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迅速壮大并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然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首先,我们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于社会公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认为社会公德是个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够真正付诸实践,将社会公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们普遍存在缺乏主动帮助他人、缺乏尊重他人、缺乏诚信等问题。
其次,我们对一些大学生的典型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校园内,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程度较高,但在校园外,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较差。例如,一些大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乱扔垃圾,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这些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了困扰和伤害,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信誉。
最后,我们分析了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引导,导致他们对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竞争,忽视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媒体的低俗宣传和一些人的不良示范行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既需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也需要倡导社会正能量和正确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从而推动社会公德的全面提升。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公德的表现备受关注。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首先,我们通过深入访谈了一些大学生,了解他们对社会公德的理解和看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社会公德是个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他们强调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表示会尽力做到守法守纪、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等。然而,个别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我们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的具体表现。在校园内,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团结合作较为突出,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文化。然而,在校园外,一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较差。例如,他们存在着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信誉,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们探讨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此外,家庭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榜样示范。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有较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从而推动社会公德的全面提升。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篇三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且最终的调查结果会写在调查报告中。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机构,开展心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