖管理知识,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益无法提升,收入差距难以缩小。
3. 市场信息和渠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畅,农民往往难以获得合理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导致收入差距较大。
四、影响因素
1. 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山区地势复杂,土地资源有限,这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山区农民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难以从事高效农业生产,导致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2. 技术和知识水平: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农民的知识水平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种植养殖管理知识,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益无法提升,收入难以增加。
3. 市场信息和渠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畅,农民往往难以获得合理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五、建议和措施
1.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种植养殖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
2.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对山区农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耕种和养殖效益。
3. 建设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获取更好的收入。
4. 发展农村副业:鼓励农民从事农村副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培训,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
六、结论
本次调研报告对山区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山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构成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改善山区农民的收入状况,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增加农业投入、建设农产品市场以及发展农村副业等措施的支持和推动。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山区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篇三
山区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农民增收难,是农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在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本文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分析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就我县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现状
我县既是国家“ ”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更是 省移民大县。(一)从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看。全县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28.5%,占全县总人口19%; 65%分布在全县13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35%分散在全县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基础设施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散居地。(二)从收入结构情况看。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474元(和全省比相差1680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297元,占87.5%,第二、三产业收入177元,占12.5%;年,全县人均收入1595元,(和全省相比差1672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325元,占83.8%,第二、三产业收入270元,占17.2%。(三)从脱贫、返贫情况看。年,全县脱贫人口1万人,其中:51个“整村推进”村占45%,相对贫困人口占70%,绝对贫困人口占30%;返贫人口1万人,返贫率高达1.94%,其中:库区移民占30%,资源贫乏、交通落后地区占45.4%,其它因灾返贫占24.6%。年,全县脱贫人口7000人,其中:51个“整村推进”村占48%,相对贫困人口占69.5%,绝对贫困人口占30.5%;返贫人口8000人,返贫率1.5%,其中:库区移民占32.4%,资源贫乏、交通落后地区占42.5%,其它因灾返贫占25.1%。
二、原因及其分析
帮助农民快速增产增收,是我县“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县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是相当突出的。
(一)人多耕地少、增产难以增收。全县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4241平方公里,占73%,水面面积176.5平方公里,占3%,境内有 、凤滩、高滩三座大中型电站,库区淹没耕地5.1万亩;移民人口高达12万人。另外,我县还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3%;人均耕地保收面积不足0.3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资源贫乏、人多耕地少是导致我县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根源。
(二)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五年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2个多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教育卫生、饮水供电、电视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主要是移民库区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我县自 电站修建以来,全县有18个乡镇(占全县原乡镇30%)、85个村(占全县25%)、1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26%)生活在移民库区,每年都会不同程度遭受洪灾、旱灾的袭击。前两年的调查统计显示:县、乡、村公路毁坏351条,山塘水库毁坏325座,水利设施58750余米,供电设施120处,饮水设施235处;仅年,全县损坏耕地5万余亩,房屋48栋,受灾群众高达10万余人。
(三)农民素质低、增收路子少。“十二五”期间,随着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农民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我县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当前,农民整体素质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思想素质方面,不少农民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二是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统计调查,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8%,初中文化程度占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年。三是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四)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结构单一。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落后大县,农民收入近90%来自农业。据调查,在全县农村中相当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养殖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种植业方面,至今仍以粮食生产为主,大约占到90%以上,基本只能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而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和家禽,一般都是粗放经营的自然养殖,没有科技含量,猪禽出栏受市场价格和疫情的影响较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能让农民增收脱贫的,然而,农村现有的二、三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偏低,农民来自二、三产业收入不到年总收入的12%。可见,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不应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一条醒目的标语、一组注水的统计数字。如何长期稳定地提升农民的收入增长率,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入手: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生产成本。目前,农产品产量虽然很高,但秋后算账,收入却增加不多,关键是生产成本过高。应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干旱半干早地区,降低灌溉成本;通过推广机械化耕种、收割,降低劳动力成本。具体来讲:一是进一步教育农民和广大基层干部长期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要进一步狠抓已经形成的一整套趋利避害的抗灾增收措施。二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社建设的投入,特别是病残山塘水库、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巩固和水毁工程、防洪堤坝的修复。三是要引导农民抢抓农时,抢抓季节,以早制灾。四是通过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深施化肥和生物农药等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减少肥料、农药等农资成本。
(二)突出机制创新、提高农业产出率。一是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农业产业化运行四制,即: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投资业主制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投资方面均按市场规律操作,谁投资谁受益,产权清晰,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运行公司制就是对农业的较大投资,一般建立公司制,由农业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管理,组织农民进行区域化、规模化商品生产;科技承包制就是在园区内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个人或集体承包开发项目,实行项目总承包或单项承包,发包方根据承包效益,支付报酬;联结农户合同制就是公司与农民签订产销合
同,并提供配套服务,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二是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改革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将科技人员的报酬与农业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要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通过订合同、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农的联系;要采取新品种展示、基地示范、技术服务等方式,及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和产后,形成高效便捷的技术扩散通道。三是培育农业骨干项目。根据立体气候、土壤条件、市场需求、经营水平确立适合本乡、本村发展的农业骨干项目,如目前已初步形成的茶叶、板栗、蔬菜、水果、七优米业、中药材等农业骨干项目,政策上要大力支持,资金上要大力扶持,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或引导农民进行加工,有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 )突出农民素质培训、托宽增收渠道。一是加大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在农村中学课程设置中增加职业技术培训内容,在一些学校中可试行分流教学的模式,即对于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可按常规教学体制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一些家境贫困,需要尽早就业的学生来说,按“2+1”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即在2年中完成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再用1年时间进行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使这些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就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实用技能。二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我县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8亩,增产有限,增收更有限。据年农民收入抽样调查不完全统计,年人均收入1000元,农业收入占90%,非农业收入占10%;年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非农收入上升为40%;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非农收入上升为60%。因此, 以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发展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首先 必须把积极支持和开展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其次政府部门要有组织地输出劳务人员,把劳务输出当作新兴产业来抓。同时要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扶贫培训,提升就业率,增加工资性收入;要强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的联系,县乡应成立负责劳务输出的专门机构,村要有专人负责,为外出打工架桥铺路,实行跟踪管理、服务。
(四)突出小城镇建设、促进异地脱贫。一是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对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地方的贫困户只有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在具体实施
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坚持多渠道多产业安置相结合;坚持插花式、成建制与梯级搬迁相结合;坚持易地搬迁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社会各界帮扶相结合。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城填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和一般规律,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减少农业和农村人口、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树立打造城镇、经营城镇的思想,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作支撑,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有效配合易地搬迁扶贫项目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