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实用3篇)

时间:2019-02-01 04:21: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标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调研发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内容监管、舆论引导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难题。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本文提出了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政策法规、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加强社会共治等建议。

一、引言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促进网络文化繁荣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内容监管、舆论引导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分析了现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

1. 内容监管不力

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违法违规内容,如低俗色情、虚假信息等,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当前的内容监管手段和措施相对滞后,无法有效应对新型违规行为。

2. 舆论引导不足

网络上存在大量谣言、不实信息,导致舆论混乱和社会不稳定。目前,舆论引导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舆论导向不准确、策划和实施手段不够灵活等。

3. 宣传推广策略不够精准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通过宣传推广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但目前的宣传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宣传形式和渠道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宣传效果不理想。

三、解决方案

1.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推动其加强自律,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查机制,提高违规内容的发现和处置效率。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效果。

2.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规范网络平台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鼓励合规行为,惩戒违规行为。

3.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引导舆论,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对待相关事件和问题。同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测和研判,及时澄清真相,维护社会稳定。

4. 加强社会共治

鼓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低俗、虚假信息,传播正能量。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健康。

四、结论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当前亟待加强的重要任务,需要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政策法规、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加强社会共治等手段来解决现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意识形态的科学研判

  治理网络意识形态,要对意识形态做全局的、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方能有的放矢。

  对意识形态总形势的判断,不能只看传统媒体,也不能只看互联网,而应当是两者的综合加权。传统媒体反映主流的官方意识,与过去的总体情况没有多少变化。互联网反映民间的非主流意识,负面的东西相对多一些。如果只看传统媒体,就会过于乐观。如果只看网络媒体,就会过于严峻。传统媒体和互联网都在发挥着各自的影响,两者的影响范围既有不同、也有交集。判断意识形态的总形势,应该把两者综合起来看,才不失偏颇。如果将两者分裂开来、孤立起来,就会出现误判。除了静态地看两者的结合,还要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注意到网络媒体的权重在逐渐加大。

  要分析网络上负面信息比较多的原因。一是两种舆论场的关系。中国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组成完整的舆论生态。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既是雅俗的`互补,也是正负的互补。社会上负面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主流媒体正面声音比较多的情况下,网络上可能较多地反映出另一面。在世界上有些国家,本来传统媒体上负面信息就比较多,因而这些国家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差别就比较小。二是网络的传播特性。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网上负面东西比正面东西更容易传播,更容易吸引眼球。一些网站为了商业利益,一些个人为了博取关注,总是倾向于专注各种负面新闻和批评声音。理性、温和、正面的声音,常常遭到网络的冷落和排斥。三是网民的特征。传统媒体意识形态具有筛选机制,发声的多是官员、主流学者。而互联网上的积极发声者,多是主流媒体的边缘者或冷落者。经常上网和发言的有能量的网民,并不是现实中主流的掌控国家政策的人,非主流的身份使他们更多表达的是非主流的意见。四是中国处于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矛盾多,问题多。在传统渠道不甚通畅的情况下,问题和矛盾都聚集到互联网上了。尤其是自媒体出现之后,发表言论的门槛降低,这种反应问题的声音呈现爆炸式增长。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对网络上敌对势力问题也要清醒。一方面,不能忽视。每一种声音的背后,都有利益问题、立场问题。中国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有些是境外人士,有些是受境外支持的人士,有些是受境外支配的网站。冷战结束后,西方继续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手段诋毁社会主义,由于中国实行的是与西方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敌对势力诋毁的重点。另一方面,不要夸大。互联网是广阔和复杂的,不是单一势力所能完全控制的。网民接受信息是自愿的,也没有人能够强制信息的接受。将互联网负面因素完全或主要归因于敌人的阴谋,是不准确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谁重谁轻要把握准。

  探索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体系

  治理是为了更好地倾听民意。中国对互联网的基本政策是发展好、利用好、管理好。当下治理互联网意识形态,属于管理好的范畴。管理好与发展好、利用好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抓管理不能搞偏颇,不能走极端,不能与发展好、利用好相背离、相对立。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治理,往深里说,涉及到两个本质性的问题,即如何对待互联网、如何对待网民。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改变社会的技术。如何对待互联网,实际上是如何对待新技术。网民是人民的化身。如何对待网民,实际上是如何对待人民。重视网络民意,是对网民的尊重,也是对人民的尊重。政府应当尊重而不是烦恼网民,沟通而不是隔绝网民。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革命的进步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党和政府的性质,决定要在根本上站在网络发展和人民利益一边。管理互联网只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利用好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倾听真实的民意。

  治理应当体现执政者的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的现行体制,抓工作容易搞集中式治理。这种治理是双刃剑,一方面能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地解决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这种集中治理中,心态和手段容易变形,如果把握不好度,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互联网作为新事物,相关法规不是很健全,依法依规治理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应该坚守依法治理的底线。每个治理的个例,都要经得起法律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矫枉不能过正,治理须恰如其分。网络上有不少谣言,有一些水军,试图扰乱或操纵互联网的民意。治理这些乱象

,规制网络秩序,是政府的责任。当前互联网领域罪与非罪的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解释》,通过明确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为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通过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公民可以依法充分行赋予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治理要把握网络的特殊规律。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特殊的领域。互联网意识形态既有一般的共性,又有特殊的个性,不能简单地将过去管理意识形态的一般做法移植到互联网上。对于网络媒体,传统管理一部分能移植过来,另一部分有些失效,有些则要进行全新的探索。要把握网络的规律,研究网络的特性,提升管理网络的本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各项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真正从讲求实效出发,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策略,改进网上舆论引导。比如,要推动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在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基础上,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要建设好、利用好政务微博,强化正面宣传,快速提供政务信息,快速了解社情民意,快速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快速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又如,目前争议的网络意见领袖问题,就涉及到网络传播的许多特点。网络意见领袖,既不是自封的,也是不能强加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维护主流意识,就要提高主流意识在网络上的竞争力。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主流的意识形态专家,要多研究如何深入到网络之中,如何培育和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甚至于自己身体力行。领导者、管理者、专家、学者等高端群体,大多社会阅历和资历丰富、思想成熟,思辨能力强,他们对网上言论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也具有全面、客观、理性的思维和眼光。如果他们更多和更深入地介入网络,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将有利于网络讨论朝着理性和务实的方向发展。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